韓倩倩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學,江西 南昌)
地理學科同時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課程的性質,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理清知識之間的聯系,更加全面準確地思考問題,這需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必須有意識地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應用,才能引導他們積極主動思考問題,成為課堂的主體。
發散思維一詞是由美國心理學家J·P·吉爾福特提出的,初衷是作為一種與創造性關系密切的重要思考方法,也可稱為擴散思維或輻射思維,它是指在思考創造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受制于慣性思維,積極地從各個角度、各個方向去探索的一種思維方式。
發散性思維的主要構成包括橫向思維、縱向思維、旁通思維和立體思維四類。下面從這四個方面看看發散性思維在地理中的具體應用。
縱向思維是從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或時空聯系去思考。這種思維方式有利于地理教學的邏輯性,還可清晰表示出事物的動態變化。如在“常見天氣系統”中,提到暖鋒過境時,會出現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刮風等天氣現象,那么利用縱向思維可思考過境前和過境后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可讓學生以扮演天氣預報員的方式將思考的結果展示出來。又如在“自然環境的整體性”中,提及人類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和亂砍濫伐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按照這個思路,可讓學生繼續往下延伸,大氣CO2增多導致氣溫升高,出現全球變暖現象,接著又會造成什么影響。這樣的縱向聯想很好地鍛煉了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理解能力,培養了學習地理的能力。
橫向思維是從事物間的類似或相反方面去思考,這種思維方式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去展開聯想。例如在“常見天氣系統”中講解鋒面系統時可以先展示這兩種鋒面系統的示意圖,請學生來玩“大家來找茬”的游戲,通過找出這二者的不同之處,從特征上來區分這兩種鋒面系統。
再如,我國地勢的特點是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這一方面利于海洋水汽進入我國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國大河多自西向東流,如黃河、長江,從而有利于我國東西部的聯系。在這里我們可以利用反向思維的方法,思考如果我國地勢東高西低,會有什么不同呢?
上面的例子一個從相似角度一個從反面角度來應用發散思維,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生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旁通思維是基于世界萬物是彼此聯系的理念下創建的一種思維方式,它善于挖掘事物之間的聯系,從而從別的領域來需求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
例如在“宇宙中的地球”中,我們需要介紹地球所在的天體系統層次,如果只是單調地按照順序一一列出,難免讓學生覺得乏味。這時,我們應該利用旁通思維的方式,聯系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包裹的收發是需要填寫收件人地址的,那么如果我們想要和宇宙中另外一個星球上的生物之間進行包裹的郵寄,那么這收發件的地址該如何填寫呢?利用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獵奇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傳播相關知識點。
立體思維是指要跳出點、線、面的限制,能從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如在講解“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時提到了“涇渭分明”這個成語,目前看來涇河相較于渭河而言要清澈得多,但是歷史上這兩條河的清渾狀態是否一直不變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洪荒時期,自然環境尚未受到人類活動的重大影響,涇渭河流域大部分處于暖溫帶、中溫帶的半濕潤、半干旱地區,所以當時該處森林草原繁茂,故而涇渭河水都是清澈可見的。而到了春秋時期渭河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已然被開發為農業區。人們在此開墾荒地、種糧種菜,導致天然植被減少,進而出現水土流失的情況,所以渭河泥沙逐漸增多,河水變得渾濁;但是涇河流域一帶,人口稀疏,人們依然靠狩獵、游牧為生,森林、草原繁茂,生態環境良好,故而河水清澈。因此,春秋時期是涇河清澈而渭河混濁,開始呈現涇渭分明的情況。接下來戰國末期至隋唐時期,涇河流域也逐漸開發為農業區,天然植被遭破壞,水土流失嚴重。而且涇河流經黃土高原腹地,加之地形坡度較大(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坡地),河流的泥沙含量逐漸超過了渭河。而渭河上游源自秦嶺西段,中下游為渭河平原地區地形平坦,水土流失情況相對好一些。所以,這一時期涇河河水更加渾濁,渭河倒顯得水清一些了。這一例子不僅對涇渭河之間進行了比較,還對涇渭河的時空變化做了分析,聯系了歷史等課外知識,是典型的的應用立體思維的代表。這樣的分析比較全面地展示了地理事物的特性,很好地揭示了地理事物的演變,還說明了人地關系的重要性,反映出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導入、講授、提問或結尾等各個教學環節中積極地應用發散思維的模式,進一步開發學生的智力,豐富學生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