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玉博
摘 要: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被視為不執行法院生效裁判最嚴重的表現形式,嚴重損害司法公信、法治權威以及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該罪辦理中存在偵查移送案件質量不高、不捕率較高等問題。以S院近五年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不批準逮捕案件為樣本,通過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不捕率較高的原因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該罪名在司法適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而從強化證據收集、加強偵查指引、提高隊伍素質等方面提升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案件辦理質量。
關鍵詞:拒不執行判決、裁定 存疑不捕 案件質量
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是指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行為。該罪被視為不執行法院生效裁判最嚴重的表現形式,不僅使生效法律文書成為“一紙空文”,還嚴重損害司法公信和法治權威。調研發現,該罪名在審查逮捕工作實踐中存在偵查移送案件質量不高、不捕率較高等問題,本文以S院2013年-2017年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不批準逮捕案件為樣本,開展調研分析,通過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工作建議。
一、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審查逮捕的特點
通過調研發現,S院辦理的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批捕案件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案件數量呈上升趨勢。2013年-2017年S院共辦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審查逮捕案件59件64人,如圖1所示,從各年份看案件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二是不捕率高位運行。在辦理的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審查逮捕案件中,批準逮捕40人,不批準逮捕24人,不捕率達到37.5%,比該院近五年案件平均批捕率(18.3%)高出近20個百分點。三是存疑不捕比重較大。不捕的案件中,存疑不捕15人,比重達到了62.5%;無社會危險性不捕9人,占37.5%。四是存疑不捕理由較為集中。存疑不捕的15人中,有7人為無法證實有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的主觀故意,占到46.7%;有6人為無法證實有履行判決、裁定的能力,占到40%。
二、不捕率較高的原因
調研發現,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案件不捕率過高有逮捕條件愈趨嚴格的影響,也有報捕案件質量不高的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一)逮捕條件更加嚴格
《刑事訴訟法》對適用逮捕強制措施的具體情形進行了明確,案件批捕條件更為嚴格,調研地檢察機關切實轉變過去構罪即捕的理念,全面審查有罪、無罪,罪輕、罪重,前科和社會危險性證據,正確把握言詞證據和客觀性證據的審查判斷標準,審查逮捕逐步由依賴犯罪嫌疑人口供向審查客觀性證據為主轉變,嚴格適用逮捕措施。同時調研發現由于錯案追究制度等糾錯機制的建立,對辦案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案件承辦人員反映辦案壓力較大。對有些案件雖有疑點,證據亦有欠缺,但總體上并不影響逮捕條件成立的,個別承辦人員抱有“寧漏勿錯”的思想,為規避辦錯案的風險,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而作存疑不捕。
(二)案件質量有待提高
一是偵查思想上有所偏差。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案件性質較為特殊,此類案件絕大部分是由法院移送。部分偵查人員藉此想當然地認為法院移送的案件,檢察機關肯定會捕,最后法院也肯定會判,案件質量差一些,檢察院、法院都會遷就。在此錯誤思想的指引下,偵查人員主動性不夠,未實質開展有效的偵查活動,證據質量不高,最終導致存疑不捕。二是偵查經驗欠缺。偵查工作簡單粗線條,往往片面注重言詞證據和口供,忽視收集客觀證據,在言詞證據、口供相互矛盾或口供發生變化時,往往無法認定案件事實。如偵查人員在辦理犯罪嫌疑人顧某某涉嫌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案時,過于相信顧某某關于可支配收入的口供,沒有及時收集客觀性證據并進行核實,到批捕階段有證據顯示該收入實為他人所有,無法證實顧某某的收入情況,最終導致案件存疑不捕。三是移送條件有所寬泛。刑法作為制裁社會違法行為的最后一道防線,本質上體現了一種慎刑思想。但調研發現,個別法院執行部門在沒有窮盡執行手段的情況下,將拒不執行判決、裁定違法行為的移送刑事立案作為促使“老賴”執行法院判決的手段,帶有極強的功利性。例如在謝某某涉嫌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一案中,執行部門在執行中未窮盡執行措施(法院完全可以強制其騰房)便移送公安立案。S院在因無社會危險性而不批捕的9人中,全部是因為犯罪嫌疑人在審查批捕期間及時履行了法院判決義務。通過檢察機關的批捕程序形成震懾從而促使“老賴”履行義務已經成了個別地區法院的執行經驗。
三、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案件辦理中的難題
為了打擊拒不執行判決、裁定違法犯罪行為,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出臺了《關于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S市公檢法三機關也聯合出臺了《關于辦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部分解決了司法實務中的一些難題。但仍有一些爭議問題亟待解決,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執行通知書的送達是否構成前置條件
通說認為,基于判決的既判力,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后,行為人即負有履行義務,應當自覺、及時履行判決、裁定所要求的內容。但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追究是否必須要以執行通知書的送達為要件,實務上有爭議。例如董某某涉嫌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一案中,法院按照審判程序確認的地址郵寄送達了執行通知書,但是由于該處已經無人上班,公司門衛拒絕簽收,導致郵局將該郵件退回。檢察機關以現有證據無法證實董某某收到了該執行通知書為由,對本案作存疑不捕。
(二)公告送達的法律后果
依據《民事訴訟法》規定,執行送達可以向本人或者其同住成年家屬直接送達、留置送達,可以按審判程序確認的送達地址郵寄送達,也可以公告送達,還可以采取法律規定的其他方式送達,上述執行送達雖然從民事角度可推定當事人應知道法律文書所確定的內容,并可推定義務人知曉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但是否據此可以從刑事角度直接推定犯罪嫌疑人具有不履行該文書內容的故意,進而是否構成犯罪,實務界對此有爭議。
(三)主觀故意的認定
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主觀表現為故意,且為直接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或必然造成人民法院的裁判正常執行活動受阻或導致裁判不能執行的危害后果,并希望、追求該結果的發生。在實際辦案中,犯罪嫌疑人主觀故意的認定往往較難把握。例如趙某某涉嫌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一案中,犯罪嫌疑人趙某某辯解不知道法院判決書、執行通知書,主觀上沒有逃避履行的犯罪故意,而其他證據無法證實趙某某的主觀明知程度,并且執行通知書的交寄清單顯示,執行通知書郵寄地址錯誤,故無法推定涉案人員趙某某主觀明知,只能作存疑不捕。
(四)“有能力執行”的時間起算
在實務中對被執行人“有能力執行”的時間起算判斷標準存在分歧。“有能力執行”的時間起算是從訴訟開始前、訴訟開始時還是裁判文書生效后,存在一定爭議。例如金某某涉嫌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一案中,金某某在民事訴訟中作為被告,其在法院還未開庭時便攜款逃離,是否可以據此推定出金某某具有拒絕執行判決裁定的直接故意?承辦檢察官認為從金某某攜款逃離的行為并不能推定出其具有拒絕執行判決裁定的直接故意,最多僅反映出其對法院處理結果的逃避。
(五)可支配收入的認定
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客觀方面要求“行為人有能力執行卻拒不執行”,對于如何證明行為人“有能力執行”?司法實務主要是通過尋找證據來證實行為人的可支配收入,但在可支配收入的認定上爭議較多。例如顧某某涉嫌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一案中,顧某某的父親有一套房屋,其讓顧某某收取租金并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利息、公司經營、歸還個人債務等,該租金可否認定為顧某某可支配收入?承辦檢察官認為該租金的合法所有者是顧某某的父親,不予認定為顧某某的可支配收入。另外,顧某某實際經營其父親和妻子的兩家公司,可否認定這兩家公司的資金為顧某某可支配收入?承辦檢察官認為尚無法查明顧某某使用的銀行卡中的資金是屬于公司經營資金還是營利所得,故無法認定其操作的資金屬于可支配收入及收入數額。此外,在實務中經常遇到犯罪嫌疑人辯稱其所有支出均為借款的情況,在公安機關未作調查的情況下,要認定賬戶存款為可支配存款也有一定難度。
(六)歸還其他債務的認定
被執行人如果將財產用于履行尚未被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其他債務,致使生效判決、裁定無法履行的,是否要刑事追究,有一定爭議。如呂某某涉嫌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一案中,呂某某將收入支付了工人工資,承辦檢察官認為工資是基于勞動法律關系確定的義務,勞動合同并非屬于一般合同之債,其受《勞動合同法》的調整,因此在歸還債務時優先支付拖欠的勞動合同具有合理性,不能認定為犯罪數額。
四、提升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案件辦理質量的建議
(一)統一思想認識,轉變執法理念,進一步強化證據意識,提高證據收集與認定能力
針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案件不捕率較高的問題,首先在源頭上要加強案件把關,嚴格把握案件移送的條件,法院執行部門在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的,要經合議庭討論并報執行局局長、分管院領導審簽后才能移送,涉及案情重大或合議庭成員意見不一致的,還應當提請審委會討論決定。其次,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應當從全面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入手,依法、準確、合理、規范地適用逮捕強制措施。執法辦案中,既要防止“應捕不捕”的現象,避免執法不嚴、打擊不力,又要克服“構罪即捕”的傾向,追求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機統一。最后要進一步強化證據意識,提高證據收集與認定能力。適應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重視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案件證據收集的全面性。以收集犯罪嫌疑人擁有履行判決、裁定確定的全部或部分義務能力的貨幣或者其他財產的證據為例,包括了被執行人、擔保人不動產、車輛登記情況記錄,被執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的財產情況報告及相關被執行人具有執行能力的筆錄、證人證言、文件、查詢記錄等以及協助執行義務人持有、控制判決、裁定指定交付的財產、財產權證或者其他物品的證據材料等。
(二)加強研究協調,減少分歧,共同解決辦案難題
對于打擊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犯罪,一方面要求法院主動加強與公安、檢察機關的協調與溝通,在發現被執行人涉嫌犯罪時應及時取證或固定證據;另一方面也需要公安、檢察機關與法院密切協作,相互配合,按照《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分工,切實履行司法職責,使抗拒執行者受到應有的懲罰,維護法律的尊嚴。作為檢察機關,要積極同偵查機關、審判機關對報捕刑事案件質量不高、不捕率偏高的問題進行專題分析研究,加強對類案問題的集中梳理和排查。特別要針對一些案件事實證據認定等問題上出現的明顯分歧,及時加強協調溝通,求同存異,達成共識,進一步提高提請逮捕案件和審查逮捕工作的質量。對于執行通知書的送達問題,筆者以為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追究并不以執行通知書的送達為前提。對于被執行人將財產用于履行尚未被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其他債務,致使生效判決、裁定無法履行,在此情況下,應認定被執行人構成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但如果有證據證實被執行人款項系用于正常生產經營(支付工人工資等)或者合理生活支出,可以做出罪處理。對于執行文書的送達后果,已經按照規定送達執行文書(包括直接送達、郵寄送達),被執行人仍拒不履行的,可以作為認定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依據。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因被執行人拒絕簽收或者因被執行人離開該地址而未能簽收的,文書被退回之日可視為送達之日。對于被執行人“有能力執行”的時間起算,一般情況下,《刑法》第313條規定的“有能力執行”的時間起算是從判決、裁定生效時開始。但如果在判決生效前,行為人為了逃避執行而實施隱藏、轉移財產,判決后繼續有隱匿行為的,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可以認定構成犯罪。
(三)加大適時介入偵查的力度,進一步完善不捕案件的后續跟蹤工作
要主動保持與公安機關的緊密聯系,在公安機關的支持配合下,加大適時介入偵查活動的工作力度,及時收集、反饋在捕偵銜接、案件協商、引導偵查等方面遇到的重大情況和“瓶頸”問題。實行“誰承辦誰監督”責任制,承辦人作出不捕決定后,由其持續跟蹤不捕案件后續進展情況。要進一步規范重大、疑難案件的捕前協商與溝通機制,對于存疑不捕案件,積極啟動捕偵聯動機制,主動深入公安機關偵查部門,了解和掌握案件偵查工作的進展情況,共商續偵、補證等工作方案,以便形成辦案合力,提高存疑不捕案件的重新報捕率。
(四)加強自身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執法辦案水平
進一步加強核心本領的鍛造和培養,要通過業務培訓、專題研討、典型案例剖析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增強辦案人員的案件把握、證據分析能力;進一步重視文書的制作,要強調文書制作的規范化要求,尤其要提高不捕案件文書制作的質量,增強“不捕理由說明”的說理性;定期分析公安機關提請逮捕案件中存在的問題,明確承辦人員案件審查的重點,及時監督糾正普遍存在的嚴重違法行為。適時與公安機關建立案件質量通報制度,將提請逮捕案件中存在的普遍性、突出性問題通報公安機關;進一步規范執法行為,要積極引導干警嚴格依法辦案,認真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和工作要求,促進執法辦案規范程度和能力水平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