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新 甲
(中交(西安)鐵道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65)
西安市地鐵三號線作為軌道交通線網的主骨架線路,貫穿國家級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曲江新區、雁塔區、碑林區、新城區、未央區、浐灞生態園區、國際港務區四個開發區及四個行政區。先后通過了小寨金融區、大雁塔、金花路商貿區、浐灞生態園區等大型客流集散點和人口集中區,形成了主城區西南至東北方向的主要客流走廊。北池頭車站位于西影路與西延路、曲江大道交匯口的東側,沿西影路東西向布置,交匯口的西北側是軍事管理區、西安石油勘探儀器總廠家屬院,西南側是太陽食品集團公司,東北側為華潤萬家超市,東南側是樂游原廣場、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學和學校的家屬院。周邊規劃為醫療、市政、居住用地。這座站點的設立是緩解城市道路供需矛盾,疏通大城市骨架,優化城市結構布局的重要站點。
車站位于西影路與西延路、曲江大道交匯口的東側,沿西影路東西向布置。西影路道路寬度45 m已按規劃實施,西延路道路現狀寬度38 m,規劃道路紅線寬50 m,曲江大道現狀道路寬度60 m,規劃道路紅線寬80 m。本站由于受西影路方向DN1 500的排水管和DN2 000的給水管的影響,只能沿西影路的南側設置。曾考慮設置跨路口的曲線站,但由于影響車站的控制性管線,埋深5.1 m的DN2 000的給水管無法改遷,使車站埋深加大,工程費用增加,故不采用該方案。為了減少車站西側風道的長度,做了站位東移的方案,東移后的方案需要多拆除四十五中學大門東側的一幢4層建筑,其優點是2號出入口可以朝向東設置。但是因為拆遷量過大,最后還是選擇推薦方案進行下一步設計。
根據總體初步設計技術要求,車站設計客流量,應根據本線遠期設計年限超高峰小時的客流預測值確定。本站規模按2040年遠期早高峰預測客流資料控制。遠期預測客流見表1。

表1 預測客流及超高峰系數表 人/h
車站設計客流:預測客流×超高峰系數。
設計客流量為:(1 154+1 739+1 036+1 803)×1.26=7 222 人/h;
上車設計客流為:(1 154+1 036)×1.26=2 759 人/h;
下車設計客流為:(1 739+1 803)×1.26=4 463 人/h,車站客流主要分布在路口的東南和東北角。
進站客流通過地面出入口進入車站站廳層公共大廳的非付費區,經售檢票后進入付費區,在付費區內選擇不同的樓扶梯到達車站站臺。出站客流與進站客流反向。
車站由公共區和設備與管理用房區組成。公共區主要包括站臺、站廳(售檢票廳)、通道、出入口等;設備與管理用房區主要包括管理用房、設備用房、通風道及管道間等。
1)站址環境。
北池頭站站位設于西影路與西延路、曲江大道交匯口的東側,沿西影路東西向布置。
站位路口西北側是軍事管理區、西安石油勘探儀器總廠家屬院及沿街店鋪;西南側是已拆遷空地施工圍擋;東北側為華潤萬家超市及加油站;東南側是樂游原廣場、秦雅賓館及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學和學校的家屬院。周邊規劃為居住、教育科研、市政等用地,以居住用地為主。
2)站位選擇。
根據北池頭站所處地段及周邊建筑的特點,北池頭站的車站站位主要受到以下因素控制:
a.從站間距的角度考慮:北池頭距西側的大雁塔北站約1.27 km,距東側的青龍寺站約1.78 km。從站間距的角度考慮處在合理的范圍內。
b.從客流吸引角度考慮:曲江大道是連接曲江新區的新建城市主干道;西影路是主城東南部主要的東西向客流走廊,沿線分布了眾多的居住、教育科研、醫療、商貿金融用地,出行需求較大。站位設置于此有利于吸引客流。
c.路口東南側樂游原廣場:樂游原廣場北臨西影路,西鄰曲江大道,占地面積約5 500 m2,是群眾休閑的地方。車站盾構井吊出、附屬風亭利用此處,施工場地條件較好。同時出入口設在此處,有利于吸引客流。
d.管線的影響因素:站位臨近的交叉路口下管線密集,且制約管線遷改較為困難,而路口東側偏南相對管線較少。
綜合上述分析結果,并在與相關部門初步協調的基礎上,北池頭站站位設于西影路與西延路、曲江大道交匯口的東側偏南,沿西影路東西向布置。
3)外部條件及協調情況。
a.車站施工期間對周邊道路交通及人員出行有一定影響,需盡早與交通部門及相關建筑產權單位相互協調配合,盡可能將影響降到最低。
b.推薦方案需要拆遷西影路南側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學臨街一幢4層樓房(拆遷總面積約1 840 m2),在其拆遷空地上布置2號風亭組、車站疏散出入口,其拆遷需要盡早協調落實。
c.Ⅲ號出入口需要拆遷雁祥加油站及附設的房屋(拆遷總面積約1 280 m2),其拆遷需要盡早協調落實。
4)與地面交通銜接情況。
該站的4個出入口能夠與周邊的公交站點方便的接駁,滿足乘客方便地在地鐵和公交之間進行換乘。
5)總平面布置。
綜合前面站位的比選,北池頭站將站位設于管線相對較少的交叉口東側偏南,沿西影路東西向布置。車站為明挖地下雙層獨柱島式車站。車站設4個出入口,均設置在西影路南北兩側。Ⅰ號出入口設在車站西端西影路南側,平行于曲江大道設置。Ⅱ號出入口設在車站中部,由于受周邊環境制約,出入口口部朝西開設;Ⅲ號出入口設在車站東端西影路北側雁祥加油站所處位置,若拆遷有困難,此出入口作為預留;Ⅳ號出入口設在車站西端西影路北側,考慮到出入口旁邊就是華潤萬家超市,人流較大,在此出入口設置上下行扶梯,并預留與華潤超市的接口。
根據車站功能要求和設備用房布置以及地面環境情況,車站設置2組風亭、1處冷卻塔。
1)站廳層功能分區。
北池頭站為標準島式站臺車站,車站站廳層設在車站主體-1層,由公共區、設備及管理用房區兩部分組成。站廳中部為公共區,兩端為設備管理用房區。站廳層東端集中布置主要管理用房和部分設備用房,并為內部職工設置一部向下通往站臺層的樓梯及一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因東端下層為站后存車線,故將此端風道布置在車站主體內,充分利用存車線上部開挖空間減少土方回填。站廳西端為設備用房小端,布置了環控機房、通風空調電控室、照明配電室及銀行等。站廳中部為公共區,公共區分為付費區與非付費區。在付費區設置有3組扶梯、2部樓梯及1部無障礙電梯與站臺聯系,能夠滿足正常客流和緊急情況下疏散的需要。
在公共區西側,南北兩端分別設有Ⅰ號和Ⅳ號出入口,在公共區東側,南北兩端設有Ⅱ號和Ⅲ號出入口,此外,為滿足消防疏散的需要,在車站東端設備區內設置了一組直通地面的消防通道。
2)集散廳布置及客流組織。
a.集散廳布置。
本車站設置一個付費區,兩個非付費區,非付費區之間設置聯絡通道,寬度為4.0 m。車站付費區內設有3臺扶梯、2部樓梯,另外還設有1部殘疾人電梯。
b.客流組織。
本站進出站客流主要以周邊500 m內居住、辦公、商業的客流為主。站內乘客的基本流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候車部分(站臺)、流動部分(樓梯、自動扶梯、電梯、通道等)、集散部分。為了使車站能夠更好地滿足功能需要,必須合理地安排以上三個部分,并且確保通暢的乘客流線指示設施。
在組織人流路線時,著重考慮了以下幾點:
a.乘客流線與站內工作人員流線分開;
b.進站、出站客流路線盡量避免交叉和相互干擾;
c.乘客購票、問訊及使用公共設施時均不妨礙客流通行。
3)站臺層。
站臺位于-2層,車站為10.5 m單柱島式站臺,站臺中部為公共區,有效站臺長為118 m。車站設屏蔽門系統。
站臺層東端主要布置了屏蔽門設備及控制室、公共衛生間、污水泵房、降壓變電所、廢水泵房等用房,最東端設置車站站后存車線。站臺層西端設置了少量必須的設備用房及風室。
4)出入口通道。
根據本站的特點和客流量,進行了相應的地鐵人行通道和地面出入口布置。車站設有4個出入口,均設置上下行扶梯,通道寬度均不小于5 m。Ⅰ號出入口通道設在西影路南側車站西端,通道長度為50.3 m。Ⅱ號出入口通道設在車站中部,長度為25.9 m;Ⅲ 號出入口通道設在西影路北側車站東端,通道長度為35.9 m;Ⅳ 號出入口通道設在西影路北側西端,通道長度39.1 m。考慮到出入口旁邊就是華潤萬家超市,人流較大,在此預留與華潤超市的接口。
出入口地坪標高均比地面標高高出360 mm左右,以防雨水倒灌。
5)風亭、冷卻塔。
根據車站功能要求和設備用房布置以及地面環境情況,本站設置2組風亭。風亭均設置于西影路的南側,1號風亭置于樂游原廣場靠近路口處,設計為敞口低風亭,在風亭四周保證有約3 m的綠化保護范圍。2號風亭考慮拆除道路南側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學臨街一幢4層樓房,在其拆遷空地上布置2號風亭組,設置為高風亭,以減少占地并滿足環評要求。冷卻塔設置在2號風亭處。
6)車站無障礙設計。
為方便殘疾人乘坐地鐵,在Ⅰ號出入口設置了殘疾人電梯,可方便到達站廳層,同時在站廳層中部設置了1部站廳至站臺的垂直電梯。在車站出入口、通道、樓梯、站廳及站臺設盲人誘導線;車站站臺層公共衛生間附近設置有符合相關規范、標準的無障礙專用廁所1處。
地鐵車站建筑設計是每一座地鐵設計中非常關鍵的環節,是牽涉各項專業最多的綜合性設計,在車站的地鐵建設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西安地鐵三號線北池頭站車站建筑設計正是因為秉承著嚴謹、規范的理念,保障了車站的建設。
[1] 張 鵬,林 迪,申 健.西安地鐵二號線鐘樓站通風空調系統設計[J].隧道建設,20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