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錄民
如何在脫貧攻堅戰中培育優勢產業,帶動農民收入實現可持續增長?這既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點,也是打贏脫貧攻堅的難點和制高點。陜西省質監局作為政府職能部門,在完成好永壽縣“兩聯—包”脫貧攻堅任務的同時,積極探索發揮職能優勢,努力使全省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標準化等領域開拓新局面,培養新動能,取得新進展。
農民群眾要脫貧致富必須從收入的源頭解決問題。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基本矛盾是生產成本的“地板”不斷抬升,而農產品的價格“天花板”不斷降低,農業收入的空間不斷受到擠壓,農民收入很難提高。這一矛盾在陜西貧困地區農村尤為突出。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就是用標準化、品牌化生產的技術手段,提升農產品質量,從而使普通農產品產生品牌效應,建立市場壁壘和核心競爭力,進而提升農產品的價格,農產品實現優質優價,增加利潤空間。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在哪里?質監部門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農業標準化的示范推廣。
培育開發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找到實現貧困地區農產品優質優價的有效途徑。
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特性,決定了它具有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其獨特的質量使它在市場上有了定價權,經濟效益高于普通農產品。
自2015年以來,陜西省質監局把加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開發工作作為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探索和實施“一縣一品、一縣一業”的發展模式,主動融入陜西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戰安排部署,培育地理標志產品助推精準脫貧攻堅取得了初步成效。加強統籌規劃,協力推進。2015年陜西省質監局與陜西省扶貧辦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精準扶貧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將大力申報國家地標產品作為脫貧攻堅的著力點,全力開展貧困地區挖掘、培育、申報地標產品,加大對獲得專用標志使用推廣力度。加大投入獎勵激勵。從2016年起省局每年拿出200萬元,寶雞、榆林、渭南市政府每年分別以50萬元、10萬元作為開發培育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獎勵支持經費。發揮標準引領、規范、支撐作用,制定以地方標準為主體的地標產品技術標準體系,實現了“同一產地,同樣品質”,確保地標產品質量聲譽和獨特魅力。結合地理標志保護開發工作,制定并發布了以《地理標志產品洋縣黑米》《地理標志產品富平甜瓜》《地理標志產品富平柿餅》《地理標志產品定邊羊肉》等為代表的凸顯自然資源特色的農產品地方標準。
陜西通過推廣“協會+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截至2017年7月底,在全省56個國家貧困縣中,共有“陜西蘋果”“富平柿餅”“定邊馬鈴薯”“洋縣黑米”“寶雞辣椒”“延安酸棗”“漢中仙毫”“商洛丹參”等產品保護范圍涵蓋到47個貧困縣,地標產品在貧困地區覆蓋率已經達到84%。據統計,目前,全省共有159家大中型生產加工企業使用地標產品專用標志,全省受保護的地標產品收購價格較保護前普遍提高15%以上,且普遍高于未保護的同類產品15%-20%以上,零售價格超過同類產品30%以上。白水縣蘋果年產量達50萬噸,總產值6.5億元,年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元,果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4%以上。“子洲黃芪”受保護前售價70元/千克,受保護后漲到90元/千克,而同類產品市場售價僅有55元/千克,當地種植農戶年收入也從保護前2-3萬元/戶,增加到了3-5萬元/戶。“周至獼猴桃”年產量達46萬余噸,年產值超28億元。定邊縣獲準使用馬鈴薯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企業共計17家,使用專用標志300余萬枚,年產量80-100萬噸,成為陜西馬鈴薯種植第一大縣,直接帶動種植戶扶貧致富。
“陜西蘋果”獲得中歐“10+10”互認,“蒲城酥梨”先后獲得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50強,2016年榮登“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品牌價值22.43億元。“紫陽富硒茶”2015年品牌價值達15.03億元,榮獲2015年全國“質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獎,2016年品牌價值升至16.75億元,并被編入《中國茶葉詞典》。
充分發揮標準化示范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貧困地區農民實現了增產增收。
農業標準化就是用工業化生產的方式,對農業經濟、技術、科學、管理活動中需要統一、協調的各類對象,制訂并實施標準。目的是將農業的科技成果和多年的生產實踐相結合,制訂成“文字簡明、通俗易懂、邏輯嚴謹、便于操作”的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向農民推廣,最終生產出質優、量多的農產品供應市場,不但能使農民增收,同時還能很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標準化可以使貧困地區農民邁入農業現代化的門檻,獲得參與市場競爭的優勢,實現增產增收。
為了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陜西省質監局按照“選好一個項目、建立一個(標準)體系、形成一個龍頭、創立一個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建設模式,將標準化貫穿于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努力促進農業特色化、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效益化。據統計,截至目前陜西累計建成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共155個,省級示范區111個,覆蓋了全省54個貧困縣,占貧困縣的96.5%,示范區數量位居全國第七位。
推動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布局與產業扶貧開發精準對接。向貧困區縣的特色產業基地、“一縣一業”以及貧困村“一村一品”傾斜布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積極支持千陽矮砧蘋果、嵐皋魔芋、鎮坪高山茶等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申報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并給予每個示范區不低于10萬元的標準化專項經費補助。在創建過程中,率先將貧困戶納入示范對象,與項目建設單位簽訂扶貧責任書,免費向貧困戶發放農業投入品,免費提供標準化技術服務,優先回收貧困戶農產品,確保貧困戶收入增加,提前脫貧。據了解,嵐皋縣國家魔芋種植綜合標準化示范區面積已達8萬余畝,農戶人均收入3500元/年,帶動貧困戶4500人提前實現脫貧,占全縣脫貧攻堅任務的35.8%;鎮坪縣國家高山茶綜合標準化示范區農戶共有341戶貧困戶參與,每戶年均增收2000元,2016年脫貧161戶,計劃2017年80戶脫貧,到2020年全部脫貧。渭南市臨渭區國家級葡萄種植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為改善生產環境,新修道路3公里,灌溉渠道6000余米,項目的建成使示范區內25戶貧困戶脫貧。
推動農業標準制定實施與彰顯特色效益精準對接。突出農產品標準對打造品牌、提升競爭力、延長價值鏈的引領作用,用產品標準打市場、增效益。圍繞滑南市經開區管委會“酵素城”建設,主動服務,批籌組建“陜西省酵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立項并制定《酵素類產品標識規范》,對于延伸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解決當地農民脫貧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運用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助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陜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目標。千陽縣國家矮砧蘋果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建成矮砧蘋果標準化生產基地6500畝、無毒矮化自根砧苗木標準化繁育基地3000畝,成為全國最大的現代蘋果矮砧集約化生產和苗木繁育基地。同時,建成了全國最先進的蘋果全自動分選線(分揀能力20噸/小時),以中國一哈薩克斯坦蘋果友誼園為基礎,建設絲綢之路標準化矮砧蘋果公園,打造全國首家蘋果旅游度假區。
臨滑區國家葡萄綜合標準化示范區面積20萬畝,栽植葡萄品種1000余個,建成了以優質葡萄標準化栽培,苗木繁育、科技展示、生態觀光等為主的多功能現代化產業園,帶動周邊農民發展特色民宿、餐飲、商店等項目,有效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
推動標準化服務與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精準對接。發揮標準化科研機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專業機構的作用,本著“實用、實際、實效”原則,將標準的技術要求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冊,讓農民群眾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例如:立足千陽矮砧蘋果產業需求,組織制定了涵蓋產地環境,苗木培育,栽植技術,病蟲害防治,蘋果分級、包裝,氣調貯藏等方面6項地方標準、形成了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標準體系;同時,組建以“專家團隊、科研骨干、鄉土人才、田間大學”為依托的標準化服務平臺,引導千陽縣走出了“新型主體推進、矮砧技術支撐、標準品牌創新、田間大學培訓、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蘋果發展千陽模式,成為蘋果產業升級轉型的典范。
推動美麗鄉村標準化與示范引領精準對接。積極拓展農業標準化的新領域,大力開展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工程,通過制定發布《美麗鄉村建設規范》、《美麗鄉村考核規范》等地方標準,從源頭上解決了鄉村建設中的“一哄而上”、“千村一面”、“大拆大建”等突出問題,確保了美麗鄉村“建有依據、學有榜樣、考有標準”。據統計,2016年至今我省已建立46個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村莊。
通過標準化的培訓指導,有效實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也為貧困戶自力更生實現脫貧創造了“快速通道”。制定家政工作系列標準,與省人社廳、省婦聯、省商務廳開展家政服務標準化工作,優先在貧困戶、農村留守婦女中選拔家政服務人員。據統計,自2016年以來,累計舉辦家政服務員標準化培訓班20期2000余人,安置就業1800余人,其中貧困人口占到了11.3%;同時,我們與相關部門共同舉辦陜西省“秦嫂杯”巾幗家政服務技能大賽,通過典型帶動和鼓勵激勵使從業的貧困人員重拾信心,立志脫貧。
積極探索扶貧脫貧工作管理標準化,助推脫貧攻堅邁向科學化、簡約化、規范化、長效化。
全省脫貧攻堅已經由集中整改階段轉入常態化。常態化就是“四化”,即:長效化、科學化、簡約化、規范化。如何實現“四化”標準化通過簡化、統一、協調、系統化、模塊化,將脫貧攻堅中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總結和固化,從而實現“四化”。陜西省質監局及時主動與省扶貧辦進行工作對接,組織西安交大、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扶貧脫貧的有關專家聯合制定精準扶貧相關標準,從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精準管理、保障措施、效果評估等方面進行規范,進一步有效提升脫貧攻堅的科學化程度,大幅度減少脫貧工作的表格文件,規范識別幫扶退出流程以及第三方評估方式方法。脫貧攻堅標準化將為全省脫貧攻堅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目前標準文本已經進入編制階段工作,正在廣泛征求意見,今年10月中旬頒布實施。
下一步,陜西省質監局繼續把脫貧攻堅作為當前全省質監工作的“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立足全局抓扶貧、促脫貧、謀發展。繼續鞏固和深入挖掘“標準化+”戰略在服務脫貧攻堅中的成功經驗和創新實踐,努力闖出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標準化之路,為陜西同步夠格奔小康發揮新的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