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今年有幸參加了廣東省語文中考作文的評改工作,閱卷歸來,不禁思考我們的寫作教學該如何教會學生積累作文寫作素材。
先展示2017年廣東中考作文題:
“原來”,意思是發現以前不知道的情況,生活百味,青春多彩,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驀然回首,原來:凡事蘊理,萬物成趣,人間有情;苦難也可以成營養,美麗或許有缺憾,我也是一道風景……請以“原來,_________”為題,寫一篇文章。
在筆者所閱的1200多份卷子里,發現大多考生作文選材單一,情節雷同。如作文題為 《原來,這就是母愛》,大多同學的作文內容選擇了寫自己發燒,母親雨夜帶自己去看病;放學巧遇下雨親子共傘,母親大半身子淋濕而自己安然無恙;原先自己不理解母親,非常叛逆,某天偶然從信中(或照片中)發現母親愛自己的秘密從而學會理解母親。以 《原來,我也行》為題的考生大多寫自己原來不會解答某類題目,經上課認真學習和思考后也懂解答了;或寫自己原不會背某首詩,經努力后成功完成;作文 《原來,苦難也可成營養》就安排自己的爸爸生重病,自己怎樣背負起整個家的重擔……多數考生作文出現了千人一詞,千人一面的窘境,讀來感覺材料相似,情節安排雷同。
平日學生最怕作文課的現象終在中考考場上再次上演。學生為什么怕?有同學這樣說:“我們在寫作文時,拿起筆就頭痛,總覺得沒有東西可寫,有時在頭腦里想好了,一下筆又不知道從哪寫起,頓時腦子變成一片空白?!蔽以诎四昙壠谀r對學生做了“你怎樣看待作文”的調查,調查結果如下:全班50人,只有6人喜歡上作文課和寫作文;5人認為“無所謂”;其余39人都是害怕或討厭寫作文。這次的調查結果讓我感覺惶惶然。
記得黃厚江老師在2017年廣東中山“三新作文研討會”上曾這樣開玩笑:“人不怕死,就怕知道自己將死但又無法自救。學生最怕什么?最怕在考場上看到作文題目時,大腦卻一片空白……”
以上種種學情顯示:讓學生在寫作文時要“有料”可用的訓練需提上日程了。
寫作活動大致可以分為“采集——構思——表述”三個階段。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采集”,后面的“構思”和“表述”根本無法開展。作文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切題、有物、得體……所謂‘有物’,是有具體的內容,通過具體的材料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我們的學生,要讓作文內容“有物”,充實、新穎,一定要注意觀察生活,養成積累個性化素材的習慣。正如徐飛老師說的:“優秀作文往往不是急就于考場,而是孕育于平日……制作素材卡片,可以使寫作時得心應手,材料更為豐富”??梢?,作文素材的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前提與基礎。
1.從自身的生活積累作文素材。寫作的源泉在于生活,將自己的生活記錄下來,將每一周中“有情”“有趣” “有理”的內容記錄下來。每周記二三件“有意思”的事,記自己和家人、自己和學校、自己和社會的事,分別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三方面積累材料。在教學中通過引導,筆者特別注意教會學生從自身角度去觀察、思考并積累日常生活中的素材,不少學生的作文增添了人性的新意。
例如,作文 《“大海”上樹記》,寫一同學在體育課好心幫另一同學把掛在樹梢上的校服拿下來; 《雨中的木蘭詩》寫一群初三學子在雨中訓練體育長跑又不忘復習古詩的奇景; 《奔跑的相片》記一張集體奔跑、充滿個性、自由奔放的集體照; 《長廊悄悄話》記班上一位同學即將定居美國,班上同學通過錄像機在班上長廊背著該同學悄悄給她錄送別話語的情景……這不就是學生獨一無二的學校生活嗎?有了有心的積累,寫學校生活時絕不會再寫老師帶病為我輔導功課等老舊內容了。
《我教媽玩微信》記新時代新型的親子互動;《我的特殊好友》記爸爸為了和孩子深入溝通,化身微信好友伴我左右; 《媽媽搬土記》記媽媽不辭勞苦把塘泥搬上樓頂,只為了讓我吃上純綠色蔬菜,以此來表現母愛……
《老師“秀”恩愛》記老師為幫學生趕走復習疲倦,一人飾兩角,既演相公,又扮娘子,為同學秀一段家庭趣事; 《升堂記》記一位“奇葩”老師上課不叫“上課”,而呼“升堂”,運用教學智慧將亂糟糟的課堂平靜下來; 《你敢“篡位”》寫老師因團支書走神而提問團支書問題,另外一同學向團支書暗示答案,老師一句“你敢篡位”讓所有同學大呼“奇哉,老師”……
《爛尾樓變身記》在上放學路上都能看見的爛尾樓現改建為商住中心,爛尾樓重新煥發活力,她從中思悟到人如樓,有順、逆境、等待、沉淀、完善自我,終有撥云見日之日; 《平凡也可貴》有同學讀《西游記》,發現了人們從未留意的“白龍馬”,出身高貴卻甘于平凡工作,從中悟出平凡最可貴; 《但愿方言也長久》有同學寫自己回老家卻聽不懂家鄉話的只言片語,不禁發出感慨:保護各地方言,讓中國方言大放異彩,從而想到中國人不要一味認為月亮是外國的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中國人要保住自己的中國特色。
將生活的點滴記錄下來,生活就不僅僅是“三點一線”,它精彩無限。放入這次作文, 《原來,我的生活很精彩》 《原來,我的老師很獨特》 《原來,我的爸爸很愛我》……這就在內容選材上不與他人雷同,做到別具一格了。
2.從語文教材中積累素材。語文教材有著完整的體系,覆蓋面廣,資源豐富。只要我們深入教材,深讀課文,積累素材,這樣既能以讀促寫,提升閱讀技能,又能積累豐厚的素材,使寫作得心應手。
比如,莫懷戚的 《散步》,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挖掘文本的多元價值,積累不同的素材。從“我”和妻子的角度,可以提煉出“責任感” “喚醒自己”等題目;從母親的角度可以提煉出“堅強”等題目;從“我”的角度可以提煉出“孝為大”的題目;從妻子的角度可以提煉出“賢為本”的題目;從孫子的角度可以提煉出“尊老”的題目。學生習作如下:
喚醒自己
讀莫懷戚的 《散步》,從“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得出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鄧稼先為中華強大而造彈;袁隆平為解決國人溫飽而研究高產水稻……反觀自己,有做好自己作為中學生的本分嗎? 《散步》喚醒了我心中的使命感。
行孝在當下
讀“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為 “我”的 “孝”感動不已。不禁想起李密的 《陳情表》中作者所寫的“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至終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致遠。”為報答養育之恩,李密拒絕出仕,甘愿冒殺頭之險。不禁想起臥冰求鯉王祥,賣身葬父的董永……他們將孝道演繹得淋漓盡致,催人淚下。遠離“孝”的今人,是否該再次溫習這些暖心的故事,及時行孝。
賢為本
《散步》中的妻子是個賢淑的媳婦?,F代婆媳矛盾是困惱眾多家庭的主要矛盾,但 《散步》中的妻子很好地給我們演繹了“賢媳”的角色,家和萬事興,家中女主人大氣、賢淑,家庭成員間才會和樂融融。治家需“賢”,單位中也要“賢”。賢讓、賢德、以賢服人,人人向賢,社會和諧。
現代文有著豐富的素材資源,文言文同樣也是一座素材資源的“寶山”。如從課文 《傷仲永》中可得:從仲永父親身上可提煉“家庭教育” “遠見”等話題。有同學這樣寫著:父母,孩子的永恒之師,請您放下心頭的物欲,勿讓利欲熏心。別為了蠅頭小利而致孩子于萬劫不復之境。從仲永身上,我們可提煉“拼搏” “完善自我”等話題。仲永,我為你的“不爭”而傷心,拼而起,搏而出色,安于現狀等于自我滅亡的難道你不知嗎? 《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可真是愚,你腦筋呆板,不懂變通; “冬夏換季,始一反焉”,你不懂珍惜時間,浪費生命;毅力固然重要,但創新更為可貴。
3.從時政新聞中積累作文素材。除了從自身生活和語文教材中積累素材外,我們也可以從時政新聞中積累作文素材。
積極引導學生有選擇地觀看一些有益的影視節目,如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百家講壇等,讓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掌握國情國策,直接聆聽作家或專家學者的評述,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地看世界。這也是積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積累素材是讓作文內容充實的第一步,平時積累的種種素材就如一串珠鏈的珠子,如果沒線串著,這一顆顆零散的珠子就不會成為奪目的珠鏈。學生辛辛苦苦積累的素材我們要讓它有一個大放異彩的機會,因此,讓學生的素材有展示的機會非常重要。
作為語文教師要為學生的作品展示創設多種平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钡谒苟嗷菀蔡岢觥敖虒W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比绾巫寣W生堅持做好素材積累工作?我們可對學生的素材進行展示、分享甚至是發表。做法如下:
1.口頭發表。每周筆者在學生完成素材作業后都會有一個活動——分享素材作業。筆者對學生說:你有一個蘋果,你的同學們也各有一個蘋果,如果你和班上的49個同學分享,你將享用到50種味道的蘋果。這是大美事,何樂而不為?于是,每周五的語文課成了大家最期待的語文課。在分享活動中,老師將用心觀察的、獨特的、有意思的素材念出來,這對寫素材的作者是莫大的鼓勵,他們也從中得到更大的動力。
2.網絡發布。將優秀素材作業發放在班級微信、班Q群和學校電視臺,提醒家長同學閱讀跟帖留言,使作者在與讀者交流中既獲得成就感又提升了寫作能力。
3.書面發表。每周二三事,每事用一標題,100字以內將內容概括下來,每周五利用一節課分享素材,每月對好的素材做好分類,輯入素材積累本,然后放在班上書柜,全班同學利用課余時間去欣賞和學習?;蛘邔炐闼夭膹堎N在班務欄、級務欄或向專業報紙雜志專業發表等都是很不錯的方法。
4.制作素材手抄報。每學期一期,按“情”“理”“趣”三大主題安排好手抄報,完成后進行展示、評比和頒獎活動。
經過三年的嘗試,筆者發現讓學生的作文素材有展示、分享和發表的機會,這種做法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肯定,學生會十分自豪,從而更加自信;也可讓其他學生找到學習榜樣。這樣三年堅持積累下來,筆者班級學生的作文內容常寫常新。學生手中一旦擁有了豐富的作文素材,遇上作文他就會利用這些知識去輻射自己的感性認識,并能把它們迅速地組織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材料具體、匠心獨運的文章就會脫穎而出,作文空洞無物的“病癥”就會解決。
參考文獻:
[1]黃厚江.你也可以這樣教寫作[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
[2]徐飛.從此愛上寫作[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6.
[3](德國)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