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萍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實驗高級中學,江蘇 南京)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包括歷史時序的觀念和歷史地理的概念,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中居于基礎地位,時空觀念是了解和理解歷史的基礎,是認識歷史所必備的重要觀念,是整個歷史認識過程的必經階段。下面就以“從蒸汽機到互聯網”一課為例,談談我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時空觀念的架構的一些探討和體會。
歷史是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歷史學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一門有關歷史時空性的科學。歷史上出現的事件、人物和現象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發生和發展的,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沒有完全相同的事件、人物和現象,都具有確切的時空規定性。歷史的研究和學習就是要沿著時間的長河讓人們追溯人類的過去、緬懷先輩的豐功偉績、感懷人類的精神風貌,讓歷史鮮活起來。三次工業革命的內容在必修二已具體講過背景、內容和影響,在必修三重新講到這一段歷史,似乎有點重復,我從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去架構三次工業革命的時空觀念,讓學生深入那段歷史,更清晰地感受三次科技革命的歷史時序性,感受它們的地理分布的延展,在18世紀中后期即工業革命這一獨特的時間框架內,以工業革命的發生、發展及其影響為線索,探討世界歷史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用專業的時間術語和空間概念,探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沖突與碰撞,深刻理解全球化,正確評價中國近代歷史所經歷的艱難而又曲折的近代化歷程。
為了給學生從時序性上對三次工業革命有清晰的認識,我設計了三個大的標題: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轟隆作響的工業先聲(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二)電氣革命的出現——電光火石的科技之光(1870年以后—20世紀初)
(三)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時代文明關懷(20世紀40、50年代—至今)
在教學中,和學生共同構建一個時空框架。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地圖教學法,讓學生看地圖,并在地圖上明確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的準確的地理位置和區域范圍。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在英國,后擴展到美國、法國,進而影響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德國后來居上,成為中心區域,超越英國,日本、俄國等國家則是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以計算機網絡技術、航天科技、生物工程等高新科技為載體,以美國為中心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幾乎所有國家都在積極參與其中。在展示地圖的同時,學生標上每次工業革命的起止時間,并教會他們起止時間的各種表達方式,在時序性上對三次工業革命進行梳理,彌補過去專題史的不足。
在講述兩次工業革命成果時,我補充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瓦特改良蒸汽機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資料,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家的理論成果與實踐創新的材料,讓學生感受第二次工業革命更多的是科學技術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而不同于之前的工匠的技術積累。同時,自1500年以后,人類歷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我也補充了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早有對磁偏角的認識,但并未推動現代電磁學的產生,延伸至中國四大發明,都來自中國,但并未推動中國社會的轉型和進步,幫助學生從整個人類文明史的角度架構大的時空觀念,體會到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區別,比較同時期的西方和中國,體會科學技術能否產生巨大的政治和經濟效益取決于社會的環境。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歷史學科教育教學要為社會生活服務。21世紀以來,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作為21世紀的青年,我們身處這個全球經濟的時代,更需要文明時代的人文關懷,我補充了清華大學鄒廣龍的《技術時代的人文關懷》的材料,讓學生體會理性的覺醒和科技對社會的雙重作用,現代社會更需要一個完整的人,科技時代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全球化時代,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互聯網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問題日益凸顯,當今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超越了任何一國的利益,也非任何一國所能解決的。中國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以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實際行動來實踐這一理論,使自己的發展惠及世界。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說: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時間以外的存在和空間以外的存在,同樣是非常荒誕的事情。在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學習感悟,充斥我們生活的網絡時代的語言、微信、淘寶等社交手段所帶來的數字化生產等概念,教師補充網絡時代下信息隱私權的爭端、青少年受到網絡誘惑等材料,使學生關注自己所處的時代,構建全球信息化的時代框架。在當今世界,在當今中國,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關注身邊事,關心身邊人,全球意識不斷增長,升華情感,達到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