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飛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汶上民族中學,云南 保山)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化發展,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斷的增加。為了更好地鍛煉初中學生的意志品質、人際交往能力、自我情緒調節,必須在體育課堂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進行體育學習、身體鍛煉的同時實現心理素質的提升,提高綜合素質水平。
在新課程改革中,要求對學生的教育必須全面,充分遵循素質教育原則,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考慮個體差異的前提下,促進全面的身心健康發展。
在初中的體育課堂中,對學生的堅持性、對抗性、團隊意識都有一定的要求,而這些內容,恰恰是其他課堂的教學中無法實現的。所以為了實現學生意志品質鍛煉、提高學生的心理負荷能力,必須要在體育課堂中開展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
人際交往能力是當今社會必不可少的能力。在體育活動中,很多都是團體進行的項目,需要學生之間良好的配合,具有良好的團隊意識才能很好的完成。在此過程中,人際交往能力就發揮著必不可少的重要性。
在體育課堂,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會產生彼此之間相互的連接和摩擦,最終通過消化進行化解,是自身融入集體的重要過程。在此過程中,通過加強人際交往能力,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實現身心的健康成長。
實現情緒的調節,不僅是對自身情緒的調節,這其中更包括對其他人心理情緒的影響。在初中體育課堂中,情緒合理、良好、禮貌的表達,在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同步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體育鍛煉還具有發泄不良情緒、調整自身心理狀態的積極作用,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自控能力,在心理成長中有著積極作用。
在體育課堂進行中,教師經常會用到競技項目,其最終的勝負結果,會對學生的心理活動產生影響。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培養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明白,比賽成績只是結果的表現形式,更重要的是比賽前的準備和比賽中的心態調整、技術運用。只有通過比賽,積累更多的經驗,才能發揮出更好的成績,以此激勵學生對面對困難時,涌現出挑戰精神,逐漸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
通過這種身體鍛煉與意志磨煉的方法,從最根本的地方出發,防止學生在思想上產生不健康的價值觀念,影響今后的心理成長。同時也盡可能地避免課堂上出現的爭吵,或是由競技結果導致的矛盾發生[1]。
另外,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鼓勵,引導出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體育課堂中能更積極的看待得失,勇敢的面對挑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組織課堂活動,以活動內容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內容教學,并配合展開心理教育。
例如,在課堂上組織接力跑比賽,把學生按照身體條件,均勻的分成若干小組,以組為單位進行比賽,對最終獲勝的小組進行適當的獎勵,失利的小組也要進行適當的鼓勵。并在比賽結束時將所有學生組織在一起,對比賽的結果與過程進行討論。在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會展現出正面的情緒,主動承擔責任,同樣也會有學生發出抱怨的聲音。教師在這時要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把學生的思想向著正確的方向引導。讓學生明白團體項目競賽的意義,并在此過程中學會配合,在團體中發揮出積極的聲音和作用,不要讓比賽的結果左右情緒,對隊友產生負面的影響,使競賽失去本身的意義。學會更加客觀積極的看待問題,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培養自身心理素質。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豐富的教學項目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通過教學,錘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以跳繩教學為例,跳繩是中學體育課堂中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是對學生全身協調性機能、身體素質以及意志力的考驗。如何在一分鐘的時間內完成100下,達到教學標準,這對所有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在進行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作出適當的鼓勵與贊揚,尤其是針對身體素質不強的學生,教師更要積極進行引導,使其堅持不懈的練習,逐步實現對自己的體能進行突破,并提高心理素質。在進行跳繩練習中,也正是學生形成堅韌不拔的心理素質的過程。
在教學中,教師要把這種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落實到每一個課堂內容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體育教學的常態,讓學生有“勝不驕、敗不餒”的體育精神,同時培養挑戰自我、不畏困難的勇敢態度。
通過實踐訓練的強化,學生可以有效的在教學內容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養,達到學和做的統一。同時,加強教師的課堂引導、組織豐富的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些都可以幫助教師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很好的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在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推動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