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摘 要: 《漢語大詞典》中涉及到文字學術語失收、釋義欠妥、釋義不足、書證滯后、書證缺欠的情況頗多,今據慧琳《一切經音義》補之。
關鍵詞: 《一切經音義》 文字學術語 補苴 《漢語大詞典》
唐代釋慧琳《一切經音義》(以下稱《慧琳音義》)所涉狹義文字學術語頗多,今撮取《漢語大詞典》失收、釋義欠妥、釋義不足、書證滯后、書證缺欠之術語,補苴罅漏,以裨學林。
1.轉注字
關于轉注字,文字學界歷來聚訟紛紜,其原因是實例太少。值得慶幸的是《慧琳音義》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實例,成為我們解開轉注之謎有力的書證。“轉注”雖早已有之,然“轉注字”,據目前文獻,肇始于《慧琳音義》。在《慧琳音義》中,“轉注字”共出現43次,涉及44個轉注字。今以具體實例分析之。
(1)《慧琳音義》(一·2)①:“詎能②渠御反。《韻英》云:疑詞也。《莊子》:詎能者,不定之詞也。轉注字也。”
按:“詎”也可用“巨”。徐邈本《莊子·齊物論》:“庸巨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巨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耶?”通行本“巨”作“詎”。《荀子·正論》:“是豈巨知侮之不辱哉!”《漢書·高帝紀》:“沛公不先破關中兵,公巨能入乎?”唐顏師古注曰:“巨,讀曰詎。詎猶豈也。”
(2)《慧琳音義》(二九·11):“麝香 上常夜反。郭注《山海經》云:麝似麞,腹下臍中有香。《爾雅》:麝父麕足。郭注云:如小麋,雄者臍中有香,雌者即無。轉注字也。”
按:“麝”也可用“射”。晉代李石《續博物志》:“以射香、朱砂涂之,愈。”唐代王燾《外臺秘要方》:“右三味等分,搗,以小絳嚢盛。男左女右帶佩。則蛇逆者,辟人;為蛇所中,便以療之。如無射香,以射菵和帶之療諸毒,良。”
(3)《慧琳音義》(三五·15):“荏苒 上耳枕反,下音染。案:荏苒猶因循不覺盈時也。轉注字也。”
按:“苒”也可用“冉”。宋代戴侗《六書故》卷十一:“荏冉,謂其冉弱也。《詩》云:‘荏冉柔木。別作苒。”清倪濤《六藝之一錄》卷二百五十八:“荏苒,《詩經》又作‘荏冉,又作‘荏染。”
(4)《慧琳音義》(七八·3):“揜蔽 上音奄,下卑袂反。障也。蔽,藏也,斂也。或作掩,覆有余也。轉注字。”
按:“掩”也可用“奄”。《禮記·月令》:“其器閎以奄。”《唐石經》“奄”作“掩”。《漢書·郊祀志》:“則方士皆掩口。”《史記·封禪書》“奄”作“掩”。
(5)《慧琳音義》(八九·1):“圖讖 上度奴反。《左傳》:圖,畫也。謀樣也。鄭注《周禮》:圖謂考績之言也。何注《公羊傳》云:計也。《說文》:圖,畫計難也。從口啚聲。啚音徒,難意也。轉注字也。下楚譖反。《蒼頡篇》云:讖,驗也。《說文》從言韱聲也,韱音僉也。”
按:“圖”也可用“啚”。《干祿字書·平聲》:“……啚、圖,并上俗下正。”《慧琳音義》(七一·6):“啚度 案:《詔定古文官書》圖,二形同。達胡反。下徒各反。《廣雅》:啚,度也,議也,亦計也。度,量也。”
由上例可知,轉注字是在已有字上增益表意偏旁而造的分化字[1]。此說與許慎說解“轉注”同。許慎曰:“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其義為:“轉注,即設立一個表義屬的偏旁,該偏旁與本字共同灌注新字的意義,‘考‘老就是此類字。”《漢語大詞典》失收,當補。
2.象形字
象形字,通過“六書”之一的“象形”而造出的字。它是由描摹事物形狀或主要特征而造出的字。據目前文獻,“象形”這一術語始見于漢代,而“象形字”則始見于唐代。《漢語大詞典》失收,當補之。孔穎達《禮記注疏》:“正義曰:案,《說文》云:‘耐者,須也。須謂頤下之毛,象形字也。”《慧琳音義》(一·2):“隻千古 征亦反。《說文》:一枚也。《桂苑珠藂》:單也。《群書字要》:隻字從隹。隹,鳥也。從叉,叉手也。手持一鳥為隻。象形字。經文或從又,誤也。”
3.會意字
會意字,通過“六書”之一的“會意”而造出的字。它是由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字,并會合其意而造出的字。《漢語大詞典》失收,當補之。據目前文獻,“會意”這一術語漢代有之,而“會意字”則肇自《慧琳音義》。《慧琳音義》(三·10):“潛伏 潛字已見序中釋。下輔腹反。賈注《國語》:伏,隱也。《廣雅》:藏也。《說文》:伺也。犬伺人,則故從人從犬,會意字。”又(八〇·7) “文揣 下初委反。郭注《方言》云:揣,度也。《說文》云:量也。從手耑,會意字也。”
4.形聲字
形聲字,通過“六書”之一的“形聲”而造出的字。它由形旁和聲旁構成,一般形旁與字義相關,聲旁與字音相關。《漢語大詞典》失收,當補。據目前文獻,“形聲”這一術語漢代已有,而“形聲字”始見于《慧琳音義》。《慧琳音義》(一·11):“池沼 孔注《尚書》云:停水曰池。下之繞反。杜注《左傳》:沼,亦池也。并形聲字。”又(四·7):“析除 星亦反。《韻英》云:析,分也。《說文》:破木也。或從斥,作柝。《石經》從斤,作析,形聲字。”
5.假借
作為文字學術語,假借除表示“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之義外,還表示通假。假借用之為通假至少始于漢代,其后相承沿用。《漢語大詞典》無此義項,當補。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論音例》:“鄭康成(鄭玄)云:其始書之也,倉卒無字,或以音類比方,假借為之,趣于近之而已。”《慧琳音義》(五九·15):“漫跟 莫干反。此假借也。字體作鞔。跟或,古恩反。《說文》:跟,足踵也。”
6.假借字
《漢語大詞典》失收,當補。假借字指用“六書”中“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之方法而造的字。此處“本無其字”包括兩種:其一,指以前沒有其字,后據其聲造出。《慧琳音義》(四·6):“眼睛 積盈反。假借字也。本無此字。案:睛者,珠子也。《纂韻》云:眼黑精也。古人呼為眸子,俗謂之目瞳子,亦曰目瞳人也。《論文》謂之眼根。四大所造,凈色為體。”又(四九·8):“簫璟 鬼永反,假借字也,本音影,亦近代先儒所出;共相傳用,冏字韻中無此璟字也。”“睛”“璟”,本無其字,后人據其聲而造之。其二,指某一意義沒有對應的字,而借用與它有引申關系的字為之[2]。又(八·11):“大樂 郎各反。《考聲》:喜暢甚也。假借字也。本音岳也 。” 借用表示“音樂”之義的“樂”來表示“快樂”之義。又(三·5):“比度 卑弭反。集訓云:比,類也。鄭注《周禮》:比,猶挍也。下唐洛反。賈注《國語》云:度,揆也。假借字也。”“度”本義為計量長短的標準。《書·舜典》:“同律、度、量、衡。”《漢書·律歷志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借用表示“計量長短的標準”之“度”表示“揣度”之“度”。
此外,假借字也指通假。與“假借”一樣,“假借字”至少始于東漢,其后相襲。鄭玄《周禮注》:“荼,古文舒。假借字。鄭司農云:荼讀為舒。”又(十一·1):“玉豪 胡高反。假借字也。正體從毛作毫。言玉毫者,如來眉間白毫毛也,皓白光潤猶如白玉佛,從毫相放大光明,照十方界,故云玉毫瑞色也。”
7.借字
借字,《漢語大詞典》釋義一為:“指古書中與本字讀音相同或相近而被借來代替本字的字。”[3]卷一(P1448)書證為清王引之《經義述聞》,滯后,當更之。借字作為文字學術語,據目前文獻當始于隋,其后相承沿用。司馬貞《史記索隱》注“公等録録”引隋朝王劭云:“‘録借字耳。又《說文》云:録録,隨從之貌。”《慧琳音義》(二六·24):“面皺 側救反。《韻略》云:皺,面皮聚也。謂不攝皺也。經文作縐,借字也。”
8.借用字
“借字”也稱“借用字”。據目前文獻,“借用字”當肇自《慧琳音義》。《漢語大詞典》失收,當補。借用字常指通常意義的通假。《慧琳音義》(十一·13):“梨黯 上力知反。借用字也。正體本字從黑作黧。《韻詮》云:色黑而黃也。下押減反。王肅曰:黯黑皃也。青黑色也。” 此外,借用字還包括音義皆非、因訛略而造成的假借。又(十三·16):“生蟲 逐融反。《爾雅》云:有足曰蟲。經文作蟲,訛略也,借用字。本音毀也。”
9.通用
通用,《漢語大詞典》義項二為:“某些寫法不同而讀音相同或意義相通的漢字彼此可以換用。”[3]卷十(P925)沒有具體書證,當補之。此類書證頗多。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卷二:“古文皆為‘惟字。而今文《尚書》變為‘維者,同音通用,厥義無別。”《慧琳音義》(三·15):“瞚息 式閏反。《韻英》云:動目也。經作瞬,通用。開闔目數搖也,從目寅。案:瞬目者,一斂目也。息,一息氣也,言極迅促也。《呂氏春秋》曰:萬世猶如一瞬目者也。”
通用,還指一字不同的音在不改變意義的情況下也可以換用。此義“通用”最早見于《慧琳音義》,其后相承沿用。此義項《漢語大詞典》失收,當補。《慧琳音義》(四·18):“若減 耕斬反。《韓詩》:減少也。杜注《左傳》:耗也。又音行監反,亦通用也。”又(二八·11):“等觀 古桓反。《說文》:觀,諦視也。又音古玩反,觀望也。二音通用。舊《維摩經》作正觀,菩薩是也。”宋毛居正《六經正誤》卷五:“諸盩,直留反,或音胄。案《詩·周頌·天作篇》‘諸盩,直留反,又音侜,當作三音通用。”
通用,也可以指某一字體在民間普遍使用。此義項《漢語大詞典》無解釋,最早用于《慧琳音義》,當補之。《慧琳音義》(七二·五):“蛾蚊 上五何反。《大戴禮》云:蟲食桑者,有絲,而為蛾也。《考聲》云:飛蟲也,謂其蟲變形而飛也。《說文》從蟲我聲。下武分反。俗字也。《字統》:云作,嚙人飛蟲也。《說文》從蟲民聲。《論文》作蚊,俗字,通用之也。”又(十三·4):“毒刺 此賜反。通用正體字也。音辣誤也。”
10.通作
通作,指在民間廣泛通行的字體。《漢語大詞典》失收,此義“通作”始見于《慧琳音義》,當補之。《慧琳音義》(五·13):“相 上古莖反。今通作更,俗用已久。下相羊反。”又(四〇·14):“棓印 上龐講反。今俗通作棒也。”
通作常指通假,今不詳述。
11.通俗字
通俗字,指“在民間流俗中已非常通行、尚未進入正統作品的字體”[4](P92)。“通俗字”肇自《慧琳音義》。《漢語大詞典》失收,當補。《慧琳音義》(四〇·18):“吸欱 上歆邑反。鄭箋詩云:吸猶引也。《廣雅》:飲也。《說文》:內息也,從口及聲。亦作歙。經本作噏,非也。下呼蛤反。《說文》云:欱,歠也,從欠合聲。經本作哈,通俗字。”又(四三·17):“種植 下承職反。鄭注《周禮》云:植,樹也。郭注《方言》:立也。《古今正字》從木直聲。經作殖,通俗字也。”
12.俗用字
俗用字,指流俗使用的字。其肇始于《慧琳音義》,其后相承襲用。《漢語大詞典》失收,當補。《慧琳音義》(一·8):“兩腕 烏灌反。或作捥,皆俗用字也。鄭玄注《儀禮》云:掌后節也。揚雄曰:腕,握也。案:寸口前、掌后曰腕。”金代韓道昭《五音集韻》:“斷,俗用字。”
13.時用字
時用字,指不見于以前字書、近時出現并使用的字形。“時用字”始見于《慧琳音義》。《漢語大詞典》失收,當補。《慧琳音義》(二〇·7):“鉞斧 上圓月反。顧野王云:古者用鉞以煞人。《司馬法》:夏執玄鉞,殷執白鉞,周杖黃鉞。《說文》作戊,云大斧也,從亅戈聲。經本從金作鉞,時用字也。”又(一〇〇·10):“煩躁 遭到反。時用字也。賈注《國語》云:躁,擾也。鄭注《論語》云:不安靜也。顧野王云:躁,動也。《說文》從走喿聲。喿音桑到反。”
14.亦通
亦通,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音,這些不同的形、音之間可以通用。此義“亦通”,始見于《慧琳音義》。《漢語大詞典》失收,當補。《慧琳音義》(五·15):“捶打 章累反。《考聲》云:捶擊也。或作睡,古字也。或作棰,亦通。”又(二·6):“修治 下音里。孔注《尚書》云:治,理也。《爾雅》云:治,政也。《說文》從水臺聲也。又音持,亦通。”
此外,“亦通”也為訓詁學術語,今不詳述。
15.字體
字體,文字的形體構造,即字形。《漢語大詞典》無此義項,當補之。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五經字體,乖替者多。至如黿鼉從龜,亂辭從舌,席下為帶,惡上安西,析旁著片。”《慧琳音義》(七四·18):“菀莚 上于遠反,下以旃反,假借字也。若取字義即乖經意。案:菀莚,地褥也,即儛莚也,俗呼為地衣、毛錦是也。經作綩蠕,字體、文義俱乖,今不從。后傳寫者宜從草之也。”
16.正體字
正體字,是由國家或社會規定的標準漢字字形。它通常由權威字書加以規范[5](P77)。“正體字”最早見于《慧琳音義》。《漢語大詞典》失收,當補之。《慧琳音義》(一·1):“控寂 上苦貢反。《考聲》:控,持也。《說文》:引也,告也;從手空聲。下情亦反,俗字也。《說文》作,正體字也。”又(三七·11):“持棓 下龐降反。正體字。俗從奉作棒也。”
17.正體
正體,《漢語大詞典》義項六為:“規范的漢字字形。”[3]卷五(P330)無書證,當補之。“正體”作為文字學術語,據目前文獻當始于唐。顏元孫《干祿字書》:“進士考試理宜必遵正體,明經對策貴合經注本文。” 《慧琳音義》(十四·19):“哮吼 孝交反。俗字也。正體作虓。《集訓》云:虎怒聲也,從九從虎。”又(九一·1):“擺撥 上百買反。俗字也。正體從卑從手作捭。《考聲》:揮手也。下般末反。何注《公羊》:撥,理亂也。《廣雅》:除也。《說文》從手發聲,形聲字。”
18.異體
異體,指不同的字體或音同義同而形體不同的字。《漢語大詞典》失收,當補。據“異體”最早書證顯示,指不同的字體。《漢書·藝文志》:“《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而“指音同義同而形體不同的字”,據目前文獻當始于《慧琳音義》。《慧琳音義》(八二·10):“老叟 涑厚反,俗字也。《考聲》云:老稱也。古今多有異體、同音。或作。古作叜、,皆古字也。今俗通用作叟。”
19.異體字
據目前文獻,“異體字”最早見于《慧琳音義》。《漢語大詞典》釋為:“音同義同而形體不同的字。即俗體、古體、或體之類。如‘嘆、‘歎等。”[3]卷七(P1354)無具體書證,當依《慧琳音義》補之。《慧琳音義》(十一·11):“涎唾 上囚延反。通俗字也。《說文》正體作,口液也,從水從欠。《考聲》云:口津也。束皙作唌。《史籀》作。賈逵作。或作,古字也。其上異體字并云口液也。下吐課反。《說文》云:口液也;從口從垂省聲也;或從水作涶。亦通。”
20.變體
變體,《漢語大詞典》釋為:“謂改變原來的體式”、“變異的形體、體裁等”[3]卷五(P536),此二解與文字學術語“變體”不諧。當補一義項為:“字形演變或變異正體字。”此術語至少產生于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周易音義》:“豊,今并三直畫,猶是變體,若曲,下作豆,禮字耳,非也。”《慧琳音義》(十五·20):“攜持 慧圭反。俗字也。正體作攜,從手巂聲也。音與上同。因草書變體,從乃,非。”又(四一·1):“愛惡 上哀代反。變體俗字也。賈逵注《國語》云:愛,親也。《古今正字》云:憐念也。《說文》從旡從心作。今通作愛。旡音既。下烏固反。顧野王云:惡,憎也。假借字也。《說文》從心亞聲也。俗從西,誤。”
21.變體字
變體字是“字形演變”[6](P290)或變異正體字后的字[4]。據目前文獻,“變體字”始見于《慧琳音義》。《漢語大詞典》失收,當補。《慧琳音義》(四·4):“車乘 上昌遮反。車字《說文》象形,作車,橫書車字即是,古文車字也。下食證反。孔注《尚書》云:乘,勝也。《毛詩》傳曰:乘,升也。鄭眾注《周禮》云:四匹為乘。《說文》:乘,覆也;從入桀;桀音竭;桀,黠也;軍法曰乘也。隸書作乗,變體字也。”又(九〇·9):“灮跗 上正體光字也,從火從人。傳作光,俗用,變體字也。下甫無反,亦正趺字也。傳從夫作趺,俗字,亦通也。”
22.同體
同體,指一組異體字曾經共用一個字來表示,也就是這組異體字之前有一個共同的形體。《漢語大詞典》無此義項,當補。據目前文獻,此義“同體”最早見于《慧琳音義》,其后相承沿用。《慧琳音義》(九·19):“有桴 案:《古文官書》枹、桴二字同體。扶鳩反。謂鼓椎也。《說文》:桴,擊鼓柄也。”又(二〇·10):“罣礙 《字略》作罫,同。胡卦反。綱礙也。下古文硋,同。五代反。《說文》:礙,止也。又作閡,郭璞以為古文礙字。《說文》:閡,外閉也。經文作,音都勒反。案:衛宏《詔定古文字書》礙、得二字同體。《說文》:得,取也。《尚書》:高宗夢得說。是非此義也。”
23.訛略
訛略,《漢語大詞典》義項一為:“謂音譯的訛誤和省略。” [3]卷十一(P74)其實,“訛略”也可以指字形筆畫的簡省。此義“訛略”始見于《慧琳音義》,當補之。《慧琳音義》(一·7):“等為 《說文》等字從竹從寺。下榮偽反。爲字上從爪,經作為,訛略也。”又(十三·16):“生蟲 逐融反。《爾雅》云:‘有足曰蟲。經文作蟲,訛略也,借用字。本音毀也。”
24.正書
正書是按照公認的、正常的字形書寫。《漢語大詞典》無此義項,當補之。據目前文獻,最早見于《慧琳音義》。《慧琳音義》(十三·1):“不歰 師立反。王逸注《楚辭》云:澀,難也。郭璞注《方言》云:歰猶也。《說文》:不滑也;從四止。二倒書,二正書。會意字也。經文上作二刃,誤也。有從三止從水作澁者,俗字,非正體也。”又(七五·4):“塞澀 參戢反。《說文》:不滑也,從水從四止。上二止倒書,下二止正書。是澀字之意也。會意字。經文從人三止,非也;不成字,書人之誤也。”
25.反書
反書是把正常的字體翻轉180°書寫。《漢語大詞典》無此義項,當補之。此義概據《左傳》“反正為乏”而來,始見于《慧琳音義》。《慧琳音義》(二九·15):“血脈 下猛伯反。《說文》云:血理之分,耶行體中名之為脈;從肉從。作脈,即反書永字也。今時不知,便從永作脈也。”又(九三·7):“支派 下拍賣反。《玉篇》云:水分流。《說文》從反書永字也。”
26.倒書
倒書是把正常的字體顛倒過來書寫。《漢語大詞典》無此義項,當補之。此義概據《說文》釋“長”上部為“倒亡”而來,最早見于《慧琳音義》。《慧琳音義》(四·5):“纖長……下丈良反。鄭箋《詩》云:長,遠也。《廣雅》:常也。《說文》:久也,從兀。兀,高遠意也。從匕,音化,久則化變也。上從,亾聲也,倒書字亾也。……”又(四一·20):“捐棄 下異反。《說文》:棄,捐也;從廾推枼而棄之;從,逆子也。倒書子字。會意字。,音工骨反。枼音缽。”
27.訛字
訛字,即錯字。《漢語大詞典》失收,當補之。據目前文獻,始見于《慧琳音義》。《慧琳音義》:“窯家 上音遙。《說文》云:窯,燒瓦灶也。從穴羔聲。經從宀作窯(當作),俗訛字也。宀音綿。”宋婁機《班馬字類》:“惡上安西,餐側出頭,離邊作禹,此等類例,直是訛字。”
28.今隸書
《漢語大詞典》失收。“今隸書”亦稱“今隸”。“今隸”,《漢語大詞典》收之,它的解釋是:“楷書的別稱。隸書自篆書演化而來,相傳為秦程邈所創,稱漢隸,又稱古隸;楷書自漢隸演化而來,相傳為三國魏鐘繇所創,稱今隸。明李贄《初潭集·師友四·書畫》:‘郡人王次仲少有異志,弱冠,變蒼頡舊文為今隸。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體變》:‘當漢末至此百年,今古相際,文質斑磷,當為今隸之極盛矣。”[3]卷一(P1081)其釋義中“相傳為秦程邈所創,稱漢隸,又稱古隸”易產生歧義,當改為:“相傳為秦程邈所創,后人稱秦隸為古隸,稱漢隸為今隸。”“今隸書”一詞至少產生于北魏時期,其后相承沿襲。《漢語大詞典》書證滯后,當補之。酈道元《水經注》:“王次仲少有異志,年及弱冠,變蒼頡舊文,為今隸書。”《慧琳音義》(十一·4):“卉木 上暉貴反。《說文》云:草之總名也。從屮,丑列反;從艸,音草。今隸書省略,從三十,作卉。又音暉鬼反,亦通。”又(五四·8):“為抑 應力反。《考聲》云:抑,止也,理也。《說文》:按也,從反印字也。今隸書相承,從手作抑。”
此外,“今隸書”今人一般指漢隸,此不贅述。
探究文字學俗語之來源,有助于追溯文字演變之軌跡,有助于文字學理論之研究,有助于補苴辭書之罅漏。才疏學淺,汲深綆短,紕謬掛漏在所難免,尚祈方家不吝賜教。
參考文獻:
[1]劉慶俄.也說轉注[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2]黃仁瑄.慧琳《一切經音義》中的假借[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5).
[3]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4]鄭賢章.龍龕手鏡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楊劍橋.實用古漢語知識寶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6]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導論[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
Abstract: The terminolog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Grand Chinese Dictionary which were not recorded, incorrect and inadequately explained, and behind and without the documentary evidence are more. We supplement and emend them according to(Hui Lin慧琳) “The sound and meaning of the Tripitaka(一切經音義)”.
Key words: the sound and meaning of the Tripitaka; terminolog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supplementation and emendation; Grand Chinese Dictio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