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切洛·延卡
人類思想是一個外部難以侵入的領域,這種觀點已經延續了幾個世紀。然而,時至今日,這種假設或將不再成立。精密的神經成像設備和腦機接口可檢測神經元的電活動,讓我們能夠解讀甚至改變思維過程中的神經系統信號。盡管這些進步在科研和醫學領域擁有巨大潛力,但從倫理、法制和社會角度來看,這也帶來了巨大的問題:要如何判斷訪問或干預他人神經活動是否正當,或者在何種條件下才是正當的?
這個問題有著十分特殊的社會意義,因為許多神經技術已經走出單純的醫療環境,進入了商用領域。通過成像技術解讀思維信息的嘗試,也開始出現在案件審理中,但這類做法的科學性值得懷疑。例如,2008年時,一名印度婦女被判謀殺罪名成立,并被處以無期徒刑,依據就是一份腦部掃描結果。用當時法官的話來說,這份掃描顯示出她擁有關于這次犯罪的記憶。神經技術有可能在審訊中用于測謊,這種潛力引發了極大的關注。盡管專家們仍持質疑態度,但已有商業公司開始推銷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腦電圖來辨別真偽的技術產品。美國軍方也在測試大腦監測技術,雖然動機有所不同:通過腦部刺激,增加士兵的警覺感和專注力。
我們可以認為,大腦解讀技術只是這個數字化世界中另一波無可避免的浪潮,又侵蝕掉了一點我們的私人空間。但是,既然我們通常認為思維隱私神圣不可侵犯,那我們恐怕并不怎么樂于接受這種現象。事實上,世人可以這樣看待這項技術:它要求我們重新構建基本人權的概念,甚至建立起與神經相關的特有權利。
律師界已經開始探討自由認知權。這個權利讓人有權就影響其思想的技術運用做出自由、自主的決定,而思維隱私權將會防止第三方在未經當事人允許的情況下侵犯其大腦數據,或者在無授權時采集這些數據。神經層面的隱私侵犯,可能會比傳統的侵犯方式危害更大,因為它們能夠繞過人的意識這一層級,讓我們的思維完全不受保護地任人讀取。存在風險的,不僅是掠奪性的市場營銷研究和過度使用這項技術的法庭,一般消費者使用的產品也可能存在問題。此類運用大腦讀取技術的產品將會不斷增加。Facebook打算開發一種語音到文本的識別接口,用于直接將腦內思想讀取至計算機系統。其他的公司,例如三星和Netflix,也在進行類似的嘗試。將來,大腦控制可能會取代鍵盤和語音識別,成為與計算機進行交互的主要手段。
待到大腦掃描工具在世間完全普及,新的濫用方式也可能會隨之出現,其中包括網絡入侵。接入大腦的醫療設備很容易遭到入侵,牛津大學的神經學家認為,腦部植入物同樣存在類似風險。這種濫用的可能性,或許會促使我們重新考慮精神健康權的概念。這種權利現在已經被視為一項基本人權,而新的理解,不僅能確保人們有權得到精神疾病治療,還會保護我們所有人的神經活動不會因技術的濫用而遭到傷害性的操控。
最后,還有一個需要得到重視的是心理連續權,它或許可以保護人的思維活動不受第三方的外部篡改。美國軍方正在研究大腦干預措施,希望用這些技術減少士兵的睡眠需求,而同樣的技術經調整后,也可以讓士兵變得更加好斗或無畏。神經技術能夠帶來諸多好處,但要將我們不希望看到的風險降到最低,就需要展開一場公開辯論,讓神經學家、法律專家、倫理學家和普通民眾全部參與進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