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鑫
(河北工業大學, 天津 300401)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積極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幫助大學生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可或缺的培養方式和途徑。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德治思想和教育思想,是我國教育與教化思想的根和本,汲取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精華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舉措。
教育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催化劑,我國自古重視教育,可以說教育衍生出了我國的文明史。我國思想教育的發展是圍繞人格優化開展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修身立德有一套自成體系的理念,古代中國的教育重在教化過程中實現“立德”,不僅對統治者也很高的道德要求,對百姓有一定的道德要求[1]。“立德、育人”實際上就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教育的過程中啟發出內心的自覺,實現人格培養和自我升華。
“教育”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商代,教育在當時具有一定的政治作用,是奴隸主為了更好地推行政策、鞏固統治。西周繼承和發展了商代的教育,形成了“六藝”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禮”重在約束和規范人的行為,在“禮”的基礎上強調“樂”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六藝”既重視思想道德教育,還注重文化知識、利益、技能等,強調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教育內容的創造性融合也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所在。
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階段。當時禮崩樂壞,社會動蕩不安,同時士階層的崛起加速了貴族官學的衰落,促進了私學的發展。私學打破了“惟官有書”的局面,解放了固有的刻板思想,各個學派層出不窮,如儒、法、道、墨等,各學派間彼此詰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格局,諸子百家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不同的看法。
儒家文化內涵豐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儒家文化講禮教、重人倫,包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儒家在“仁”的基礎上拓展出許多教育思想。儒家強調克己、修身,克制自己的欲望,認為欲望是一切不道德行為產生的根源,要求君子在道德層面上提高自己;同時提出君子要學會慎獨、知恥,用內心的信念約束外在的行為,善于啟發人的內在自覺,在內省與反思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論語》中的“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行”指道德行為,“文”指文化知識,認為對個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放在文化知識教育之前,彰顯了儒家十分重視思想道德教育。法家則不同于儒家的仁愛思想,“以法為教”,主張法治教育,雖然忽視了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但法家法治教育的深入人心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個人的道德修養。道家把“道”作為人生追求的總目標,強調知足不爭,提高思想境界,在物質面前保持精神的獨立。墨家主張“兼愛”,以“兼士”作為教育的最終培養目標,墨家認為兼士必須要具有豐富的知識、敏捷的思維邏輯和高尚道德,其中高尚的道德最為重要。
秦統一六國后,把動亂的根源歸結為私學的存在,開始焚書坑儒,使教育在這一階段倍受打擊。隨后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采納,儒家立德修身、崇德重德的傳統被繼續延續下來。三國時期,雖然動亂但卻是一個思想解放與覺醒的時代,“德”始終被放在教育的首位。之后從南北朝到明清,科舉制盛行,推行“學而優則仕”,主張把入仕與學習緊密聯系起來,受過教育的人既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也要有豐富的知識涵養,這樣才能得到一定的官職,才能培養治國安民的賢能之士。在回顧歷史過程中也可以挖掘到傳統文化中許多修身立德等當時國家也十分重視對個人德行、修養的教育,重視思想政治教育。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隨著信息時代到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日新月異,思想觀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關于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問題的調查報告表明,近百分之五十的人認為意識滲透是有一些,但不必過度關注。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于文化滲透并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甚至有許多人認為意識形態滲透問題離我們很遠。實際上,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我們不知不覺之中早已悄悄打響。早在1953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就強調“和平演變”的戰略,中國始終是西方工作有計劃和平演變的主戰場,著名的《十條誡令》就是圍剿中國年輕人的殺手锏。我國國家第一代領導集體對應對和平演變進行了大量工作,薄一波同志曾多次上書中央提醒堅決發對西方勢力的隱形戰爭,可以說敵對勢力在傳統意義上對我的和平演變以失敗而告終。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等給我們帶來的是覺醒與警示。
新媒體的出現為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和平演變帶來了新的舞臺,提供了對我意識形態滲透的陣地。十多年前的2005年,美國《紐約時報》曾刊登一篇文章稱,過去百戰百勝的中國,將在未來網絡大戰中敗北。2009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聲稱:“有了互聯網,對付中國就有辦法。”2011年12,美國前駐華大使洪博培在競選美國總統辯論會上就直言不諱地說,我們應當接觸中國內部的盟友,他們被稱做“年輕人”“互聯網一代”,他們帶來的變革將使中國倒下。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7年6月數據,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也就是說中國人已經有一半以上習慣于在網上獲取信息,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主體。網上曾一度盛傳的貶低我歷史,抹黑我英雄,丑化我中央領導人,唱衰我文化等等信息,以及一些受西方資助的電影、電視等,都是和平演變的武器。我們必須引起警醒。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人們的物質財富得到滿足,但精神世界仍有缺失。在西方敵對勢力持續惡意的文化攻擊下,一些人的精神世界慢慢發生了變化,丟棄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道德淪落的現象時有發生。受西方思想的影響,一些人失去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美德,老人倒地扶與不扶,發現違法行為管與不管,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時救與不救等等,各種社會現象與相關討論一度充斥網絡。一些網絡大V或者公知借機炒作,借機灌輸資產階級價值觀,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形形色色的APP、微信公眾號、微博勃然出現在人們面前,許多信息真假難辯,許多人莫衷一是,一度形成信息爆場景混沌狀態,價值觀多元且不能形成統一思想觀念。
我們所面臨的特殊的處境要求我們必須重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重塑文化自信和重建精神世界[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構建,必須對青少年進行全方面的教育與引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與路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政治的引領是絕對不夠的,還需要進行道德品質方面培養,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理念和歷久彌新的民族精神,正可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和有益的借鑒[3]。
中國傳統文化本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4]。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植根于中華上下五千年就是因為中國有適合其生長發展的肥沃土壤。建國后,我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始終強調對于馬克思主義觀的樹立,對傳統文化的汲取還遠遠不夠。世界上諸多鮮活事例證明,一味的模仿、學習西方文明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自身的問題,我們必須吸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思想,以我們自己的文化精髓涵養教育我們的青年一代。我國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必須走符合本國的道路。[5]在我國土壤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事業,必須將中國傳統文化將其融合,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事業,更好地進行思想層面的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6]我國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是當前文化產業發展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前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學生思想品德水平的重大創新[7]。
綜合考慮原始決策表的離散化過程與最終得到的極小決策算法,得到的按路徑2離散化后故障分級的決策規則用自然語言可解釋為:當評價指標a2的量化值處于86~93之間時,決策對象應劃分為關鍵故障灰類;當評價指標a2的量化值處于70~85之間,且評價指標a3的量化值不低于72時,決策對象應劃分為主要故障灰類;當評價指標a2的量化值低于86,且評價指標a3的量化值低于72時,決策對象應劃分為次要故障灰類。
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氛圍,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具有形成明確知識體系的能力,這時就要體現課堂的重要性。尤其是高校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必須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而思想政治課是他們構建三觀及知識體系的重要場所。現如今有許多學生認為思政課就是一種脫離現實的“政治說教”,完全曲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原本育人的意義。[8]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而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每個人來說都能夠樹立良好的世界觀和正確的方法論。在現如今一個提倡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更要求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論是思想品德課還是思想政課,對于學生來說都能夠更好地健全自己的品格、完善自己的人格。
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應該視為珍寶的文化資源,也是大學生理應繼承和發展的文化財富。[9]而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這一舉措在改進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還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使學生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毋庸置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正所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道”是老師的首要職責,老師于學生的來說不僅能幫助他們構建知識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老師還能幫助學生構建思想道德體系。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屬于傳教者,不只是知識,還有他的言行舉止也間接性地傳遞給了學生。加強對老師的培訓,使老師作為傳播者可以有意識地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來解釋和論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增強其理論的說服力,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易于被接受。[10]
現如今學生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不能僅僅把語文課當成是傳播和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唯一載體,而怎樣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最大程度的傳遞給學生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任務。我們一直強調言行身教,而老師作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理應受到專業的培訓,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老師的專業性。對老師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培訓,必然會使他的學生在之后他的教學中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文化就是這樣悄無聲息地傳遞給學生的。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學科來說,是學生了解外部環境的一個窗口,而對于窗口的建設是教育的一種,而教育的實質就是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11]另一方面,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更好地明確政治方向,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對于教育也是一種完善作用。
文化作為一種氛圍,對于個人、民族甚至是一個國家都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從根本上說,我們每個人所接受的教育,其實就是文化的教育。[12]也就是說人并不是單純地生活在文化的模式之中,也會受到文化模式的影響和制約。學生作為校園活動的主體深受校園文化氛圍的影響,因此校園應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加強校園思想建設,牢牢把握住正確的方向。
校園內有多種傳播方式,如廣播、報紙、手機APP等,應根據現代學生的特點積極利用各種傳播方式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使學生能夠在校園內接受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13]同時也要建設好社團,社團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載體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要加強對學生社團的管理,規范社團章程,在社團活動中增添思想性和教育性,避免低俗,在正確的政治方向下提升社團文化和品味[14]。
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是中華文化史的主流和底色,在整個文化傳承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脈精華,也成為今天中國夢的精神養份和文化追求的主流。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今天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公民的源頭活水及不可或缺的重要補充資源。
高校肩負著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它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還是思想交流融匯的集散地,這就要求我國的高等教育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更何況,如今的世界是一個網絡時代,對于每一個在這樣一個大數據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來說,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方式方法接觸到各國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高校必須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穩步推進,要不斷創新思想政治課的傳授方式。
而且現在的高校學生基本是九零后,作為一個新時代人,首先他們具有較強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對于各種各樣新鮮的事物都愿意進行大膽的嘗試。基于此,大學生對于網絡文化中所出現的內容一般都可以在最短的時間進行接受與認可。但是他們的知識體系尚未搭建完成,在價值觀的塑造上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加上多數時間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校園環境導致的社會閱歷的相對不足,使得高校學生從根本上不夠成熟,所以高校學生的這種活躍的思維必須加以健康與科學的引導,否則可能會被他人惡意利用。因此,我們更要重視對于思想政治課的創新。
自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之后,世界逐漸成為了一個整體,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到現在這樣一個和平與發展的年代,世界各國聯系愈發緊密,文化溝通和交流也愈發的頻繁,在這樣一個文化、文明成果大繁榮的時代,如何才能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就要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加以宣傳和利用,讓其他國家從了解我們的文化開始逐漸愛上我們的文化。
從傳播學來看,傳播這一過程是通過傳播者,傳播途徑和被傳播者來進行的。首先,我們華夏兒女作為民族文化的傳播者理應更好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這一行為恰好能夠從文化傳播的源頭上更好地弘揚中傳統文化。其次,教育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途徑,理應得到重視,更何況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帶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容易被我們民族所接受和學習。
我國學者們普遍將中國傳統文化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種支援性資源。現如今,中國社會主義者的培養是本世紀最重要的任務,它的成功或失敗將會影響我國發展的進程。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急需為我們中華民族培養大批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而這些建設者首先必須要有足夠高的思想政治水平。
實現中國夢需要集中一切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而傳統文化就是一項主要的資源,是最有利于調動國人的積極因素。[15]但傳統文化也有其局限,如果不深入探究其精神實質,一味模仿復古,只會起消極作用。如果不注意創造性轉化,也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而且傳統文化的正確理念往往只停留在概念,集中于精英,今天必須使之形成社會實踐,面向大眾,方能發揮作用。
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進程中,我們不應該遺忘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要積極對其加以全面的利用,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力量,再將這種力量注入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構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只有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更好地加快這一進程,也只有不斷提高我們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才能把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在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