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許多幼兒園的圖書區更關注如何提供溫馨開放的閱讀環境、豐富的閱讀素材,讓孩子自由進出區域、自由選擇繪本、自由結伴看書。筆者認為,這些方法并不能真正發揮閱讀區的功能與多元的價值。如何將圖書區的功能變單一為多元?周兢教授的“幼兒園文學教育的整合觀”給了筆者更多的啟發。早期閱讀是多元復合的綜合體,其整合性特征是鮮明而突出的。在該理念的啟發下,筆者遵循孩子在閱讀中“感受、體驗、理解、遷移經驗,想象表達”的心理過程,從單一、靜態的圖書區閱讀,過渡到立體、動態的全方位閱讀,順應幼兒的閱讀需求和閱讀特點,把原來固定不變的閱讀區的環境和閱讀材料,從內容、形式上進行改變,把具有獨特功能的閱讀區作為一種課程來設計、探索。
縱觀許多班級的圖書區,往往停留在投放幾本書、擺放幾個靠墊的現狀,不管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呈靜態的形式,對幼兒而言缺乏趣味性和可變性,這使得圖書區使用率不高。筆者發現,孩子對一些與當下話題緊密相關的書籍更有閱讀興趣,于是把原來的圖書區環境和材料從內容到形式上加以改變,整合主題中的相關元素,使之由靜態變動態。
1.圖書區主題與課程主題同步。為圖書區選擇閱讀材料時,一改以往的隨意性和雜亂性,緊跟課程內容,與幼兒一起商量圖書區的創設和投放的主題,并參考課程主題開展的情況來投放相關的內容,包括與課程主題相關的圖片資料、圖畫書、配套的音像資料等,讓孩子在課程主題的實施進程中,可以隨時進區閱讀及查閱相關的資料,解決在主題活動探索時遇到的問題,豐富其對主題相關學習內容的經驗和信息,使閱讀區的內容能真正伴隨著孩子的學習發展進程而靈動起來。例如,在大班主題“動物大觀園”中,老師和孩子一起討論:“你們想把圖書區創設成什么樣的?” “你想在圖書區里看到什么?”通過商議得知,孩子們想把圖書區創設成動物園,想看到各種動物的圖片、書,想靠在有動物圖案的靠墊上看書……于是,他們分組對圖書區的墻面裝飾、閱讀材料的內容和擺放形式等進行設計,帶來了許多有動物圖案的坐墊和靠墊,圖書區還掛上了藤條和猴子,到幼兒園圖書館找來許多有關動物的書籍、繪本及圖片,圖書區被孩子們布置成了生機盎然、寬松溫馨的樂園,孩子在這里感受閱讀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2.圖書區內容與幼兒問題同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當幼兒遇到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時,和他一起查閱圖書資料,讓他感受圖書的作用,體會通過閱讀獲取信息的樂趣。在與主題同步的圖書區閱讀中,孩子們的閱讀興趣點就不會是暫時的、零碎的,他們的閱讀興趣點也會隨著主題的進展而不斷動態地延伸拓展。孩子在主題活動探索時遇到困難,可以自己到圖書區尋找答案。同時,孩子閱讀時又會產生許多新問題,于是筆者就在圖書區的墻面上設置“我想問……”專區,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設計頭像并貼在相應的位置上。在閱讀過程中,如果產生新的問題,可以用繪畫、圖夾文等自己看得懂的方式記錄在頭像邊,形成新的“問題墻”,每天下午老師會讓這些帶著問題的孩子進行交流和討論,并把解決問題的辦法布置在相應的問題邊上。同時,孩子們會到圖書室或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尋找相應的圖書、資料,然后投放進圖書區。例如,在“動物大觀園”這個主題中,孩子們通過圖書區閱讀并結合主題活動的經驗,產生了動物怎樣過冬、有什么不同的生活習慣等一系列問題,于是孩子們找來了 《動物成長故事繪本》 《動物為什么不能穿衣服》等書籍,孩子的話題會圍繞動物不斷深入,圖書區中閱讀的素材也會不斷更新,圖書區成為孩子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場所,真正體會圖書區閱讀的樂趣。
幼兒閱讀的興趣與傾向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環境和教育的引導下形成的。在圖書區中,筆者從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入手,整合孩子的閱讀需求,滿足孩子分享需求,創設了相應的圖書區環境,激發孩子的內部閱讀動機,調動閱讀需求,使之享讀、樂讀。
1.滿足孩子分享需求,在推薦閱讀中共享。孩子們對一些優秀的圖畫書不僅有閱讀需求,還有與同伴分享的強烈意愿。所以,在圖書區中除了投放與主題相符的圖書外,還專門設置“爸媽推薦的書” “老師推薦的書” “幼兒推薦的書”等板塊,并貼上推薦者的自畫像,周一在圖書區會開展“圖書推薦發布會”,讓推薦者介紹書目及推薦理由。此外,結合推薦書目布置“推薦書排行榜”,選出最受歡迎的一本書,并把這本書獎給閱讀最多或交流時講得最好的孩子。于是,孩子們關注了投放的圖書,關注了圖書里的相關內容,關注了哪本圖書最受歡迎等,孩子們也真正成為了閱讀區的主人。
2.記錄孩子閱讀感受,在閱讀交流中共享。為了讓孩子在圖書區中的閱讀感受、問題不一閃而過,閱讀收獲也不是成為孩子一個人的經驗,所以在圖書區中,筆者讓孩子參與互動,真正讓圖書區成為孩子閱讀與表現的場所。首先,給每個孩子準備一本閱讀記錄本,讓幼兒把自己閱讀后的感受、問題與收獲用繪畫的形式在閱讀后及時記錄下來;其次,每天活動區活動結束后,會結合圖書區孩子的閱讀記載,讓進區的孩子進行分享、交流,有問題大家一起商量、討論,有感受一起共同分享,真正做到了讓孩子能愛進區、愛閱讀、愛表現。
當前的圖書區功能基本局限在閱讀圖書上,為了讓孩子在閱讀中發展想象和創造能力,拓展了圖書區的功能,讓圖書區既成為吸引孩子專注閱讀的場所,又成為能用不同方式表達自己對圖書的感受和理解的空間,在圖書區中開辟了“玩轉圖書” “我是小編輯”兩個活動區域,使圖書區的功能由單一變多元。
1.整合繪本情節元素,設計開發繪本游戲。孩子對繪本中有趣的情節很感興趣,往往會在游戲時自然而然地運用一些繪本中的情節。例如,在圖書區中閱讀 《母雞羅絲去散步》后,發現孩子很喜歡繪本中那起伏、搞笑的情節,琪琪和彤彤還玩起了狐貍和母雞的走棋游戲,狐貍踩到釘耙倒退三步……于是,筆者就在圖書區的旁邊流出了一個空間,投放進了一些卡紙、各色筆,并鼓勵孩子挖掘自己喜歡繪本中經典的角色、對話、故事情境、發展元素等,用繪畫的形式創造性地設計、制作成游戲棋、迷宮、拼圖等,孩子們創新的火花在這里無拘無束地迸發,孩子們設計出了棋類游戲:小狐貍的槍和炮、大衛歷險記、咕嚕牛等;迷宮游戲:爺爺一定有辦法、小田鼠的背帶褲等,筆者把孩子設計的這些游戲材料投放在了圖書區,于是圖書區又成了孩子們創造、想象、游戲的空間,孩子們在設計、制作、游戲的過程更增加了對繪本內容的理解、延伸和拓展,使圖書區的閱讀更具趣味性。
2.整合主題活動元素,自主編輯制作圖書。在圖書區中,筆者組織了“我是小編輯”區域活動,讓孩子們根據正在開展的主題、幼兒感興趣的話題、親身經歷的事件等來設計制作圖書。例如,中班孩子圍繞“親親熱熱”的主題進行自畫像,并介紹自己的姓名、興趣愛好等,請老師或家長幫忙記錄,幾個孩子一起制作了一本 《快快樂樂在一起》的圖書。在制作圖書的過程中,幼兒和同伴商量圖書的文字表述、畫面繪制、頁碼安排,乃至封面、封底的設計等,一系列的環節都在有效的互動合作中完成。在制作圖書的過程中,他們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分享,并在與同伴的互動交流中獲得自信和快樂。筆者將孩子制作的圖書在區域中陳列出來,讓孩子們自信地和同伴分享、交流圖書內容,大膽表達對故事的理解,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快樂和成功。
圖畫區閱讀能讓孩子對圖書產生美好的、愉悅的情感,體會閱讀的樂趣,寬松、自由、自主、多功能的閱讀區環境能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表現,主動閱讀,合作交流,使孩子樂于用“百種語言”表達,真正成為圖書區的主人,為培養孩子的閱讀素養、學習素養等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