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安
脫貧攻堅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高度關注的頭等大事,是當前最重大的政治任務,更是必須完成的底線任務。洋縣屬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秦巴山片區縣和革命老區縣,長期以來受交通瓶頸、信息閉塞等因素制約,全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較深。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我選擇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最低的溢水鎮埡蛤村作為聯系點,開始駐點包抓。
溢水鎮埡垥村位于縣城西北36公里處,屬于典型的山區地形,溝壑縱橫,交通不便。全村總面積10.2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1020畝,其中水田327畝。轄七個村民小組,截至2016年底,全村共209戶、642人。2014年村民人均純收入4768元,約為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4.28%,排名全縣倒數第一。全村有貧困人口77戶、229人,其中:一般貧困戶65戶213人,低保貧困戶6戶10人,五保貧困戶6戶6人,貧困發生率為35.3%。
2015年開始,縣委辦公室被確定為埡垥村的幫扶單位,派駐了駐村工作隊,選派了一名優秀年輕干部任“第一書記”,幫助村上制訂發展規劃,因戶施策結對幫扶。
突出問題
到埡垥村后,面對貧窮、落后的面貌,我進行了深深的思索,什么原因導致該村這么多年沒有發展?什么因素制約該村群眾收入一直處于全縣末位?帶著這些問題,我先后多次走訪入戶,和干部群眾面對面、拉家常、談心思,摸清了導致該村停滯不前的五個原因:
基礎設施條件差。溢水鎮埡垥村受地理位置限制,山高坡陡,村內道路交通、電力電訊等條件落后。2015年前村內僅有一條3.5米寬的通村路為水泥路,其它道路均為土路,不但崎嶇而且非常陡峭,無寬帶網絡,電力線路老化,電壓不穩、損耗大,村民生產生活極為不便。去年,盡管先后協調中央彩票公益金等項目資金100萬元,硬化村組道路4公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群眾出行條件,但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
主導產業發展弱。受地理條件限制,該村林地面積多,耕地面積少,人均水田面積僅0.5畝、早地面積1.07畝,大部分耕地“種在人收在天”、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現象長期存在。村內無規模化主導產業,村民生產經營性收入以水稻、小麥等傳統作物為主,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青壯年外出務工。2016年該村成立2個合作社,但還未實質運營。
干部群眾人心差。黨員隊伍老化,結構不優、素質不高。村內黨員26名,其中60歲以上黨員15名,35歲以下黨員僅4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5人。村“兩委”班子成員共4人,平均年齡58.25歲,“庸懶散軟”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兩委”班子戰斗力、凝聚力不強,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能力明顯不足。尤其突出的是在低保評定、惠農政策落實等方面公開透明不夠,群眾有抵觸、有怨言,群眾滿意度不高。
村容村貌環境亂。因地理位置偏遠、農戶居住分散,村民生產生活習慣差,生活觀念、生活方式落后,道路兩旁雜草叢生,房前屋后垃圾雜物隨意拋撒,環境衛生臟亂差。特別是村內危房、土坯房、閑置舊房隨處可見,既影響村容村貌,又給村民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自我發展動能低。因青壯年勞力常年外出務工,留守的多為“老弱病殘”等不完全勞動力,村民戲稱“613899”部隊,加之村內小學撤并,常居村內的約有268人,僅占全村人口的41.7%,且大多為60歲以上老人和學齡前兒童。這部分人往往滿足于多年養成的生產生活習慣,創新觀念不濃、發展意識不強、致富本領缺失,“曬著太陽等扶貧”、依靠政府發錢送物、兜底保障的思想根深蒂固。
思路對策
埡垥村存在的問題,既是該村的個性問題,更是洋縣大多數山區村存在的共性問題。如何借助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個最大的發展機遇,徹底扭轉埡垥村貧窮落后的面貌,帶領全村648名群眾不落一人地步入小康社會,是埡垥村面臨的最大難題,也是全縣脫貧攻堅戰能否取勝的關鍵。對此,結合埡垥村實際,我們以村“兩委”班子建設為主線,以脫貧產業發展為主導,組建運行以集體經濟為主體、全體群眾特別是貧困戶參與的“一社一會”(扶貧互助合作社和互助資金協會),協力推進“六項工作措施”,如期實現班子強、產業興、群眾富、窮帽摘、面貌美的目標。
一是協力推進黨建引領。農村基層組織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中堅力量。基層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削弱,問題根子出在干部身上。2015年,我們鞏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成果,結合七個全面過硬工程,認真剖析、從嚴整改村“兩委”班子中的“庸懶散軟”問題。通過整頓,班子的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原來遇到問題繞著走、見到利益搶著上,不敢擔當、推諉扯皮、出工不出力等現象不見了,凝心聚力抓落實的局面初步形成。黨支部書記原來一周難得在村上2天,現在每天都能在村上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整頓后班子首先從群眾最關注的貧困戶精準識別和低倮評定入手,把決定權充分交給群眾。通過先后多輪走訪、宣傳、識別、評議、公示,最終確定了77戶、229人的貧困戶和6戶、10人的低保戶規模,特別是低保戶的民主評定會,從上午8時持續不斷開到了下午6時,參會群眾代表自始至終沒有1人提前離會,會場上氣氛熱烈、發言踴躍,在結果公布后,一位原本打算爭個低保的大爺對第一書記說:“雖然這次把我沒定上,但這個結果我服氣。”正是這樣的公開公平,農村基層組織的公信力、號召力才逐漸回歸。
二是協力推進產業帶動。產業發展是貧困戶穩定脫貧的基礎。發展脫貧產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長中短項目結合,必須使絕大多數貧困戶參與到產業發展中,必須實施合作社帶動發展。結合埡垥村實際及群眾生產生活習慣,已成立以村“兩委”為主導的埡垥村扶貧互助合作社,吸納貧困戶社員77戶,下設工程建設、種植、養殖、環境衛生整治四個小組,工程建設組主要承擔30萬元以下的基礎設施建設施工,參與貧困戶37戶;種植組主要承擔采葉銀杏發展服務和柿餅加工,參與貧困戶59戶,已發展銀杏127.8畝,其中貧困戶96畝;養殖組主要開展養牛和養蜂產業,采取托養的方式,合作社集中采購牛犢和土蜂,委托村轄區內鵬盛養牛場和專人負責飼養,年底收益分成,聯結貧困戶67戶;環境衛生整治組主要負責村內環境衛生的保潔和整治,參與貧困戶18戶。
三是協力推進金融支持。資金不足是貧困戶自我發展的最大瓶頸。目前解決貧困戶發展資金不足問題的主要途徑有兩條,一個是動員貧困戶積極申請小額產業貸,一個是組建并規范運行村級互助資金協會。要兩條腿走路,符合小額產業貸政策的,動員采取貸款自我發展或帶資入企方式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對不符合小額產業貸政策的,發揮互助資金協會手續簡便、放貸靈活的特點,用互助資金彌補貧困戶發展產業資金不足的難題。目前,埡垥村互助資金協會資金總額52萬元,已發放小額產業貸款38戶42萬元。
四是協力推進政策宣傳。扶貧政策有效入戶落地一直是脫貧攻堅工作推進中的難點。如何使所有扶貧政策都不打折扣地落到貧困戶身上,最關鍵的還是要靠各級干部。從中省市縣督查中發現的問題看,貧困戶不了解扶貧政策,主要原因還是幫扶干部不熟悉扶貧政策。對此,要發揮幫扶干部積極作用,對各級幫扶干部反復開展培訓,促使他們掌握各項扶貧政策和幫扶措施,一對一、面對面因戶施策,提高幫扶措施的針對性和扶貧政策的落實率,贏得群眾滿意。要靈活宣傳形式,通過小品、快板等藝術形式,用群眾語言宣傳扶貧政策,加深他們對政策的理解。要以脫貧攻堅各主責部門為主體,采取固定宣傳、媒體發布、發放資料、集中宣講等各種形式,力促政策落地。
五是協力推進基礎改善。基礎設施改善是提高群眾滿意度的最有效途徑。為了徹底解決脫貧攻堅資金不足的問題,縣上從國開行爭取融資5.4億元用于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平均每村300萬元,全面補齊村組道路、人畜飲水、村衛生室等方面的建設短板。要制訂好規劃,按照先急后緩、逐步解決的原則,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要統籌整合好涉農資金,進一步撬動金融資金,把更多的錢投^到貧困地區,讓非貧困人口也充分感受到脫貧攻堅所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全面提高“四率一度”。
六是協力推進村容整治。實施貧困村環境綜合整治能有效改善貧困地區面貌,促進貧困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針對埡垥村環境差、危舊房屋集中的問題,今年在埡垥村開展了危舊土坯房集中拆除行動,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動員農戶對危舊房進行拆除、改造,目前已拆除35戶112間,有效改善了村內環境。下一步,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所有存在安全隱患、影響村容村貌的危舊房全部拆除改造。要探索集中養老模式,以組為單位集中建立生活點(區),采取鎮村(財政)貼一點、子女拿一點的辦法,讓在家的獨居老人、留守老人集中生活,相互照應,安度晚年。要發揮扶貧互助合作社的作用,建立長效機制,設立公益性崗位、環境整治崗位等,鼓勵有條件的貧困戶參與環境整治,徹底改變貧困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