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薩楚日
(內蒙古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2016年1月14日《康熙來了》停播,同年2月《超級訪問》停播。兩檔節目分別播出12年和16年,屬于老牌明星訪談類節目。
《超級訪問》由幽默風趣的李靜和善于插科打諢的歌手戴軍搭檔主持,開創了娛樂訪談節目的新風格。節目以面對面交流的形式開展,訪問過程中加入VCR外拍,采訪到場嘉賓的朋友、老師、同學等。主持人李靜說,外拍能將嘉賓帶回情境之中,增強嘉賓表達的欲望。采訪明星身邊的人也因此成了節目制勝的法寶。在粉絲接觸明星的渠道匱乏時,這種形式可以加深粉絲對明星的了解。從播出開始,《超級訪問》收視率持續名列前茅,曾榮獲“最佳娛樂談話節目”等多項大獎。
《康熙來了》由小S和蔡康永兩個風格迥異的主持人搭檔主持,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在停播之前依然是臺灣本土收視率較高的綜藝節目之一。
近些年,戶外真人秀日漸活躍,室內訪談節目也加入了室外元素。例如,《魯豫有約》等推出“香港女神季”系列。《超級訪問》和《康熙來了》試圖做過幾次改版,目的是想使節目保持新的生命力,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社交媒體時代,粉絲了解明星的渠道豐富且多樣,明星自我表達、自我敘述的形式也不限于接受訪問。明星訪談類節目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展現角色之外的明星,拉近粉絲與明星之間的距離。
室內訪談節目加入室外互動因素,似乎是在說明室內訪談節目不再受歡迎,但2018年4月25日騰訊推出的大型明星美食類脫口秀節目《拜托了冰箱》第四季的開播說明室內訪談節目還是有受眾的,只是形式不再是面對面訪談,而是加入了飲食的元素。由面對面訪談變為餐桌敘事,用美食將訪談氛圍變得輕松活潑。
《拜托了冰箱》由何炅和王嘉爾搭檔主持。通過翻看冰箱里的食物衍生出來的“私密”故事。每期邀請2位明星和自己的冰箱一起來到節目現場,以冰箱里的食物為媒介與6位主廚暢聊美食生活、八卦趣事。每期節目主廚都會花15分鐘為明星制作創意料理。主持人在展示明星冰箱里食材的同時,會就食材對明星進行提問。訪談的問題變得更加具體,針對性更強,并在問答中展現明星的飲食喜好和生活習慣。
“美食+訪談”類的節目收視率都不錯。由騰訊出品2017年9月5日開播的《美食告白日記》在10月18日日播放量達到88035萬,《飯局的誘惑》首播2日點擊率達3000多萬,浙江衛視攜手千足傳媒制作的《熟悉的味道》首播CSM34城收視率達到1.47。
“美食+訪談”類的節目既不是美食節目,也不是訪談節目,它創造了一種新的形式。說它不是美食節目,是因為它弱化了傳統美食節目的專業性,不再是一步一步地教你做菜;說它不是訪談節目,是因為它摒棄了傳統意義上的訪談節目面對面只交談的形式。說它是美食節目是因為在節目中會完成一道或多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品;說它是訪談節目是因為主持人在與嘉賓就某一物品進行交流時,嘉賓會自然地變成分享者,向大家分享自己生活的細節、回憶與物品相關的故事,從而表達自身的想法與觀念。
“美食+訪談”類節目從單一的咨詢服務走向多元疊加發展,以滿足受眾不同的需求。
“看做菜并不一定要學做菜,看完可以學會做菜。”這一點在《拜托了冰箱》里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整個節目中,做菜并不是重點,嘉賓和嘉賓的冰箱及其衍生話題才是節目的重點。最后的做菜環節也是為嘉賓服務的。節目中,廚師做菜的食材大多簡單易買,菜品卻創意十足。在菜品烹飪過程中廚師會對烹飪過程進行講解。為了明星觀看節目的,可以從其冰箱里水果、蔬菜和肉類的分配比重看出其飲食習慣;為了美食觀看節目的,可以看廚師們在15分鐘內做出一道營養美味的菜肴。
從第二季開始,《拜托了冰箱》加入了“冰箱心理學”,通過明星冰箱里的食物和擺放等細節觀察來分析明星的日常生活狀態以及心理投射。劉蘇說:“冰箱心理學也能和在外工作的年輕人產生很大共鳴,冰箱可以體現他們的生活。”
受眾細分已經成為當前節目發展的必然趨勢。“美食+訪談”類的節目大多為網絡綜藝節目,受眾定位明確。把目標受眾定為80后、90后的互聯網原住民,細分用戶,在網絡節目整個生產鏈中貫穿“用戶至上”的觀念,以受眾需求為準則及時調整節目。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輕松愉快的節目更能吸引年輕的受眾。當下的年輕受眾不喜歡催淚、煽情、嚴肅的訪談節目,對單純對話的形式也產生了審美疲勞。由網絡直播的興起可以看出,年輕人更喜歡節目以陪伴的形式存在。
粉絲稱《拜托了冰箱》為“下飯綜藝”,在節目中主持人何炅也承認了節目“陪觀眾吃飯”這一功能,迎合當下年輕人的社交需求。訪談節目要給嘉賓一個放松的環境,《拜托了冰箱》整個節目在長條形的飯桌上進行,漫談式談話營造出一個輕松舒適的談話環境,觀眾容易被帶入談話的節奏,看著節目,隨著主持人和嘉賓一起歡笑,隔著屏幕和節目中的人一起吃飯。
從《舌尖上的中國》的火爆可以看出,中國人對美食有獨特的認知,各地的美食是承載著情感的。“美食+訪談”以美食為切入點,美食已經很受歡迎了,何況是看喜歡的明星制作美食。節目以美食為“外衣”,可以讓嘉賓更容易放松,以達到真實的訪談效果,還能挖掘美食承載的情感,放大美食帶來的情感。
制片人李楠表示:“美食只是節目綜藝化的手段之一。不用尬聊是我們想表現的狀態。”
《熟悉的味道》定位是大型明星美食傳情感恩真人秀,其實質還是訪談節目,以美食為媒介講述嘉賓與要感謝的人之間由美食引發的故事。比如湯唯在做飯的過程中講述了自己童年的成長經歷,老師又爆料了湯唯許多童年趣事,達到了訪談的目的。
在網絡時代,明星自我表達渠道增多,粉絲和明星見面的形式增多。但粉絲還是會好奇明星的生活,會想要了解喜歡的明星的一切。“美食+訪談”類綜藝以美食為線索展示明星日常化、生活化的一面。在《拜托了冰箱》里食材所提供的信息及其背后的故事,是粉絲關注的焦點。“冰箱里面的東西非常私密,本身就帶一些信息量。”主持人何炅說。
“很多藝人都是跟家人住在一起,比如跟爸媽兄弟姐妹在一起住。一個人住的藝人冰箱就比較空,”騰訊視頻出品中心總監邱越坦言,“其實這個節目本質上并不是美食節目,我們真正要塑造的是這些人的形象,要的是聊天的內容,做飯其實是它的一個殼。”
在《熟悉的味道》中,湯唯和老師用杭州話聊家常,展現生活化的一面,這就是“美食+訪談”的吸引力。
“美食+訪談”節目中的廣告一般都是電器、烹飪工具、食品、飲料、調味品,與節目內容契合度高。節目中明星或廚師做菜的時候可以用到,實現了軟直入。節目的主力受眾80后、90后擁有一定的購買力,會投入資金購買明星同款用品。
《超級訪問》等節目的停播,似乎彰顯著訪談類節目的式微。而“美食+訪談”類節目的高點擊率、高收視率說明訪談節目還是有受眾的,只是需要創新形式。
[1]曹曦禾,孫振華,王婷.新媒體環境下傳統電視節目的轉型與發展[J].新聞傳播,2016(15):32-33.
[2]金旭陽.“個性設定”+“精準投放”——論新興媒體平臺中“純網綜藝”的特色[J].媒體研究,2016(18):132-133.
[3]畢淑華.新媒體環境下明星訪談類節目的發展流變[J].傳播力研究,2017(2):15.
[4]劉瑋. 《姐姐好餓》總制片人:小S做菜只為防尬聊[N].新京報,2017-06-08.
[5]凌晨.《拜托了冰箱》左手美食右手八卦[N].新京報,2016-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