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俊鋒
摘 要:紫砂界的壺藝泰斗顧景舟有一把力作《提壁茶具》,是顧景舟大師歷經多次修改、用其全部的紫砂設計創作能力且結合玉壁的造型設計制作的精美經典之作。其中有一件被收藏在江蘇省宜興市陶瓷博物館內,二零一五年的夏天,我有幸目睹了這把壺的風采。第一眼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該壺造型實用大方,制作技藝無與倫比,堪稱是價值連城的國之瑰寶。在此同時,我想能否借鑒此壺設計一把我自己的作品。經過若干天的思考,《提梅壺》的概念已經在我心里有了一個雛形。
關鍵詞:紫砂陶;紫砂;顧景舟;藝術;構思;提梅壺
1 引言
提梅是提媒的諧音。媒人在中國的婚姻嫁娶中起著牽線搭橋的作用,而我這把壺也將會是做壺人和玩壺人之間的一座橋梁。
2 《提梅壺》的設計理念
首先《提梅壺》的身筒將借鑒提壁。因為提壁的身筒從任何角度看都比例勻稱、過渡和諧、線條柔而不鋒、斂而不塌。
其次,在整個壺上增加梅花的元素。先從嘴、把、的子三個地方加以修改。本來提壁的這幾處都是方形的設計,由于考慮梅花的樹干只能是圓形,所以這幾處都改以圓為主,在圓形的基礎上飾以梅樁造型。而其原作的蓋子棱角分明,不符合梅樹的造型特點,所以又從蓋子入手,把原先的壓蓋改成弧形嵌蓋,使之整體和身筒融合。
整個壺形的設計構思基本完成后,按比構思完成《提梅壺》的設計圖紙。整體壺形的肩部和腰部呈上坡勢、底部為平緩勢、身筒中間的凹形比例占整個壺身的三分之二左右,這樣肩與底就顯得更寬、更穩、更舒服,《提梅壺》的雛形圖紙就已初步完成。
3 《提梅壺》的制作
完成壺的設計圖紙,隨之考慮的是制作的選料。考慮到自然界中梅花的特性,首選的泥料是“清水泥”。“清水泥”是指選用單一的原礦配料,在不摻雜任何礦料或化工色素的情況下,粉碎加工后直接拌和而成的泥料。所選的清水泥底料開采于黃龍山,原礦呈紫棕褐色、塊狀結構,粉砂質泥巖結構致密、沉實、堅硬,其中礦物組成中由于含鐵量較高,所以燒成后顏色基本呈棕紅色,特別符合此壺的設計美感。由于粗細搭配較為合理、可塑性更好、干濕度也比較容易掌握、燒成收縮比小,特別適合《提梅壺》全手工提梁嵌蓋的制作工藝。一旦燒成之后的作品將更加樸實柔和、親和力也特佳,泡茶時的透氣性極佳,只要稍加使用,就會顯得更加紅潤光澤,形成內斂的包漿。
隨之而來的當然就是工具的制作。古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邊的“器”當然是指制作紫砂壺的工具。首先制壺的基本工具不必考慮,重點是針對《提梅壺》的特制工具,比如篦子。篦子一般用于整壺的形體,整個壺形經過全手工拍打成型之后能不能符合設計要求,篦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就是線梗,《提梅壺》的頸、腰兩個部位都呈明角狀,此角能否挺刮就必須看線梗做的到位。
按照設計圖紙把工具配制好以后就開始整個壺形的全手工制作。“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提梅壺》的制作亦是如此。經過一次次的失敗,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把此壺制作成功。從整體來看《提梅壺》的外形給人以一種穩重大氣的感覺,由于身筒部分借鑒了“提壁”的造型設計,裝飾部分又從自然界選擇了特有韻味的梅花作為題材,梅花枝條細長、形態各異,幾朵簡單的小梅花在爭寒斗艷平添了幾分生機,空間的安排上疏密有致、遠近相宜。近觀此壺、雖不聞梅花的香味,卻早已使人聯想翩翩。那一壺的花香、茶香自然一體,讓人心曠神怡。
“處世為人能嘗苦樂,泡茶一盞濃淡皆宜”這句話是我的人生格言。如今我正值壯年,而我的壺看上去透露著歲月的滄桑,那份淡然修行的氣場像極了我的人生格言。顧景舟大師的《提壁壺》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必然是成功的,我在其基礎上經過推敲和美化后的造型則更趨完善。在力求審美需求的同時,這把壺同時也非常注重實用功能,嘴的造型呈鳳頭形、根部略大、橫切面呈圓形,更利于流孔出水通暢;提梁部位呈扁平狀、同時梅樁的修飾有意避開了提壺的握手處,手感把玩會非常舒服;壺蓋相比于《提壁壺》稍作修改放大,大大方便了倒放茶葉更便于清洗,壺蓋上的鈕呈橋梁形,手拿捏的恰到好處、非常舒服,整體來說很便于生活的使用要求。所以,一把壺的造型設計的基本理念不能脫離生活的需求,同時也要充分體現出造型的設計美感,整個作品才能具備更強的生命力。
4 結語
在紫砂壺的設計中,變化和統一是不可或缺和相互關聯的兩個因素,缺一不可。變化在此壺的體現就是通過增加梅花的元素,帶來原本光素器所缺少的生命力;而統一是把梅花和整個壺形結合串聯起來,在變化中呈現出一個整體,梅花的點綴使壺的造型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優雅的姿態使造型意味雋永。總而言之,當整個壺形符合我們的生活實用需求和審美需求這二種需求的時候,它才被認為是美的,它只有達到形式美、功能美、和諧美的統一時才完成了審美基礎的藝術創作。我不會停止探索的腳步,突破思維的禁錮,充滿著學習和創新的精神,在我的藝術世界里,技和藝的融合將永無止境。紫砂壺的設計與制作也是一個傳承與創新的過程,《提梅壺》的設計一方面是對前輩大師的致敬,另一方面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結合自己的制作技藝,把傳統和創新有機結合,真正體現出了我個人的藝術構思和創作理念。
參考文獻
[1] 錢劍華.紫砂茶壺的造型與鑒賞[M].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2] 良紹.紫砂賞玩[M].臺灣藝術園書公司, 1993.
[3] 楊永善.陶瓷造型設計[M].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