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車長江車輛有限公司 趙益
在一檔以普通勞動者為主題的節目中,一名出租車司機接受了采訪,他三十年如一日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卻從未出過一次行車事故。當主持人問到他秘訣是什么的時候,他說:“其實也沒什么,只是每次開車前,都要把車仔細的檢查一遍,上路后嚴格按規章行車,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良好的安全習慣讓他受益終生。
然而壞的習慣則危害無窮。據統計,90%的事故與人員違章有關,80%的事故是由于習慣性違章所致。這是無數人用鮮血和生命驗證過的結論,安全生產工作中,必須認清習慣性違章的本質,才能對癥下藥,制定防范習慣性違章的對策,規避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
習慣性違章行為的主觀因素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決定。
1.1 行為者對違章行為后果的追求程度
行為者對違章行為后果的追求程度,主要體現在行為者對后果的價值判斷,價值越大,行為的動機就越強烈,發生違章行為的可能就大。行為者違章時存在有以下違章心理。
僥幸心理。由于違章不會必然導致事故,部分員工把事故認為是運氣差的結果。在見識到偶爾做出違章行為不會造成事故后,使違章行為得到鼓勵,進而演變為習慣性違章。
取巧心理。為貪圖方便、減少工作量,部分員工擅自更改工藝流程和設備設施狀態等。在未收到懲罰后,使違章行為得到鼓勵,進而演變為習慣性違章。
逐利心理。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高額記件工資、高額獎金以及自我表現欲望等,部分員工(特別是在記件、計量工作中)擅自更改工藝流程和設備設施狀態等。在收貨利益后,使違章行為得到鼓勵,進而演變為慣性違章。
偷懶心理。為減少工作量,部分員工不愿意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在工作中不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在未受到懲罰后,使違章行為得到鼓勵,進而演變為習慣性違章。
1.2 行為者對自己行為能力做出過高的估計
行為者的個人能力越強,技術越好,經驗越豐富,則自認為行為成功的把握就越大,行為動機就越強烈,往往將規章制度拋在腦后。本單位近年來發生的事故中,有數起是由調度、班組長等技術骨干違章違紀造成的。此類違章心理有以下幾種情況。
逞能心理。部分員工自以為是,自恃技術高人一等、熟悉現場,逞能蠻干,往往出現違章操作、誤操作或誤調度現象。
幫忙心理。在生產現場工作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例如起重作業時不方便穿繩、牽車轉序作業時人手不夠,操作者常常請同事幫忙,幫忙者往往礙于情面或表現欲望,在不了解設備狀態的情況下盲目幫忙去操作,極容易造成事故。
冒險心理。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生產現場的條件較為惡劣的情況,如果嚴格按有關規章制度執行確實有困難,部分員工不是針對實際情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是認為憑自己的能力不會出事而去冒險工作。
自負心理。當操作過程中出現故障或異常情況時,作業人員基于對生產設備可靠性不信任的條件下,往往一味認為是設備出現故障,而不是停止操作或工作,檢查自己操作過程是否存在問題,從而強行將防誤操作裝置打開,冒險進行操作。
1.3 文化氛圍對個體的影響
任何違章行為者都不是孤立的一個人存在,都是與集體或班組緊密相聯的,這種外界因素對行為者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是巨大的。此類違章心理有以下幾種情況。
從眾心理。當一個班組的班長或技管人員、中層干部違章,或者看見大家以前都是這樣干的,沒有出現過問題,自己這樣做也應該沒有問題,于是大家就會對違章違紀習以為常,這樣就會對班組其他同志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即看見別人違章違紀沒出事,自己常常也跟著別人違章違紀。
盲從心理。在新員工入廠開展班組級安全教育或其他班組教育時,一些經驗老道,技術強的老師在授課時將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習慣性違章行為也傳授給員工,員工如果不加辨識,全盤接受,不僅成為習慣性違章行為的傳播者,同時極可能成為因違章造成事故的責任者或受害者。
好奇心理。生產工作過程中,當運用一些新設備、新裝備等平日難得一見的情況時,處于好奇心理(嚴格講是一種求知欲望),作業人員往往會自己動手實踐一番,由于行為者對設備情況不熟悉、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極容易發生意外事故。
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外界條件的限制,使員工遵章行為較為困難,促使員工做出違章行為。
2.1 人機界面設計不合理
由于人機界面不符合操作安全、高效、方便等要求,配置的安全器具或勞動保護用品、生產設備等不符合員工使用情況等,導致員工不愿意使用工具、勞保用品,不按規定要求操作機械設備。
2.2 作業環境不適
工作現場噪音、高溫、高濕、臭氣、空間狹窄等惡劣環境將導致工人因急于完工而違章作業。
2.3 生產管理不善
因企業組織不當、管理疏忽、違章指揮等,導致員工工作心態消極,使主觀違章因素得到加強,促使違章現象增加。
調查問卷工作采取開放性答題的方式,廣泛征集員工對于身邊存在的習慣性違章現象。
習慣性違章的形成具有歷史原因,因此從歷史事件中找尋習慣性違章的淵源有助于典型違章行為的確定和解決。查找近3年的安全檢查臺賬,找出習慣性違章。
作者根據近幾年安全檢查結果,記錄下了本單位有30多種習慣性違章行為,并分析了違章心理狀況。

本單位習慣性違章行為分析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高處作業人員未佩戴安全帶使用天車牽引車輛進行轉序天車交接班記錄本周檢、月檢記錄不全鉆床工作業時佩戴手套剪板機未使用防護柵欄翻轉胎翻轉作業時作業人員與車體一起翻轉員工未使用銅質工具開啟油漆桶組裝車間多處軸流風機直接將電源線接到配電柜。相關方未使用專用器具轉運氣瓶部分配電箱使用時門未關閉電焊機二次側蓋未放下車輛停放時未放置“鐵鞋”電器上燒水或放水杯吊運長大件無牽引裝置叉車作業遮擋視線廠內車輛超速行駛①冒險心理,按有關規章制度執行確實有困難,作業人員認為憑自己的能力不會出事;②人機界面設計不合理,安全帶懸掛位置設計不合理,不方便①冒險心理,按有關規章制度執行確實有困難,作業人員認為憑自己的能力不會出事;②人機界面設計不合理,卷揚機等設備未根據生產實際情況配置,經常超載而損壞偷懶心理,個別職工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①人機界面設計不合理,鉆床設備冷卻裝置損壞需要人工加水;②逐利心理,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時間,使用完手套搬運配件后未摘下手套;③冒險心理,按有關規章制度執行較麻煩,作業人員認為憑自己的能力不會出事;自負心理,當操作過程中出現故障或異常情況時,作業人員基于對生產設備可靠性不信任的條件下,往往一味認為是設備出現故障,而不是停止操作或工作,檢查自己操作過程是否存在問題,從而強行將防誤操作裝置打開,冒險進行操作①逐利心理,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時間,盲目加快進度;②僥幸心理,由于違章后出現事故的幾率低而心存僥幸;③逞能心理,自恃技術高人一等逞能蠻干;①僥幸心理,由于違章后出現事故的幾率低而心存僥幸;②從眾心理,看見大家以前都是這樣干的,沒有出現過問題,自己這樣做也應該沒有問題僥幸心理,由于違章后出現事故的幾率低而心存僥幸;逞能心理,自恃技術高人一等逞能蠻干;偷懶心理,個別職工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①僥幸心理,由于違章后出現事故的幾率低而心存僥幸;②從眾心理,看見大家以前都是這樣干的,沒有出現過問題,自己這樣做也應該沒有問題;③偷懶心理,個別職工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①僥幸心理,由于違章后出現事故的幾率低而心存僥幸;②從眾心理,看見大家以前都是這樣干的,沒有出現過問題,自己這樣做也應該沒有問題;③偷懶心理,個別職工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①僥幸心理,由于違章后出現事故的幾率低而心存僥幸;②從眾心理,看見大家以前都是這樣干的,沒有出現過問題,自己這樣做也應該沒有問題;偷懶心理,個別職工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①逞能心理,自恃技術高人一等逞能蠻干;②逐利心理,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一次轉運物件過多①逞能心理,自恃技術高人一等逞能蠻干;②逐利心理,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時間,盲目加快進度;
為什么習慣性違章現象總是死灰復燃、屢禁不止?原因是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沒有切中習慣性違章的要害,在發現了員工習慣性違章行為后,沒能有效的對員工進行教育,以致安全管理層層衰減,逐級粗化。
如何才能糾正習慣性違章呢?只有培養員工處處注意安全,時時關注安全的良好的安全習慣,才能有效地遏制和糾正習慣性違章,避免事故的發生。
根據員工習慣性違章的原因有針對性的進行溝通,通過各種形式和不同層次的宣傳、教育與培訓,使職工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逐步增強安全意識。
用正面的宣傳替代負面的責備。在每個車間打造一個標準示范班組,加強對示范班組的監管以及宣傳工作,以點帶面,發揮榜樣的力量,以擁有良好安全習慣的人為鏡子,時時照自己,矯正自己的不良言行。把安全生產與每個職工的切身利益聯系在一起,對屢禁屢犯者,應該“小題大做”,從重處罰。
規范班組員工“師帶徒”流程,監控新員工技能培訓過程,確保新員工接受的操作行為規范合理。重點關注班組長、車間調度的行為規范。強調班組長在糾正習慣性違章行為工作中的重要職責,一方面,以身作則,做良好行為習慣的表率,另一方面,做好班組內的安全宣貫和監督指導,充分發揮基層作用。
要盡可能為職工執行安全生產規章提供適宜的條件,完善的安全防護設施和合格的勞動保護用品等。從人性化的角度為員工營造主動遵章的環境,使規范操作、按章辦事有安全感。
在作業場所布置安全標語和安全作業要點提示牌,在危險部位和事故多發處懸掛醒目的安全警示牌,形成一種安全的氛圍,一種安全生產的大環境,置身其中,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約束,引起對安全生產的高度注意,自覺地遵章守紀。
將習慣性違章行為分析調查過程中形成的文件編制成體系化的培訓教材,開展大規模的培訓活動,并作為長期班組安全活動的教材,與創建學習型組織活動等相結合。
將發現的習慣性違章行為作為現場觀察的重點內容,通過觀察指導的方式持續地幫助現場糾正不良行為習慣。定期開展反習慣性違章自查活動,查找通過多項工作仍不能解決的違章行為,進一步分析其原因,通過多種管理手段進行糾正。
良好的安全生產習慣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在緊鑼密鼓的安全教育時段,不良習慣可能會暫時遁身隱形,而一旦放松教育與監管,不良的行為習慣就可能“回潮”“反彈”。只有堅持鍥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嚴格教育和約束,才能確保不良的生產習慣不會“舊病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