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
“只用了3天時間,給孩子買的課外閱讀書就收到了,而且送到了家門口。價格便宜外,主要是省了很多時間和精力。”9月1日,正值開學報名,家住陜西省旬邑縣鄭家鎮一村民向記者嘖嘖說道。“現在家里的日用、水果、及孩子的學習資料等基本上都是網上購買,方便又實用。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的確,這幾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商在農村的普及,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就將農村與大千世界相連,工業品不僅下了鄉,農產品也進了城,買賣全球從此不僅只是夢想。
先來看一組數據,據商務部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為8945.4億元,約占全國網絡零售總額的17.4%。今年1-8月,全國農村實現網絡零售額7290億元,同比增長38.1%,高出城市網絡零售銷售額5.6個百分點。
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農村電商的發展猶如經濟發展的“倍增器”,為當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農村電商已與農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成為縣域經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改變著農民的生活,改變著農村的面貌乃至縣域經濟的發展,改變著農業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影響著農業的發展方向。
電商進村,改變了農民生活,改變了農民觀念
又到一年收獲季,這幾天洛川縣“瓷娃娃”屈萬平的朋友圈特別熱鬧,通過一部手機,將洛川蘋果賣到了全國各地。屈萬平向記者講述,他從2014年開始接觸電商,從什么都不會、什么也不懂開始,在朋友的幫助和政府扶持下,慢慢融入到電商這個行業。從微信、淘寶到現在自己幫助別人搭建電商平臺;從最初有時候一天賣不出一箱,到現在平均一天50箱的銷量;從2014年沒做電商以前每天不到20元的收入,到現在每天最低230元的凈收入,他的生活在電商的帶動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的屈萬平成了洛川名人,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更多的農村人融入到電商這個行業,通過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變好了,思想觀念轉變了,人也自信積極了,對未來的期望也更大了。
談到變化,屈萬平一臉興奮的對記者說,“通過電子商務,作為沒有勞動力的自己,家庭生活有了保障,不再為柴米油鹽發愁,自己跟母親看病時也不再為錢的問題犯難。現在,年邁的老母親也放心了,她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累,那樣苦。而我自己通過電商,結識了全國各地的朋友,性格也從以前的不愛說話,不懂交流變得開朗、自信……”
相比屈萬平而言,張明是放棄高薪回農村的一名農村電子商務創業者。2015年融入農村電商這一事業,三年來帶著自己的團隊,常年深入農村,為群眾賣櫻桃、賣獼猴桃、賣桃子、賣蘋果等地標特產。他向記者說,讓他感受最深的是,每次他去村子里,村民們就會問他一些電商方面的信息,村民們也愿意把自家的農產品讓他來銷售,村民對于電商的熱情很高。
正如全國電子商務評審專家邵明所說,電子商務進農村不僅改變了農民生活,最有效的是改變了農村人的消費習慣和思想觀念,可以讓農村人坐在家里和城里人享受一樣的待遇,你買到的東西我也可以買到。
數據顯示,今年1月8月,農村地區服裝鞋帽、家裝家飾、家居用品等實物型網絡零售額為4415億元,同比增長34,1%,在線旅游、在線餐飲、生活服務等服務型網絡零售額為2875億元,同比增長44.7%。而中西部地區,實現網絡零售額為2498億元,同比增長51.9%,高出東部地區增速21個百分點。
從這些消費結構來看,在廣大農村,網購已經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電商正在改變著農民的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也改變著零售市場的格局。
電商進村,改變了農村面貌,改變了農村發展機會
雖然“互聯網+農村”才剛剛起步,但已經進發出勃勃生機,并在若千方面取得積極進展。農村消費格局因“網”而變。足不出戶就享受到買全國、買世界的“福利”,農村土特產品有了飛出“山溝溝”的機會,農民鼓起了錢袋子,生活幸福指數大大改善。
目前,農村的電商服務站點已衍生出更多的功能,成為生態服務中心、創業中心和文化中心。這三個中心讓農村生活和城市一樣便利,吸引更多有想法的年輕人回到農村、建設農村,為農村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讓農村真正長出互聯網基因。
技術帶來了變革,帶來了觀念和思想的改變。電商發展以信息技術賦能農村,通過改變人的思維理念,為鄉村搭建起更多互聯網時代的商業基礎設施,將農村與互聯網和商業文明連接起來。
商務部數據顯示,全國已經出現了3.5萬個農業類網站,4000個農業類電商平臺,農業類的互聯網開始轟轟烈烈興起,農資電商也風生水起。全國有2.01億農民上網,1.2億農民網購,811萬個農村網店已經上線,帶動就業超過2000萬人,99%以上的農村都有網絡。
“電商發展不僅改變了貧困地區農民的生活、生產和思維習慣,也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返鄉創業,為城鎮化的發展注入了動力。”中國社科院財經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說。
張明作為返鄉的創業者,如今將農村電商與老百姓的脫貧致富聯系在一起,抓生產、抓質量、抓銷售,在陜西省旬邑縣扎根成長。他告訴記者,通過三年來的實踐,感受最深的是農村的變化,快遞服務站、紙箱廠、貯藏庫、運輸車輛等等,在農村隨處可見,而每天一大早的“人市”上則是來自各地的打工人,農村干凈了,無所事事的人少了……農村人的機會越來越多了。
正如電商專家魏延安所說,電商進村給農村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經濟層面,還有社會層面。經濟層面,電商要素快速向農村聚集,重塑了農村市場流通體系,有效融合了一二三產業,增強了農村的內生動力,還出現了像電商扶貧、鄉村旅游扶貧等新業態,電商正在加速改造著農村。社會層面,農村人生活更加便利,青年人才返鄉,沒有了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村子比以前和諧多了。
的確,隨著電商要素向農村聚集,農村市場的物流體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整個農村網商中,網絡零售的80%左右通過怏遞實現,網絡零售產生的快件量占快遞業務量的比重接近了60%,在農村形成了層次清晰、銜接有序的物流快遞服務網絡。
此外,為著力推進農村商業的生態建設,也讓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從農村電商向金融、醫療、教育等資源領域發展。電商進村,已經在徹徹底底地改造著農村,讓農村的發展機會增加,成為縣域經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電商進村,改變了產業融合,改變了農業發展方向
農村電商發展帶來新業態噴涌,并加速推動農業經營由“種什么賣什么”向“要什么種什么”的供給側改革轉變。
在陜西咸陽武功縣,“80后”農產品電商大咖李春望,已經把一個每天進賬幾十元的農特產零食小網店發展成為年銷售額近3億元的店鋪。如今,通過電商大數據,他跟當地農民成立了生產獼猴桃、葡萄、地瓜等農產品的合作社,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種植和生產農產品,銷路大增。
“發展農村電商能助力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讓其更具有電商特征,而且能把農民從賣初級產品的價值鏈低端解脫出來,體現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武功縣縣委書記田一泓說。
利用農村電商平臺整合農業資源,進行集約化、規模化的訂單式農業生產,并通過網絡平臺拓展市場,形成產、供、銷緊密銜接的產業鏈,已經成為越來越多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選擇。
“電商扶貧,要更重視產業帶動脫貧致富,只有幫助地方建立起有特色的產業和經濟發展生態,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漁。”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劉強東說。
電商的發展,帶動了一批紙品包裝、農產品加工以及電商服務業、倉儲物流等配套產業的發展,加速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進程。在一些電子商務示范縣,為了從源頭上解決網貨產品供應不足的問題,已經開始實行統一訂單種植、統一生產加工、統一品牌包裝、統一網上銷售、統一打包發貨、統一倉儲配送的六統一閉環發展模式。
如今,496個全國電子商務示范縣實現網絡零售額2295億元,同比增長44.2%,高出農村整體增速6.1個百分點。其中,示范覆蓋的262個國家級貧困縣實現網絡零售額457.6億元,同比增長61.5%,高出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平均增速6.9個百分點。電商扶貧已經成為助推脫貧攻堅,實現精準扶貧的有力抓手。
農村因電商而興,電商也因農村的廣闊市場繁榮。農業產業的發展會隨著農村電商的發展而向著健康、優質、安全的產品質量轉變,向著規范、有序、科學的管理轉變,電商的貿易逆差也出現驚人變化。
據陜西省電子商務協同創新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張鴻介紹,過去,陜西省的電商“貿易逆差”是5:1,現在是3:1。“現在這個數字變化驚人。”張鴻說,在過去,陜西人每在網上花掉5元錢,才會有1元錢購買陜西產品。現在這個“貿易逆差”正在逐步降低,啥時候實現了電商“貿易順差”,陜西農村就真正富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