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彪,陳 健,祁永愛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 西寧 810007)
區內地質構造復雜,斷裂發育、巖漿活動頻繁,地層受斷裂和巖體影響出露殘缺不全,地層多以巖片、斷塊形式出現,為一典型的有層無序的構造混雜巖帶,具典型的造山帶地層構造特征,出露地層中均有基性火山巖、碳酸鹽巖分布。局部地段有超基性巖脈產出。侵入巖有前加里東期、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印支—燕山期基性-超基性、中酸性巖漿巖。該區地史演化漫長,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而強烈。
以區內11種元素的平均值作為水系沉積物中各元素的豐度,與全省、東昆侖地區相比較(表1)。

表1 測區與全省及東昆侖地區元素豐度值對比統計表
從表1中可以看出:與全省及東昆侖地區相比,區內Ag、Pb、Zn、Sn元素豐度大致相當外,其它元素均低于全省及東昆侖地區豐度;這種特點說明:上述元素整體在本區較貧化,但不排除在局部地帶富集的可能。
有針對性選擇以往圈出的化探異常,實施1∶5千地化剖面測量,對阿得可雅瑪托鈾釷異常區實施1:1萬伽馬能譜剖面測量,進一步縮小異常范圍,對異常做出客觀解釋評價,確定區內找礦重點地段。
1∶1萬地質路線調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異常區地層、構造、巖漿巖及脈巖、含礦帶的分布、礦化蝕變類型及其相互關系,指導工作部署。填圖記錄內容應包括觀測日期,填圖點的位置、方位、點號、點性,素描或照相編號。詳細描述填圖點的巖石或礦體特征及巖層中所含有用礦物。描述礦體與圍巖的接觸關系及圍巖蝕變。描述植被、浮土或碎石情況。對于特殊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素描巖石礦物的宏觀現象、構造現象、接觸關系等。描述點間地質特征等。對于每一個填圖點,應根據具體情況,突出重點,詳細描述。

表2 異常下限一覽表
異常的圈定。在單元素異常圈定的基礎上,對于元素組合單一,不具濃度分帶,并且面積較小的低緩異常及與地質情況不相符的個別異常不予考慮;以元素套合好,元素組合與礦產或地質體關系密切的多個單元素異常重疊構成綜合異常圖。全區共確定綜合異常18個。
本次測量工作,共圈出18處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綜合異常或異常群(帶),其中乙1類異常1處,乙2類異常4處,乙3類異常3處,丙類綜合異常4處,單點高值引起的丁類異常6處,不做排序。
位于測區偏西部,呈放射狀,異常區面積約4.5km2。異常區水系發育,植被發育,交通較為便利。該異常地層主要為鄂拉山組,及淺色二長花崗巖巖體。異常組合為Au-Ag-Cu-Zn-As-Sb-Bi-W,主元素為Au;Au元素峰值為60.7×10-9,異常呈內、中、外帶異常分布,Cu元素峰值為145×10-6,異常呈內、中、外三帶異常分布。

表3 GA3乙2綜合異常元素特征值表
建議運用地質手段對該異常區內Au、Cu等元素峰值進行針對性檢查,同時對巖體與地層接觸位置成礦條件分析。
(1)通過1:5千地化(土壤)剖面,在GA3號異常區內發現多處土壤綜合異常高值段。經揭露發現2條構造破碎帶,經驗證均為礦化帶(編號Ⅰ、Ⅵ),Ⅰ號礦化帶長約200m,寬1m~3m,金品位0.10g/t~0.66g/t;Ⅵ礦化帶長300m,厚度1m~3m,金品位0.11g/t~8.68g/t;顯示在GA3號異常內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2)區內圈出3條礦化蝕變帶,其中在Ⅵ、Ⅴ號帶內分別圈出1條Au礦體;Ⅵ-1號礦體長300m,厚度1m~3m,平均2m,金品位1.30g/t~8.55g/t,金平均品位2.62g/t;Ⅴ-1號礦體長90m,厚度1m,金品位1.15g/t。
(3)通過本次預查工作,對本區礦床成因、控礦因素、找礦前景進行了總結與分析,認為本區的成礦信息已經表明預查區內具有尋找構造蝕變巖型金礦的前景。全區共圈定了18處綜合異常。在工作區南西處所測得的GA3異常和工作區東南部的GA7、GA12異常存在找礦很好的遠景。
利用11種元素的分析結果發現了18處綜合異常確定了本區主攻成礦元素為金、銀。此次1∶2.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在工作區西部圈定了1處找礦靶區,新立項目3個。這些成果表明1∶2.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在都蘭縣范圍內有良好的找礦效果,異常圈定準確,指向性更加明確,能大量節約財力物力。可以在青海范圍內繼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