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發(fā)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江西 贛州 341000)
區(qū)域出露地層以前寒武紀褶皺基底和晚古生代褶皺蓋層為主,中生代地層多為斷陷盆地沉積;區(qū)域構造主要發(fā)育一系列北東向、北北東向深大斷裂或推覆構造。長期的建造、構造巖漿活動為本區(qū)多成因、多類型的金屬、非金屬礦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區(qū)內地層簡單,主要為晚元古代青白口紀和震旦紀地層,地層分布(見圖1)。

圖1 礦區(qū)地質簡圖
晚元古代青白口紀地層可分庫里組(Qnk)與上施組(Qnss)。底部的庫里組為一套次深海火山碎屑沉積,以富含凝灰質為特征,主要巖性為變凝灰?guī)r、千枚狀板巖、千枚巖。上施組整合沉積于庫里組之上,為一套沉積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的沉積組合,巖性為凝灰質含礫不等粒砂巖、凝灰質細—粉砂巖和板巖、硅質巖、硅質白云巖等。
震旦紀地層僅出露底部的沙壩黃組(Zsb),(假)整合沉積于上施組地層之上。主要巖性為變質礫巖、變質砂礫巖、變質含礫砂巖和變質不等粒雜砂巖及淺變質細砂巖、變質粉砂巖和板巖。巖層普遍具有正粒序層理。
區(qū)內主要斷裂構造形跡有:
(1)F1斷裂。位于礦區(qū)西部,斷裂帶東側為晚元古代地層,西側為中生代地層,是本區(qū)兩個新、老時代地層的絕然分界線。斷裂帶地表寬1.5m~3.8m,影響帶寬可達十余米,產狀:270°~285°∠75°~81°。帶內主要見及構造角礫巖,擠壓透境體和擠壓片理,表現為明顯的壓性斷裂特征。
(2)近東西向斷裂。該組斷裂為F1推覆斷裂的伴隨構造,該組斷裂走向延伸500m~2000m,傾向延伸至F2,一般傾角較陡且斷裂寬窄變化大,并為本區(qū)后期的礦液充填、巖漿上侵提供了良好空間。
本區(qū)礦床屬蝕變破碎巖型銀金礦化,礦化帶全賦存于青白口紀地層并完全受橫切地層的硅化破碎帶控制。
區(qū)內礦化帶主要4條,由北而南編號為7、6、32、31號。礦帶均呈近東西走向延伸,傾向北,傾角較陡。各礦帶主要特征為:
(1)7號礦帶。分布于礦區(qū)中部,東西走向,傾向北,傾角59°~85°。礦帶總體呈脈狀,主要由礦化角礫和網狀石英硫化物脈組成。地表出露標高為160m~230m,寬度為0.1m~4.05m,具膨大縮小、尖滅再現現象。礦帶銀金礦體主要分布礦帶的中—東段,走向長近1200米,傾斜延長70m~400m,傾向北,傾角70°~85°。現有2個探槽、4個民窿和4個鉆孔控制,主要賦礦標高-100m~200m。礦體由西而東厚度變薄、品位變富。
(2)6號、32號、31號礦帶。均產出于7號礦帶南側,其產狀、形態(tài)與7號礦帶一致,也為受構造裂隙控制的硅化破碎帶。礦帶總體形態(tài)舒緩波狀延伸,各礦帶的礦化強度不盡相同,有局部富集特點。具體各礦帶特征主要有:①6號礦帶:走向南東東,傾向北,傾角58°~83°,礦帶331線以東長800米范圍有6個地表和淺部工程以100m~200m間距實際控制。工程控制標高在200米左右,單工程品位Au5.99g/t~15.21g/t、Ag3.4g/t~262.35g/t,平 均Au8.87g/t、Ag91.64g/t。②32號礦帶:走向北東東,傾向北,傾角75°,在327線以西長700米范圍有3個淺部工程以80m~200m間距實際控制,單工 程 品 位 Au7.43g/t~30.70g/t、Ag77.4g/t~302.3g/t,平均Au15.99g/t、Ag179.97g/t。③31號礦帶:走向北東東,傾向北,傾角60°~82°,單工程品位Au7.58—27.14g/t、Ag39.2g/t~402.8g/t,平均Au13.99g/t、Ag 224.17g/t;本礦帶控制程度也較低。
(1)礦石的礦物成分與化學成分。①礦物成分:礦石礦物成分主要為: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磁黃鐵礦、毒砂及石英和銀金礦、硫碲鉛金礦,硫碲鉍鉛金礦,硫銻銀礦,硫銻鉛銀礦,硫鉍銻銀礦等。銀金礦呈淡黃色反射色,均質。見擦痕,呈麥粒狀、支叉狀、長條狀,多沿毒砂邊緣或裂隙充填,局部有幾個顆粒聚集在一起分布于閃鋅礦中,或被方鉛礦包裹。粒徑0.01mm~0.08mm。②化學成分:礦體以金、銀礦為主,伴生鉛、鋅。地表因風化僅有金銀礦化,深部除金銀礦化外,發(fā)現局部有團塊狀鉛鋅礦化。分析結果Au :0.45g/t~53.55g/t、Ag :6.5g/t~402.8g/t,礦床平均Au :13.95g/t、Ag :123.15g/t。
(2)礦石構造。致密塊狀:礦石為致密塊狀的金屬礦物組成。如:金銀鉛鋅礦石。網脈狀構造:金屬礦物在礦石中呈網脈狀分布。細脈及細脈浸染狀構造:金屬礦物呈密集的細脈狀、浸染狀細脈分布。角礫狀構造:金屬礦物沿早期構造裂隙充填成為構造角礫的膠結物。
總之,本區(qū)礦帶均為薄脈狀、產狀穩(wěn)定的富銀金礦帶,礦帶自地表至深部均有系統(tǒng)工程控制,據現階段資料估算,該組礦帶Au資源量規(guī)模達大型。
牛形壩金礦特征反映出其主要控礦因素有三,一是推覆構造形成有利于成礦和導礦次級斷裂;二是有含礦巖漿巖的浸入;三是圍巖金等元素含量較高。根據礦區(qū)金礦的控礦因素和找礦經驗,推廣到全國幾大成礦帶,尋找相似類型的礦區(qū),具有一定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