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書強
電子商務在農業領域的普及有助于改善農業信息流通狀況,能夠對整個農業產業鏈進行改造,從農資銷售、中介服務、土地流轉到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推動著整個產業鏈的優化,可以預見,電子商務將成為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和信息化發展的主導力量,助推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
基于陜西農業存在的短板及比較優勢,農業的發展方向應該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農業比較優勢為基礎,以特色農業產業為依托,以電子商務為農村經濟發展新動力,以電子商務創業創新實現農業產業升級,培育龍頭企業,形成農村電商生態體系。
第一,“政產學研用”五力協同,共同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政產學研用”五力協同,協調基層電子商務參與主體、農業資源與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將分散的人力、技術、資金、產品、設施、物流、場地、住房、交通、旅游等電子商務要素有效整合,提供農村電子商務所需要的公共服務;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培育工程”,建設省一級的電子商務產業園,產業園內集成電商培訓中心、創業基地、孵化基地、物流配送中心等功能模塊,發揮產業孵化作用;政府加大投入對入駐電商孵化基地的企業實施優惠,在辦公用房、場地費用、辦公設施、創業輔導、中介、貸款、倉儲、物流等方面提供優惠與便利;建立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包括網上商品展示中心、眾創空間、電商運營中心、培訓中心、電商孵化基地和物流分撥中心,建立電商產業園與電商倉儲物流園,吸引電商主體入駐;圍繞電子商務相關法律,需要對電子商務的支持和鼓勵政策進一步細化和落實,優先鼓勵本地農戶或新農人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樹立農戶身邊的電子商務示范更有說服力;支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對本地農產品進行宣傳、推廣和銷售,提高農戶種養的收入;加大對電子商務人才培訓的支持力度,提升區域內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水平;積極與蘇寧易購、阿里巴巴和京東等優秀電子商務企業合作,建立縣域特色農產品網上商城地方館,推行“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模式,引導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應用知名電商平臺開展經營;整合已建成的網上創業孵化基地、萬村千鄉農資倉儲配送等設施,形成電商服務引領帶動型發展模式。
第二,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適應需求”走向“創造需求”
針對不同縣域特色農產品特點,建立縣域特色農產品數據庫。通過諸如二維碼來承載農產品不同的原始信息,建立農業產業鏈大數據,使終端消費者看到產品名、產品特征、產地、種植人、生長周期、生長期施肥量、農藥用量、采摘上市日期等詳細內容,并通過網絡與消費者進行實時互動。了解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實現從消費者到流通者,再到生產者,記錄分析種養過程及流通中的動態信息及變化,制定系列調控和管理措施,形成對精細農業的倒逼,引導農戶生產滿足消費需求、適合網絡銷售的產品,使農產品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匹配,促進區域內農產品高效有序發展;探索“電子商務+鄉村旅游+農村消費”模式,積極推動我省不同縣域特色農產品走出去,由此形成特色鄉村旅游帶動型農村電商發展模式,促進鄉村旅游資源、特色農產品資源與農村電子商務融合發展;依托秦嶺生態休閑游、西府民俗體驗游、渭北農業觀光游、嘉陵江羌族風情體驗游、米倉山鄉野觀光游、巴山人家休閑度假游、沙漠生態觀光游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板塊,結合當地特色產品、旅游紀念品等旅游商品,開展網上旅游產品推介活動,從而帶動策劃、包裝、運輸等多種涉農服務業,全面促進農村商貿流通業的健康發展;依托當地特色產品、旅游紀念品,進行體驗式營銷,為消費者提供定制化產品與個性化服務,從“適應需求”走向“創造需求”。
第三,建立縣域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增強農業集約化發展動力
在農村電子商務引導下,建立不同縣域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聯盟,拓寬外部市場,增強農業集約化發展的驅動力,使農業生產走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道路。同時,為了規避由于一個區域農產品集約化、規模化導致農業生產單一化所帶來的風險,考慮與當地旅游、文化相結合,走多元化發展之路;打造建設電商網絡綜合服務平臺,在縣一級成立縣域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采取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模式,政企合作共建電商服務中心;在村一級成立電子商務服務站,構建農村電子商務平臺,集成農資生產與服務類公司,為農戶提供網絡代購、產品代銷與配送服務(網上代買、網上代賣、便民服務、收發快遞、農民創業、電商培訓、售后維修等),讓農民在農村享受網上購物、銷售、繳費等方面一站式服務,實現“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通過上述途徑打造建設覆蓋各級鄉鎮村的電子商務網絡綜合服務平臺,逐步形成以電商產業園為中心、以各網點為支撐、輻射整個陜西省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
第四,構建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制定統一標準,打造網絡農產品品牌
地方政府聯合產業協會根據產品特點及市場需求自建標準,并在此標準的基礎上開展電子商務。依托縣級農村電子商務物流中心或農產品批發市場,并配備品控檢測的專業儀器與設備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等必要的軟硬件設備,在農產品電子商務供應鏈上各環節建立品控、售后、供應商入駐、產品檢測、發貨流程、倉儲等各環節的可追溯標準;加快制定農產品統一標準,跨縣域整合產品、企業、渠道等資源,提高地理標志產品規模,共推共享產品品牌;利用電子商務模式,開辟特色農產品網絡直銷渠道,改變原來完全依靠收購商的銷售方式,增加農戶在農產品市場中的議價能力;加大農產品網絡營銷推廣力度,培育網銷產品品牌和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品牌,打造一村一品特色農產品品牌,培育農產品深加工品牌,創建馳名商標;借助“—帶一路”倡議,以“絲綢之路之旅”積極搭建電子商務對外貿易平臺,建設我省特色農產品出口基地和中亞營銷中心,引導龍頭企業開拓“—帶一路”沿線各國市場,依托跨境電子商務開拓國際市場,提高我省農業外向度;利用第三方知名電子商務平臺開設地方特色農產品館,打造集產品展示、文化體驗、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線上線下營銷集散中心,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國際化進程。
第五,構建特色農產品集群營銷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以銷定產
運用現有的電子商務平臺與工具,通過集群招標、團購等模式,將分散的中小需求訂單整合形成規模化大訂單,從而形成規模效應。同時,將分散的特色農產品種植戶及中小涉農企業的農產品集中起來,形成規模化供應,使需求集聚與規模化生產相匹配,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吸引廣大特色農產品種植戶加入到“訂單農業”產業鏈上,降低農戶種植風險。
第六,加大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夯實陜西農業追趕超越基礎
加大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從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入手,整合交通、土地、電力、通訊、網絡資源;整合相鄰幾個市(縣)域甚至更多地區現有村郵站、便民服務站、鄉鎮快遞網點等農村商品流通服務設施,在我省形成一到兩個大的區域配送中心,將郵儲、供銷社、中小物流公司、快遞公司納入到物流聯盟,構建公共物流平臺,為特色農產品提供標準化、定制化包裝以及倉儲和運輸服務,以規模化物流降低區域化物流成本;針對原產地農產品市場和道路交通建設的實際情況,建設農產品保存保鮮倉庫,以拉長農產品銷售周期,實現農產品增值,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倉庫建設在消費者集中的區域;政府主導、多渠道融資,構建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解決城鄉生鮮農產品實時配送,推動農村電商邁上新臺階。
第七,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提升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人才質量
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對農戶進行電子商務技能培訓,圍繞當地特色農業發展與電子商務對人才的需求,開展多種形式的實用技術培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培訓、電子商務技能培訓,提高農戶就業和創收能力;發展農村地區現代職業教育,圍繞當地特色優勢產業和電子商務人才需求,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和就業能力,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解決農村地區發展“造血機制”不足問題;加大高校招生傾斜力度,提高農村地區高等教育質量,建立保障農村學生上大學的長效機制,增加農村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促進高等教育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注重培育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和科技致富能人,通過他們的輻射、帶動,有效提升農戶的思想意識和科學素質,激活農戶要求致富的強烈愿望,從“我想富”的觀念向“我要富”的目標轉變;進行市場化引導,增強農戶網絡市場意識,使農戶能夠自覺按照網絡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來組織農業生產,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