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勛
5月24日,省委書記婁勤儉在聽取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全域旅游工作匯報時提出了要“運用系統化思維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思路。陜西作為傳統旅游大省,踐行系統化思維要求,促進國際一流文化旅游中心建設,既是建設旅游強省的根本保證,也是實施“培育新動能、構筑新高地、激發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顯新形象”的“五新”戰略重要抓手。
以“系統化思維”為引領,科學確定全域旅游發展方向
“運用系統化思維推動全域旅游發展”,遵循了旅游業的發展規律。2016年我國人均GDP達到8865.99美元,2020年將達到1.2萬美元,這標志著大眾旅游時代到來。滿足旅游者消費升級、需求升級,推動傳統的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推動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方式轉變,就是遵循經濟規律、順應文化規律。
“運用系統化思維推動全域旅游發展”,準確把握了旅游業的發展趨勢。經過30余年的發展,我國旅游業實現了從短缺旅游向初步小康型旅游的歷史性跨越。目前,旅游業正在成為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產業,成為影響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重大領域,旅游的戰略引擎作用凸顯,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同時,隨著人民群眾消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方式也由觀光旅游向休閑旅游和度假旅游并重轉變,大眾度假時代已全面來臨。旅游業對交通、酒店、餐飲、購物、地產、運動、健康等產業的帶動作用更加凸顯,旅游業正在向全社會、全領域、綜合性方向邁進,旅游已系統化地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運用系統化思維推動全域旅游發展”,明確了陜西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陜西作為旅游大省,一定要適應新形勢、新趨勢發展全域旅游。要按照全省大系統與市縣小系統的互動聯動,促進旅游業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實現旅游的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全民參與,全面滿足游客的需求,推動陜西旅游業規模、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到2020年建成國際一流文化旅游中心。
以“系統化思維”為路徑,加快完善陜西全域旅游的要素體系
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延長產業鏈,加快構建完整的產業體系是系統化推進全域旅游的重要路徑。
加緊完善旅游產業體系。構建完整的新的旅游產業體系,就是要在豐富旅游業“吃、住、行、游、購、娛”基本要素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商、養、學、閑、情、奇”新要素。具體就是通過融合發展、創新發展,推動“旅游+城鎮化、工業化和商貿”“旅游+農業、林業和水利”“旅游+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以及“旅游+交通、環保和國土”,加快推動旅游發展的模式創新、業態創新、服務創新和跨界融合,豐富旅游產品,增加有效供給,形成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圍繞游客需求,加快提升旅游全要素的品質,加快實施“陜菜品牌創新工程”,發展多元化旅游住宿設施體系,加快推動旅行社轉型升級,積極推進旅游商品發展,培育健康向上的休閑娛樂業,延伸消費鏈和產業鏈,帶動旅游消費實現新的增長。
加快提升旅游產品體系。立足陜西資源優勢,圍繞品質化、特色化、差異化,按照“十個一批”思路,打造一批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設一批魅力旅游名縣、一批精品旅游景區、一批旅游度假區、一批旅游小鎮、一批特色旅游村、一批紅色旅游目的地、一批特色農業莊園、一批自駕車·房車營地和一批低空旅游體驗地,構建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傳統與時尚完美融合的陜西特色鮮明的旅游產品體系,全面滿足游客的個性化消費需求,推動旅游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提高旅游供給的質量和效益,打造“全景陜西”新品牌。
建設舒適便捷的公共服務體系。圍繞游客需求實施旅游基礎設施提升計劃,打造可進入性強、游客舒適、便利、和諧的旅游消費環境。建立健全三級旅游信息咨詢服務中心體系,實現旅游城市、旅游線路、旅游景區咨詢服務全覆蓋。建立三級旅游集散體系,形成層次清晰、分工明確、作用互補、體系完整的旅游集散體系布局。推進民用航空、高速鐵路網、通縣高速公路建設,暢通省際出口和區域大通道,加快建設城際鐵路,構建全域旅游交通體系,力爭到2020年,全面實現高A級景區之間、景區與城市之間、景區與主干公路之間的貫通,實現機場、車站到主要景區公路交通的無縫對接。提升和完善游客主要集散區域的無障礙旅游設施、旅游標識和服務指引標志,配套改建和新建停車場,到2020年,全省旅游區(點)周邊交通引導標識、無障礙旅游設施和停車場設置規范、數量充足、醒目準確。持續推進旅游“廁所革命”,到2020年底,全省新建旅游廁所3000座,旅游景區、旅游公路沿線、城市旅游區、旅游餐館、旅游娛樂場所、旅游村鎮內廁所全部達到A級標準,4A級以上景區全部有“第三衛生間”,鄉村旅游點的廁所全部實現水沖化,在不具備水沖條件的場所建設“生態廁所”。
構建品質化的服務體系。完善服務標準體系,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進行服務禮儀、服務規劃的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彰顯陜西自信、質樸、文明、好客的形象。運用互聯網推動服務效能提高,實施寬帶網城鄉覆蓋工程,支持各地加快智慧旅游數據中心、交易服務營銷平臺、應用終端等建設,到2020年,全省4A級以上景區、三星級以上飯店和其他主要游客活動場所實現免費Wi-Fi(無線局域網)、智能導游、電子講解、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蓋。建立旅游企業、導游誠信評價記錄制度和動態管理機制,定期發布旅游企業和從業人員紅黑榜,對管理秩序混亂的旅游企業予以警告或摘牌處理。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推動人性化服務;加強旅游志愿者隊伍建設,積極推行文明旅游,彰顯陜西精神。
建設一體化旅游營銷體系。加強整合營銷,構建省、市、縣、企業“四位一體”的營銷體系;加強區域合作和對外交流,整合外交、文化、新聞廣電、體育、商務等宣傳資源,搭建全域營銷平臺。建立專業化的營銷渠道和第三方旅游營銷效果評價機制,運用旅游大數據技術,促進旅游營銷精準高效。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新技術進行立體化營銷,實施跨區域、跨平臺、跨終端、智慧化、精準化的宣傳營銷。鼓勵實施入境旅游獎勵政策,延長入境游客停留時間;鼓勵省內旅游景區對省內居民實行門票價格優惠,逐步推動有條件的景區免費開放。
完善旅游市場環境現代治理體系。規范市場秩序,強化旅游權益保障,建立健全部門聯動、屬地管理、動態監管、公開透明的旅游綜合監管機制和統一的旅游投訴受理機構,進一步完善12301旅游服務熱線功能,加大旅游市場整治和聯合執法力度。建立全省旅游市場秩序綜合水平指數評價體系,設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綜合監管機構。完善現代旅游治理體系建設,建立旅游企業、導游誠信評價記錄制度和動態管理機制,定期發布旅游企業和從業人員紅黑榜,對管理秩序混亂的旅游企業予以警告或摘牌處理,對嚴重違法的星級飯店、旅行社依法吊銷旅游經營許可證。積極推進A級景區動態管理,定期開展全省A級旅游景區復核檢查工作。積極推行文明旅游,彰顯陜西精神。強化旅游安全保障,加強對旅游安全和應急工作的領導。強化旅游、公安、交通、工商、安監、質監、衛生、食藥等有關部門的安全監管責任。強化旅游安全制度建設,建立事前的預防制度,事中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事后的應急處置制度。落實旅游景區、旅行社、飯店、汽車、輪船、索道以及大型游樂設施的安全規范。
以“系統化思維”為根本,不斷增強全域旅游的共建共享
旅游是富民產業,是幸福產業,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聚焦決勝全面小康,加快富民強省目標的實現,推動旅游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推動全域旅游與扶貧攻堅相結合。順應大眾化旅游時代休閑度假需求,依托秦巴、呂梁、六盤山片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原始風貌和純樸的民風民俗,打造一批休閑度假區、民宿、營地等旅游產品,帶動貧困地區旅游業發展,為貧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增收機會。抓好黃河旅游帶產業布局,打造一批旅游示范縣、特色名鎮和示范村,引導貧困人口通過各種渠道投入旅游經營,確保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實施鄉村旅游“后備箱工程”,支持和鼓勵特色農產品生產企業和鄉村旅游經營者充分利用當地的特色農業資源,創新鄉村旅游商品設計與包裝,開發出地產地銷、新鮮綠色、便攜實用的地理標志性系列鄉村旅游商品,帶動貧困人口直接或間接參與全域旅游創建,實現增收致富。
推動全域旅游與生態環境治理相結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理念,把全域旅游創建與生態環境治理結合起來,依托生態環境資源發展旅游業,通過發展旅游業推動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重點推動以生態休閑旅游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推進區域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促進關聯產業深度融合和全社會共同參與,實現旅游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同時部署、同步提升。充分利用大秦嶺、沿黃河、沿渭河、沿漢江的生態優勢,堅持生態規劃先行,在對自然環境最小化使用和消耗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確定開發模式,把大秦嶺人文度假圈、沿黃公路、沿渭河、沿漢江旅游帶建設成生態景區與資源節約有效利用、群眾增收的全新旅游景區。
推動全域旅游與文化傳承相結合。著眼建設國際一流文化旅游中心新高地,發揮陜西獨有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地域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優勢,圍繞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陜北“做強紅色文化旅游產業”、陜南“突出綠色循環發展”要求,以全域旅游發展思路推動片區旅游業發展,建設一批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打響“人文陜西山水秦嶺”旅游品牌。堅持用文化塑造景觀,用文化提升品質,加強文化創意旅游產品的開發,以全域旅游發展思路推動片區旅游業發展,讓陜西的歷史成為傳承文明的活教材,讓陜西的資源成為深受游客歡迎的旅游產品,讓每一名群眾成為傳播文明和友誼的使者,使旅游業成為陜西的支柱產業、優勢產業、綠色產業。
以“系統化思維”為模式,建立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的保障機制
發展全域旅游是“十三五”期間全省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理念,是實現旅游強省目標的具體路徑。以系統化思維推動全域旅游發展,需要建立健全必要的保障機制。
強化體制機制保障。發展全域旅游需要構建與其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目前,省委省政府已將旅游業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省旅游局正式更名為省旅游發展委員會。今年底,各市和17個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要成立旅游發展委員會和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1+3”機構。其它的縣(區)在明年底前全部成立“1+3”機構,推動形成“綜合產業綜合抓”的良好局面,為全域旅游示范省創建提供堅強的體制機制保障。
強化法規政策保障。在貫徹實施《中國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及《陜西省旅游條例》基礎上,制定出臺全省全域旅游創建工作方案,對發展目標、重點任務等進行部署;將全域旅游創建納入目標責任考核的內容,推動各級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和配合。
強化專業人才保障。要重視人才在全域旅游創建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人才培訓工作力度,形成旅游人才教育培訓網絡。推動校企合作,加大“產學研一體化”支持力度,構建“政府+高校+企業”的文化旅游人才培養體系。制定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注重培養規模適當、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的高層次、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隊伍。轉變旅游人才使用模式,建立陜西文化旅游“云端”人才庫與使用機制。支持和鼓勵涉旅企業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旅游專業人才來陜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