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冉 韋 亮 龐淑蘭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210)
目前,家庭養老一直是最常見和傳統的養老模式。然而,家庭規模的縮小、平均壽命的延長、老人情感需求的多元化使家庭養老的功能正在趨于弱化,尤其是目前家庭養老不能滿足老年人日漸增長的娛樂需要、心理需求、自我價值需求[1]。在市區和一些城鎮,一些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模式,但是由于政府資金投入的缺口較大,機構養老的規模很難擴大[2]。因此,構建新型養老模式迫在眉睫。了解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和家庭養老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老年人的社會和心理保障需求是構建新型養老社區的前提和基礎[3]。家庭和社區在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中均起著重要的作用,如瑞典、英國等國家均已建立了家庭助手制度[4],日本也建立了家庭服務員制度,社區化的居家養老模式已經有全球化的趨勢。這一養老模式的目的就是讓老年人在受到家庭照顧的同時,還可以享受到由社區提供的更為周到的幫助及各類社會服務,而在唐山這種三線城市中,社區化的居家養老模式還不多見。
本研究以唐山市市區和縣城鎮的65歲以上的老人為城市和縣區代表,通過問卷調查、個人訪談和實地走訪等方法,初步闡明市區和城鎮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特征。同時針對目前養老社區中的問題,提出新型養老社區的設計理念,并借鑒國內外社區的先進經驗,在養老社區的空間體系、景觀設計、社區標示、個性化住宅等方面進行探討。
唐山市是一座工業化城市,經濟實力一直位居河北省前列[5]。唐山市現有266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床位總數為2.47萬張[6],但相對于140萬老年人養老需求還有很大空間。唐山市下轄5區10縣,縣城的人口在55萬人~60萬人之間。灤南縣位于唐山市東南,是環渤海經濟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區域。灤南縣65歲以上老人6.4萬人,占全縣總數的11.1%。目前共有養老機構10個,互助幸福院604個。
選擇唐山市和灤南縣410名65歲以上老人作為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市區老人共234人,縣城老年人176人。應用自制的調查表收集調查對象的文化程度、既往職業,子女個數、健康情況,養老現狀、養老意愿、養老方式,養老中存在的問題等。同時對其中的93位老人以及這93位老人的子女進行養老相關問題的個人訪談。老年人訪談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理想的養老方式、目前養老中的問題和建議;子女訪談的內容主要是目前養老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子女自己養老的期盼等。
1.2.1老年人的主要經濟來源
本次調查中,76%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退休金和子女供給,7%的老人沒有收入,主要依靠往年積蓄。
1.2.2老年人的養老現狀
本次調查中,家居養老還是目前主要的養老模式。對目前養老現狀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分別占35.7%和46.2%,感覺一般的老年人占17.1%。在與子女同住意愿的調查中,47%的老年人表明愿意與子女同住,這些老年人認為晚年比較寂寞,與子女同住容易會有心里慰藉感;有53%的老年人表明不愿意與子女同住,這是因為他們覺得生活在一起不方便,沒有自己的空間,自我價值不能夠充分體現;此外,兩代人之間生活習慣與觀念不同,易產生矛盾,分開住會比較自由不受限制。
1.2.3養老調查中發現的主要問題
通過對政府部門、養老服務機構、老人及其子女的調查和訪談,表明我國的養老保障政策框架和管理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城鄉居民對參保社會養老保險個人繳費率等參保的政策為基本滿意。但是在具體養老問題上,老人對于情感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社會融入程度較低是目前在養老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而子女在養老問題上主要面臨的問題是時間、工作和親情之間的矛盾。同時大部分老人對于自身的養老沒有規劃。
通過對410名老人的調查,我們提出基于“社會融入”的以人為本、暢通交流的養老社區的構建。
養老社區作為老人居住的地方,除了具有方便、舒適、安全的功能,又應具有使老人融入社會、體現尊嚴和價值的環境。因此,本研究提出的養老社區計劃將有多種社會功能的設施與養老社區進行有機融合。本次調查中發現,老年人更愿意與年輕人進行交往、與社會緊密接軌。我們借鑒位于荷蘭鹿特丹的Markthal,它是一個設有228間公寓的巨大馬蹄形市場和住宅綜合體項目,是將住宅和社會緊密融合的典范之一。在這個市場內,有提供新鮮貨品的攤位、食品店、餐廳、大型超市、酒吧、攤位樓上的咖啡廳等,不僅滿足住戶與外界的溝通,還可以在子女看望老人的同時進行休息娛樂,吸引年輕人來看望老人,這也成為了鹿特丹的一個名片。此外,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同時坐落著老年人和兒童看護中心,每周有特定時間讓老人和兒童共同娛樂,使老年人從孩子那里得到社會的尊敬。
養老社區的建筑設計中應該對老人的隱私權充分注重,保留其獨立的自主空間,使老年人的隱私得到充分的尊重[7]。
老年人的抵抗力及體質等都有著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完善的醫療設施也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時,也要積極完善養老社區的文化服務設施、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理特點,消除醫療的機構性標志,設置人性化的醫療室內設施[7]。
針對社會融入的“以人為本,暢通交流”的養老模式,同時參考了荷蘭的鹿特丹的菜市場和住宅公寓于一體的Markthal Rotterdam的設計,提出了“人性化、個性化”養老社區的設計理念。在養老社區的具體建筑設計中,除考慮到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外,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在多重社交空間交互的理念下,空間體系設計要開放合理。我們設計的養老社區集公寓社區、市場社區、娛樂社區于一體。將這些社區集聚在玻璃透明的結構下,形成一個系統化的養老社區體系。
在社區的標識設計中著重考慮了樓層的可識別性、出行的安全性及社區中的無障礙設施。例如,不同社區被賦予獨立的樓層和顏色;社區的屋頂花園、風景步行道以四季變幻的顏色為主。鑒于老人的視力和分辨率較差,在選擇立面和各樓層顏色時考慮了多種顏色的搭配,并且在每個房間的入口處使用可識別性比較強的高純度顏色。
本建筑的中間是一條長走廊,作為開放式的鮮花和蔬菜水果市場,是一個連接社區內與外的重要樞紐。這樣將青年人購物與看望老人的行為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既加強了老年人與兒女的聯系,又節約了子女的時間。此外,建筑的首層設有各式餐飲和服裝店。2層為多功能廳、活動室、圖書館、老年大學、開放的幼兒、小學生和老年人活動中心。3層為健身中心。4層為社區醫院,設有檢驗、急診、常規門診及病房。5層為零售中心,是郵局、銀行、飲食店的集中區。6層~11層為老年公寓。所有的公共中心有序向社會開放,以達到親情融合,社會參與的目的[9](見圖1)。

住宅是老人最主要的活動空間之一。除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和無障礙設計外[9],在住宅設計中充分考慮是否有家人陪伴、陽光的充分利用、日常交流通暢、色彩對比等因素,以滿足不同類型的老人的需要。
總之,本研究通過對老人及其子女的訪談,提出了“以人為本,暢通交流”的養老模式。并從綜合性、便利性、個性化等方面對養老社區的構想進行了探索,以期為老年人提供親切宜人、使用方便的老年公寓。
[1] 冷 雪.城市獨生子女父母養老方式選擇與支持對策研究——以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街道為例[D].保定:河北大學,2013.
[2] 李 盛.合肥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構建[D].合肥:安徽大學,2010.
[3] 鄒蕓鸝.中國老齡化時代下的新型養老社區設計模式初探[J].藝術科技,2015(2):1.
[4] 楊蓓蕾.英國的社區照顧: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J].探索與爭鳴,2000(12):42-44.
[5] 王 泰.由唐山看資源型城市的轉型[J].經濟視野,2013(21):1.
[6] 劉 鵬.唐山市養老機構發展現狀和問題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14(7):7-9.
[7] 羅 璇.我國老年社區的規劃設計原則[J].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2011(7):16.
[8] 王 慶.老年社區設計探討——東方太陽城老年社區設計[J].建筑學報,2005(4):68-72.
[9] 盧 斌.淺析服務式老年公寓與老年社區的設計要點和趨勢[J].城市建筑,2011(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