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
“土豆姐姐”馮小燕,她的陜西涌泉居靖邊現代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主要賣土豆,2016年通過微信,她僅僅向上海就賣掉6500萬元;武功縣電商產業在2013年12月才起步,一年內就實現了總銷售額3.6億元。
據統計,2016年陜西電商交易規模穩步提升,全省電子商務交易額3350億元,增長18.4%。農村電子商務更是走在了西北五省區乃至全國的前列。
目前,陜西農村電商呈現出“照金模式”、“武功模式”、“山陽模式”等幾種不同的發展模式。農村電商既在京東、淘寶網上開店,也打造了自有的購物平臺“逛集網”。
山陽模式
落后山區縣成功發展電商
陜西南端的小城山陽,風景秀美但經濟落后。農村電商改變了這一態勢。
近一兩年經過縣上領導強力推動,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均開展電子商務應用,大型餐飲企業、住宿企業建立了網上訂餐、訂房服務系統;核桃、茶葉、手工掛面、魔芋等農特產品和服裝零售業均可以通過線上銷售,2012-2014年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35.1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其中2012年達9.6億元,2013年達11.6億元,2014年達13.9億元。
“到2016年底,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要突破20億元,其中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4億元,企業間電子商務交易規模超過16億元,培育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200家,示范店50家,帶動創業就業1萬人。”山陽縣委副書記李超鯤說。
同時,山陽縣的逛集網電子商務公司,自建運營平臺,在縣城裝修布置的“大秦嶺農特產電子商務·山陽展示體驗館”、豐源科技公司合股成立的陜西有色金屬交易中心,2014年釩產品交易額近2億元;必康、奧科粉體、天之潤、智源、家金、天元隆等其他8家規模以上企業通過第三方平臺開展網上貿易。
武功模式
精準鎖定全國市場
2013年12月,陜西農村電子商務從武功縣起步,一年內實現總銷售額3.6億元,產生了“武功模式”。
武功電商緊緊圍繞建設“西北電子商務第一縣”的目標要求,電商由“買西北、賣全國”向“賣什么、造什么”“絲路網、聯天下”大步邁進。
2016年,武功新增電子商務營銷企業30家,電商企業注冊數量達到168家,培育和發展個體網店300多個,總數達到900家,形成微信營銷團隊2800余人,入駐物流快遞公司40余家;“雙十一”,全縣網上銷售8218萬元,全年快遞發貨量逾3000萬單,網上銷售規模達到20億元,較年初確定目標的15億元增長33%。
電商經營主體數量和整體經營規模擴大的同時,一些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示范引領效益日趨顯現,同時一批支撐電商發展的項目簽約啟動或建設完成。武功電商經營主體的數量規模持續壯大。
2016年,武功引入阿里農村電商模式,面向農村,持續、深入推進實施農村淘寶項目,村淘村級服務站達到57個。代購金額6000多萬元,為農民節約資金600多萬元,幫助800多名農民代銷蘋果、獼猴桃500多萬元,阿里教育班開班100多次,服務的留守兒童(學生)3200多人次。
同時京東、郵政等村級網上代購服務點不斷發展擴大,增加到230多個,這些服務點的建設運營,有力輻射帶動了電子商務模式在農村應用日益廣泛、深入。
武功電商模式在農村的推廣應用日漸深入。
照金模式
電商綜合服務驅動就業
2015年,中國電信銅川分公司總經理延彥斌在帶員工一門心思的謀劃在銅川做農村電商,支持農村建設了多個“電子商務服務站”進行試點。隨著試點的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一條銅川特色的農村電子商務模式——“逛集網·照金商城”。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初步形成了“政府管理+逛集網·照金商城平臺+電信網絡+服務實體站點+供貨商+物流倉儲+跨行業合作”的運營模式。
在耀州區瑤曲鎮,返鄉務工的王娟夫婦經營著一家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該中心金融業務可以每月固定提成1600元,物流貨運月收入3500元,網絡代購及快遞收發月收入1000元,農副產品銷售月收入2500元,電信業務發展獎勵月收入1500元,總計月收入可達萬元。
通過渠道共享、跨界合作,王娟夫婦的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已經具備了代辦電信業務、金融業務、網絡代購、保險受理、快遞收發、物流貨運、農副產品銷售、電子商務培訓等功能。不久前,王娟夫婦還與21家快遞公司簽訂了合作合同。
試點的一年里,“照金商城”已經整合鄉鎮企業及龍頭企業50余家,培養創業人員兩萬余人,帶動社會就業300余人。銷售蘋果30噸、櫻桃25噸、核桃、玉米糝等農副產品10噸以上,“逛集網·照金商城”交易產量達到1000萬元。
同時“逛集網·照金商城”耀州區試點工作的持續推進也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線上、線下交易額達300多萬元。耀州區已成功入選財政部、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2016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連續兩年獲得總資金扶持2000萬元。
“照金模式”也引起了商務部市場調控專家洪濤的高度重視,他將照金模式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案例,收錄于2016年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