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彥 軍
(朔州路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朔州 036000)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公路橋梁等交通基礎設施越來越彰顯出必要性,在公路橋梁的施工過程中不斷加以技術性問題的明確,同時采取一定的應對措施已經成為當前公路橋梁交通發展的必然趨勢。公路橋梁路基路面的施工技術是關鍵,選擇出合適的施工技術,不僅能夠延長公路橋梁路基路面的使用壽命,而且能夠提升公路橋梁的性能比,對于公路橋梁的發展具有關鍵意義。
公路橋梁路基路面的施工過程中,對于施工技術上我國進行相關的規范,對于路基路面的土地強度水平,在規范中是以CBR進行直接的反映,對于工程開展中填料強度的指標以及粒徑進行取值,對上路床的填料性能上進行了較為嚴格的限制。在高速公路的建造過程中,根據使用要求,在路面底部的深度中,至少30 cm內進行路床填料,要求CBR的取值應該大于8.0。
在進行公路橋梁施工區域壓實工作的開展中,在填料上盡量選擇合適的,由于路基路面的碾壓一般都是選擇大噸位的壓路機,這樣的碾壓方法能夠有效的提升土地的整體壓實度。以高速公路為例,對于高速公路上路堤的壓實度一般控制在0.95以上,與此同時,路基路面的深度范圍應該在80 cm~150 cm的區間內,這是高級高速公路的標準,針對其他等級的公路橋梁,在進行路面路基的建造中,應當具體問題具體性分析,可以根據施工標準或者按照一級公路橋梁的壓實度進行工程的建造,路堤的壓實度取值一般在0.93的范圍之內[1]。
此外,針對于特殊的地段,地基為軟土地基時,應該進行路基路面施工的特殊性處理,主要是對路基路面進行灰土擠密樁、輕質路堤以及土工合成材料加固的處理。當施工區域內的土質層厚度不大于3 m時,應當先將土工布鋪設在上面,然后再進行路基的填筑,這樣能夠有效的避免繁瑣的程序;另外,當施工區域內的土質層厚度在3 m~5 m之間時,應該將砂墊層和土工布鋪設于地表和路堤的間隔中,或者是以多層土工織布進行代替;針對施工區域地基極差的部位,主要是對其進行限制填料、地基土向上以及兩側方向位移的作用力等加以解決,還應該考慮到局部的荷載承受能力,此外,在進行土工隔柵的選擇上面,應該選擇聚乙烯或者聚丙烯材質的,并使用網箱席墊,從而有效拉低總沉降量。
在路基路面的實際施工過程當中,由于大部分的路基路面是直接裸露在外部的,在受到一系列自然因素對其的影響之下,外部條件的作用力,在進行路基路面的修筑中,難免會破壞地層結構的平衡狀態[2]。為此,應該有效確保公路橋梁路基路面質量的同時,能夠根據工程開展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防護。針對于公路橋梁路基路面的防護主要是根據以下的手段進行:
首先是關于坡面的防護,由于坡面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對于地表水流的沖擊承受能力較弱,在水流的不斷沖刷之下,一些破碎的巖石等巖體結構會逐漸的風化,甚至是剝落,在這種現象之下,在進行防護手段的應用上,我們還應當充分考慮到路基路面與周圍設施間的關系。在我國目前的一些路基路面的建造發展過程當中,在一些高級的公路橋梁防護中,在防護手段上一般都是采取沿線邊坡種植植被的技術,例如砌石框格種草等技術,對于公路橋梁沿線較為陡峭的斜坡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在我國西北的大部分地區當中,由于氣候干旱,環境因素的制約下,一般進行防護技術的開展都是將草籽和土壤肥料等混合在工物里,然后再進行施工,這樣經過混合的土壤能夠有效的進行土壤的加固[3]。
其次是關于沖刷的防護,在公路橋梁等路基路面的邊坡上,應該重點進行沖刷的防護,邊坡是造成沖刷質量問題的重點地區,隨著路基路面防護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防護手段已經得到了根本性的發展,例如,傳統防護模式下的鐵絲石籠的防護手段,在現代技術的發展之下,鐵絲也逐漸被高強度的土工格柵所代替,在防護面層的構造上,主要是通過聚氨酯土工織物混凝土護坡膜袋加以實現的,這樣通過改造后的防護技術,能夠有效的緩解河水等對邊坡的沖刷作用,在土體的沉降的上面能夠不斷加以均勻,這對于防護技術的不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在進行公路橋梁路基路面的工程設計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路面對車輛實際行駛中的承載力,以此保障路基路面的長久性。
在進行公路橋梁路基路面施工開始之前,首先應該合理規劃施工路線,根據工程開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全面的地質勘查方案,在充分的了解土層的分布狀況之后,針對于不同的基層應該進行不同的路面平整。當基層土為石灰土時,對于平整度的要求相對較低,因此只需平地機進行刮平即可;對于水泥穩定碎石,則要求能夠延長初凝時間,為此,需要對緩凝減水劑進行合理的使用,初凝的時間一般控制在270 min,在進行攤鋪時應當充分考慮攤鋪的寬度,如果過寬,則會嚴重影響路面的成型以及平整。例如,在某公路橋梁工程上,該地段土質以黏土為主,大部分為黃灰色、灰褐色,局部的粉土含量過多同時含有植物根莖的有機質。地質條件相對較差,土質韌性較低,承載力相對較弱。土壤中的水分和空隙的特征決定對黏土進行翻曬,填土時高度要小于4 m,挖除深度控制在0.6 m;當填土的高度大于4 m時,挖除深度應當大于1 m,對挖除的黏土層要進行翻曬處理,以確保能夠符合施工設計規范。在此基礎之上根據土層的含水量來確定黏土層,最后進行回填夯實。
瀝青混凝土面層的平整度,在瀝青混凝土的碾壓過程中應該將溫度加以重點的把控,溫度過高會造成路面的裂縫以及推移,溫度過低則會造成混合料不夠壓實。在溫度的把控方面,在進行第一次的壓實應該采用雙驅雙振壓路機,一般是10 t~12 t,這樣以錯半輪的形式振壓兩遍,溫度需要控制在120 ℃;第二次是以膠輪壓路機進行復壓,溫度控制在110 ℃;最后是以10 t的雙驅雙振壓路機進行靜壓,溫度為105 ℃。在當天施工結束后,檢查路面的平整度,針對橫切面應該在畫好直線后進行切割,在第二天進行施工時,針對已經壓好的路面,在熨平板與路面之間墊上木板,然后再進行施工,這樣經過處理后的路面,保障路面質量能夠合格[4],如圖1所示。
在進行公路橋梁路基路面的施工過程中,對于基面層裂縫的控制是十分關鍵的,為此,在進行基面層的選擇上,需要選擇收縮性較小、穩定性較高的結構,另外,造成裂縫出現的直接原因即為溫縮以及干縮,這也與施工材料的含水率有關,在進行上述施工過程中,可以針對裂縫,對施工材料含水率采取使用緩凝以及具有減水性能的添加劑等,以此來有效的控制施工材料中的含水率,從而有效的緩解基面層裂縫的出現。

過渡段橋頭引道軟土地基的沉降會造成橋頭跳車的現象發生,由于地質在施工中鉆探布孔過少,因此造成橋頭路基不能夠及時的進行加固性的處理,在雨水的不斷沖蝕之下,久而久之,則會造成路面路堤填料的流失。為了緩解軟土地基排水的施工問題,在進行橋頭引道地段的施工過程當中,應當延長預壓的時間以此來緩解軟土地基施工后的沉降問題。并且需要根據土質條件以及路堤的填筑高度,進行袋裝砂井以及塑料排水板的有效使用,如圖2所示。

在進行道路的施工中,首先要結合以往施工經驗,進行合理有效的施工技術的開展,其次要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特征,施工前一定要重點考慮地質條件,合理的開展地質勘探的施工設計,在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之后,再進行路基路面的施工,從而確保公路橋梁的施工質量。
[1] 唐 勇.對公路橋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術與質量控制的簡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8):202.
[2] 何楊閩,傅程輝.有關公路橋梁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術研究[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3(7):224-226.
[3] 符曉麗.公路橋梁過渡段軟土路基路面施工技術探析[J].科技視界,2016(1):266.
[4] 王永慶.關于公路橋梁路基路面施工技術的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2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