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讀書使人高尚。”閱讀的好處實在是數不勝數。因此,有人把讀書這件事比喻得尤為重要:“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那么,怎樣讓孩子們愛上閱讀,尋找到書香中的“寶藏”呢?
在如今信息飛速發展的年代,閱讀已經不能等同于單一的圖書閱讀了。尤其是對于孩子來說,需要為之營造更好的閱讀氛圍,引導他們采用更新穎的閱讀形式,才能讓閱讀材料多元化、形式多元化,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浸潤在書香中。
閱讀對于學前兒童來說面臨很大挑戰,因為他們識字不多,只能通過閱讀圖畫來理解故事內容。那運用怎樣的方式,能讓孩子看懂、讀懂并理解呢?這是需要教師思考的問題。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閱讀水平大不相同,因而必須認真分析孩子的年齡特點,分析教材的難易程度,為孩子選擇適宜的閱讀方式,有時甚至需要多種閱讀方式相結合,達到孩子能讀懂的目的。
1.集體閱讀,讓孩子感受繪本的整體性。在繪本閱讀教學中,特別是對于小班孩子,可多采用集體閱讀的形式。由于孩子們年齡小,閱讀水平相對來說比較低。而集體閱讀的形式可以面向全體孩子,而且可以引導孩子關注畫面的細節。例如,小班的繪本 《好餓的小蛇》就可采用集體閱讀的教學形式,引導幼兒跟著老師閱讀大圖書,仔細觀察小蛇的變化,并鼓勵孩子在集體面前講述和表達。
在中、大班閱讀活動中,我們也能夠看到集體閱讀的身影。有的故事情節完整,如果只讓孩子自主閱讀或進行小組閱讀還不夠,活動結尾時,筆者經常帶領孩子進行集體閱讀。例如,在繪本“跳芭蕾舞的牛”教學活動的結尾采用集體閱讀形式,這個故事只有完整講述,才能讓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到牛牛從一開始不被看好,但仍然努力,到面對嘲笑,堅持不放棄,最后獲得成功后,自身的喜悅和來自同伴的祝賀。只有通過集體閱讀和老師的完整講述,才能加深孩子對故事的印象,以及更深刻地感知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
集體閱讀讓孩子感受繪本的整體性,以及繪本故事中語言的完整和優美。但也并非所有活動都需要集體閱讀,應該視教材需要而定。
2.自主閱讀,培養孩子閱讀的能力。自主閱讀,就是指孩子自己決定閱讀的內容,更強調孩子的自主性,這也是孩子閱讀能力的一種體現。自主閱讀活動中,孩子之間閱讀水平的差異較大。有的孩子讀圖較快,關注細節,并能將閱讀內容完整表述;有的孩子隨意翻看,專注性較差。雖然是自主閱讀,老師也并不是置之不理,應該巧妙地介入,提高幼兒自主閱讀的能力。
(1)自主閱讀前,提出問題。在繪本教學中,采取自主閱讀的形式就是希望孩子通過自己的閱讀方式讀懂畫面、解決教學活動中的問題。例如,在 《貓頭鷹喔喔呼!》自主閱讀活動前,筆者提問:“又發生了什么事情,結果怎么樣?”對于大班孩子來說,自主閱讀的提問可以設置得寬泛些,這樣孩子關注的畫面內容會更多,回答的話語也會更豐富些。
(2)自主閱讀中,關注幼兒。雖然是自主閱讀,老師也要多觀察、多引導。在自主閱讀中,教師也應觀察孩子的閱讀情況,對于閱讀能力較好的孩子,不用對其進行干預;對于閱讀能力弱的孩子,仍應引導其觀察,并對其提問。例如,在 《貓頭鷹喔喔呼!》的自主閱讀中,引導孩子觀察“誤入窩棚的小老鼠在干什么?”孩子們瞬間便能找到問題的答案,在此基礎上,引導其觀察更多的畫面細節。
(3)自主閱讀后,組織交流。自主閱讀后的交流和評價環節至關重要,因為這是了解孩子自主閱讀水平、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渠道。例如,在 《貓頭鷹喔喔呼!》自主閱讀交流中,孩子們詞匯豐富,表述完整。星星答:“在貓頭鷹準備放棄時,一只大老鼠闖進窩棚,讓他立了大功,他們覺得貓頭鷹是大英雄!”豆豆說:“當貓頭鷹準備離開窩棚的時候,他看見大老鼠要吃小雞,他猶豫要不要救他們,最終他選擇救他們,就像小公雞一樣,保護了雞窩里的其他成員,現在他們都能接受只會喔喔呼的貓頭鷹了。”從孩子的交流中,你會發現,已經無須老師過多解釋。因為孩子們已經能夠理解畫面內容,并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表述。
3.小組閱讀,提高孩子交流分享的能力。在繪本《狐貍爸爸鴨兒子》的教學活動中,筆者采用了小組交流的形式,狐貍爸爸想要把鴨蛋孵出來,想出了好幾種孵蛋方法:綁樹皮孵蛋法、草洞孵蛋法、舌頭孵蛋法。筆者認為,可以讓孩子進行小組閱讀,因為這些平行的畫面讓孩子逐一閱讀會顯得比較被動。如果以小組形式進行閱讀并交流,孩子們會更感興趣,也會有一種集體榮譽感和競爭意識,還能縮短閱讀時間。只要在孩子理解的基礎上,讓孩子輕松地進行小組閱讀,何樂而不為呢?
繪本童話劇的形式能讓孩子接觸到更多優秀的經典繪本。活動中,孩子們自主選擇喜愛的繪本,有《咕咚來了》 《國王生病了》 《馬醫生》等。孩子在選定繪本、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對故事情節進行大膽地改編。孩子們天馬行空,對于自己改編地情節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經過多次討論后最終確定劇本。
在確定劇本的基礎上,孩子們進行人物分析,如《咕咚來了》中,孩子們覺得大獅子應該由一個聰明、最具權威的人來扮演。經過討論,請班里能干的孩子對號入座,孩子們學說人物對話,并幫其配音,孩子認真且自信,仿佛變身繪本中的人物。在表演的過程中,孩子們對繪本人物、情節的理解更加深刻。
圖書跳蚤市場就是讓孩子將看過的圖書收集起來帶到幼兒園自由買賣,買到心儀的好書后再進行自主閱讀的活動。在活動中,安排孩子們扮演跳蚤市場的工作人員,如售書員、推薦員、收銀員等,孩子們各負其責,別提多開心。在活動中,孩子們首先會將書本擺放整齊,當有人詢問時會認真推薦,也時不時地吆喝幾聲:“快來瞧一瞧,每本小書都精彩!” “想要懂得更多,就快來買書吧!”聽著孩子可愛、稚嫩的吆喝聲,老師心里也美滋滋的,孩子們對買到的書愛不釋手,迫不及待地翻看,平時不那么愛看書的孩子也瞬間認真起來。
通過這樣的形式,孩子覺得書是無比珍貴的,也知道要愛惜圖書,明白書本能給人帶來的知識和財富。這樣的活動能留在孩子的記憶中,成為一份珍貴且美好的回憶。
家園共育是老師心中的理想狀態。閱讀習慣不是單靠一次閱讀活動就能培養的,需要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筆者讓家長也參與閱讀,如舉辦家長老師講故事、家庭小書屋評比等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促進親子閱讀,在小書屋評比中將優勝家庭進行展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家長慢慢對這件事也重視起來,在家中設置圖書區、擺好小書桌等。
環境中的閱讀也不容忽視,在公共區域隨處可見閱讀的痕跡,在樓梯上的各種好書推薦,在走道里的百家姓,在教室外的“我來播新聞”等。雖然老師有時會忽視這些小細節,但細心的孩子和家長們常常會邊看邊走,互相交流。雖然有的只是一本小書的封面,但環境的影響是在記憶深處的,孩子們肯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書本帶來的喜悅。
閱讀看似一件小事,卻對人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學前教育中,也許我們不會看到孩子在閱讀上有質的飛越。但只要孩子喜歡看書,能感受書香帶來的快樂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