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4)
為進一步推進護理教育教學改革,搭建校企共管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引領職業學校適應護理行業現狀和臨床技術發展趨勢,提高教師的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和操作水平,不斷提高護理人才培養質量,由全國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護理職業教育聯盟共同舉辦了首屆全國職業院校護理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來自全國職業院校28個省市234名護理教師參加了比賽。
大賽共分為三個賽項,分別為理論考試、說課程和技能操作。
1.理論考核。 題型為A1和A2型選擇題,共40題,時長40分鐘,占總成績的20%,考試內容涉及不同疾病的臨床表現、治療原則、健康評估、護理專業技術、健康教育以及與護理相關的社會人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2.說課程。 為參賽教師自選一門護理專業課程進行展示,內容包括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資源、教學效果、課程特色與改革思路九個方面。時長10分鐘,答辯3分鐘,占總成績的40%;主要考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PCK)、知能結構和教學素養。
3.技能操作。 考核為心肺復蘇和靜脈輸液兩項操作,總計時間15分鐘,占總成績的40%。技能操作以真實臨床案例為引線,將標準化病人(SP)的護理首次計入考試分值,重點考核教師專業知識與技能、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
1、理論、技能、說課成分值情況。結果顯示,理論最低分值為30,最高分值為80,平均成績為53.2分;技能最低分值為58.63,最高分值為98.63,平均成績為87.91分;說課最低分值為61.33,最高分值為93.67,平均成績為85.88分。
2.理論單項。結果顯示,分值在70-80區間為24人,占總人數10.26%;分值在60-69區間為39人,占總人數16.66%;分值60以下區間171人,占總人數73.08%。
3.技能單項。結果顯示,分值在90-100區間為101人,占總人數43.16%;分值在80-89區間為108人,占總人數46.15%;分值在60-79區間為20人,占總人數8.55%;分值60以下區間5人,占總人數2.14%。
4.說課單項。結果顯示,分值在90-100區間為46人,占總人數19.66%;分值在80-89區間為165人,占總人數70.51%;分值在60-79區間為16人,占總人數6.84%;分值70以下區間7人,占總人數3.0%。
此次大賽是集理論、技能、說課于一體的全新考核模式。考核范圍覆蓋廣,綜合能力要求高,既考核參賽教師的知識應用能力、教學能力和職業規范又側重考核參賽教師技術操作的規范和熟練程度及職業素養,為深化護理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起到一種很好的導向作用。在參賽過程中也確實暴露出護理教師相對薄弱的部分,比如理論知識水平、標準化病人溝通、臨床實踐經驗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以專業競賽審視高職高專院校護理專業教育教學,其人才培養無論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還是實訓條件方面,都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1]。
以《基礎護理學》為例,現行開設實訓課程有鋪床法、無菌操作技術、各種注射法、靜脈輸液與輸血、標本采集與各種搶救技術等共計15項操作。這些操作僅能保證臨床護理所必備的最基本需求,而靜脈留置針、動脈穿刺等常用護理技術操作內容的缺失造成理論教學與臨床工作情景的巨大差距。經過護理崗位需求的調研分析,我們預計增加壓瘡護理、胃腸減壓、血糖監測、靜脈留置針、經外周插管的中心靜脈導管(PICC)的護理、氣管切開吸痰、心電監護、動血標本采集、輸液泵九項技術以期更好地與臨床實踐接軌。
標準化病人(SP),又稱模擬病人,是經過一定醫學知識培訓的健康人,能發揮扮演患者,充當評估者和教學指導者等功能,模擬所需疾病的癥狀和體征,從而模擬臨床的實際診療過程[2]。護理是一個連續性的整體過程,護理所關注的核心是人這一主體。學生在進行標準化病人培訓的過程中,提高了她們與病患換位思考能力和溝通能力。此外,引入護理情境教學,學生通過感知和體驗不同場景的角色以提升他們的臨床評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考核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考核評價方式應由單一轉為多元,即評價主體(教師點評、學生互評、個人自評)多元化、評價內容(理論、技能、素質)多元化和評價形式(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多元化。尤其要注重過程性評價的作用,關注學生課前資料的學習和課中的參與狀況,這是一種關注學習過程的評價,同時教師要正確處理學生的錯誤,錯誤也是一種學習資源,在出錯和糾錯的探究過程中,課堂才能真正的生成。
綜上所述,此次大賽加快了實現校企合作下的基于崗位勝任力的課程開發速度,對于護理課程的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的改革方向將按照工作任務的要求設置典型工作情境,遵循技術操作標準開展各項規范化實訓內容,并通過建立不同的考評制度和比賽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