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秋 魏婧
摘 要:近年來,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日益高發,未成年人受侵害的形勢不容樂觀,多數呈現長期性、隱蔽性等特點。本文試從未成年人受侵害的客觀形勢出發,分析研究強制報告制度發展現狀與困境,從強制報告的主體與責任、內容與時限、受理的部門與職責分工、涉案人員的隱私與人身保護、法律責任與獎勵措施、相應的配套措施與完善等6個方面提出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的制度設計。
關鍵詞:強制報告 未成年人 制度設計
一、問題的提出: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的必要性
2017年8月12日晚7時許,在南京火車南站候車室,一名小伙在眾目睽睽之下,將手伸進同行女孩的裙子內,實施猥褻,而目擊者拍了照片發上社交網絡但卻無人報警、無人現場制止。無獨有偶,2017年11月,浙江省某基層人民檢察院受理的一起強奸、猥褻幼女案中,犯罪嫌疑人在案發當晚向幼女被害人飲料中投放安眠藥使被害人昏睡后,對其實施奸淫,致使被害人下體撕裂、流血不止。隨后,在就醫治療的過程中,被某醫院的醫生發現異常并及時報警,才使案件浮出水面。經查,在案發過程中,犯罪嫌疑人已經帶著被害人先后求醫于兩家正規醫院,但在進行例行檢查后,醫務人員在可以憑借被害人傷情異常、判斷其可能遭受不法侵害的情況下,沒有選擇及時報警,僅僅以被害人傷勢過重無法醫治為由讓犯罪嫌疑人離開,導致犯罪分子險些逃脫法網。
類似情況還如一些在校未成年女孩因與他人發生性關系而懷孕,在長達10個月的懷孕期間明明可以被教師、家長發現,或者教師已經懷疑卻無人過問,致使未成年人自行分娩后不知所措而殺嬰,結果構成犯罪;或者不滿14周歲被他人奸淫后懷孕,而學校、家長能夠發現或已經發現卻無人報警等等。
這些現象也集中暴露出社會上相當一部分教育、醫療機構和工作人員對于法律所規定的工作中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案意識欠缺,導致大量此類案件未被發現,大量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沒有及時破獲,甚至導致未成年人長期遭受侵害。因此,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困境與選擇: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的發展現狀與困境
(一)理論與制度探源
基于“國家親權”理論和“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的考慮,所有與未成年人有密切接觸的機構和個人,都有保護未成年人不受侵害、在其受到侵害時及時制止侵害并報告的權利和義務,這幾乎已經是國際通例。目前,美國、澳大利亞、南非、愛爾蘭等國家都設置了兒童保護強制報告制度。我國《反家庭暴力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執業醫師法》、《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關于依法懲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等法律法規,都或多或少規定了強制報告的要求以及對報告人的保護與獎勵措施。
(二)實踐探索與發展困境
我國部分地區對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也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包括我國現行法律法規或者相關司法解釋,雖然解決了部分案件的報告問題,但筆者認為也存在一定的缺憾。
1.制度體系不夠完備。強制報告內容散落于零星的規定中,未形成體系,侵害未成年人的強制報告制度在我國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近年來,雖然各地有一些細化探索,但各類規范性文件層級較低,受理的部門不統一,對于“強制”的規定也各有不同。
2.相關規定過于原則,剛性不夠。無論是法律法規還是指導性文件,雖然觸及了強制報告這一概念,但對于報告的責任主體、報告時限、報告內容與方式、受理的部門和職責、不履行強制報告義務的法律后果等都沒有明確規定,強制性無法體現,在實踐中較難施行。
3.內容不全面。大部分規范內容只著眼于家庭暴力這一單方面的侵害形式,未形成對各種形式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全方位的打擊。同時承擔責任的報告主體也不夠全面,部分地區只規定了較為狹隘的報告主體。
4.報告意識不足。強制報告制度的缺失,導致報告主體對報告后的自身安全頗為擔憂。如醫生、教師、社工等,如沒有健全的保護措施,有可能會遭受打擊報復。部分需報告項目會影響內部考核、平安項目建設、所在機構、單位的聲譽等,更存在報告責任主體就是侵害人,其他報告主體不愿報告的情況。
經過對杭州市部分小學老師的調研,26%的調查對象發現有未成年人受到家庭暴力、虐待、性侵的情況會選擇報警,33.3%的調查對象選擇報告上級主管部門。而80%的老師認為報告上級主管部門、報警會擴大事態的嚴重性,不利于兒童成長。可見,報告責任主體的觀念和意識并不利于強制報告制度推進。
三、破局與出路: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的制度設計
(一)強制報告的主體與責任
強制報告的主體應該是最有可能接觸未成年人和發現未成年人受侵害,同時是對未成年人負有保護、照管或救助責任的人,一般情況下,可以將報告主體規定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看護人(如保姆),警察、律師,醫療(含心理醫生、護士等)、教育(包括各類輔導班、培訓班等)、衛生、民政等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村(居)委會、兒童救助、福利機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婦兒工委、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等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同時,基于大量公共場所發生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無人報告的情況,也可以將強制報告主體擴大到車站、碼頭、機場、公共交通工具及其他公共場所的管理者。
(二)強制報告的內容與時限
對所有的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案件均應設置強制報告制度,包括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強奸、猥褻、虐待、遺棄、拐賣、暴力傷害或工傷、火災、溺水、自殺等非正常傷害、死亡情況。明確責任主體在職責范圍內發現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不法侵害,必須要及時進行報告,如果惡意遲報、瞞報需承擔相應的民事、行政或刑事責任。明確責任主體在接觸未成年人過程中高度關注是否存在第三方傷害等非正常情況,及時予以記錄、保存相關資料,同時積極配合調查取證。
(三)強制報告受理的部門與職責分工
強制報告制度一旦建立,報告情況復雜、輕重緩急不一,要求責任主體一遇到疑似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立即報警,公安機關警力有限,且公安機關過早介入會影響事態發展。因此,建議在政府部門中設置保護兒童權益的專門行政機構,由該機構專門負責強制報告制度的執行。拓寬報告渠道,采取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并在24小時內對上報案件進行分類研判,對需要核實的,及時通知相關部門并報上級主管部門備案;與各職能部門協調后續處理及未成年人安置問題;對涉及犯罪的,及時移交公安機關;對需要追責的報告主體進行民事、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移交公安機關。
公安機關接到報案后,應及時出警、迅速審查,決定是否立案,同時通報檢察機關和強制報告責任主體的上級主管部門。做好報案人、涉案的未成年人隱私保護工作;及時向檢察機關通報偵查情況。對惡意瞞報、不報,情節嚴重或造成嚴重后果的強制報告責任主體,依法進行查處。
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對于侵害未成年人的重大、敏感案件,應提前派員介入偵查,并加強立案監督。在履行職責中發現應當報告而不報告、造成嚴重后果等情形的,應當及時以檢察建議等形式向相關主管部門提出糾正意見,或者移送監察委員會啟動追責程序。
(四)涉案人員的隱私與人身保護
1.設立報告免責條款。無論報告的侵害行為是否屬實,只要報告者是善意的,參與調查的人員均需對報告者、未成年人的信息等材料嚴格保密,否則將承擔相應的責任。但免責條款不適用于惡意瞞報、遲報、虛假報告的行為。
2.允許匿名報告。匿名報告可以打消報告主體的心理負擔,進一步使侵害未成年人的“隱案”曝光。但匿名報告也會帶來諸多問題,如容易產生虛假報告、無效報告、加重核實負擔等。因此,建議匿名報告途徑為網絡途徑,匿名報告者需上傳相應的憑證或者線索,減少虛假報告,便于受理部門進行核實。
匿名報告與未履行強制報告義務追責之間存在矛盾,因此,報告責任主體需保留相關匿名報告憑證,如網絡截圖、注冊信息等,一旦需要追責,則便于核查。
3.未成年被害人的保護救助。建議由兒童權益保護機構建立網絡信息資源一體化平臺,在分析研判中,發現未成年人需要進行監護干預、心理輔導、經濟支持、醫療救助、收容看護等情況,及時協調各部門,予以解決。建議整合“24小時便利店”作為“緊急安全島”,為遭受侵害而出逃的未成年人提供食物、水等緊急庇護。
(五)強制報告制度的法律責任與獎勵措施
強制報告制度的法律責任以公法責任為原則,以私法責任為例外。如未能履行及時報告義務,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違背相關行業執業標準及要求的,應當承擔行政責任。可以在《教師法》《執業醫師法》和《執業護士法》等職業立法中明確規定對未能履行強制報告義務主體或者允許聘用人員不履行報告義務的主管人予以罰款、吊銷營業執照等行政處罰。報告責任主體惡意遲報或瞞報造成嚴重后果,或多次未報告的,視情科以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我國《刑法》尚未設立強制報告的罪名,但是隨著強制報告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可以在《刑法》中設定刑事責任,以緩刑或罰金刑為宜。
對于積極履行報告義務,有效避免未成年人遭受更大侵害的集體或者個人,政府或者主管部門可以予以宣傳表彰。此外,鄰居、朋友、同事等沒有管理和照顧未成年人的法定義務,但可以設立相關獎勵制度,鼓勵他們的報告行為,進一步弘揚正氣,促進強制報告制度的長效發展。
(六)相應的配套措施與完善
1.強調未成年人保護社會責任。傳統的社會觀念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其對孩子的虐待、侵害是家務事,不容外人置喙。“在這種情況下,不干預至少是一個極大的道德錯誤,這一點,就如同一個共同體在處理其內部事務時,在面對父母對子女身體的極端虐待以致對其生命造成威脅時,仍然袖手旁觀一樣的。”而今,這樣的傳統觀念亟待改變。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是一個大的社會生態系統,而未成年人處于弱勢地位,需要借助其他社會資源,改變其的弱勢地位。因此,需要報告主體承擔更多未成年人被侵害的防治責任。
2.注重報告責任主體的培訓與宣傳。進一步加強報告責任主體的法律意識,通過培訓宣傳,使報告主體能夠準確判斷未成年人是否遭受不法侵害、是否有犯罪情況發生、及時有效固定證據等。同時,加強強制報告制度的專項培訓宣傳,可以讓報告責任主體進一步認識到強制報告的重要性,知曉立法上的隱私保護,打消顧慮,明確報告方式及途徑,提高責任主體的職業敏感性和報告的效率、效果。
3.做好社會公眾的普法宣傳。由各級未成年人保護機構牽頭,通過報紙、新聞、互聯網等途徑全面宣傳強制報告制度,讓人民群眾理解強制報告制度的立法原意,培養人民群眾的社會意識,對人民群眾是一種鼓勵與宣傳,讓全社會都成為保護未成年人的發聲者、監督者。同時,對侵害者亦是一種威懾與警告。
四、結語
雖然,我們研究的只是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強制報告制度,對特殊責任主體的報告義務進行細化,但是誠如聯合國官方微博所言:“在不公正的情形下保持中立,其實代表已經選擇站在壓迫者一邊。”無論我們身處什么位置,從事什么工作,面對的是否是對未成年人的犯罪,我們都應該勇敢發聲,讓這個社會多一點正義的力量,讓邪惡之手不敢伸出,還社會以光明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