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鵬,林 樂,李 通
(新疆地礦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3)
近年來隨著地質找礦工作的不斷深入,在區內發現多條礦體,初步研究達大型金礦規模,具有非常優越的找礦前景。下文基于博古圖金礦地質特征予以分析探討,并總結其礦床成因,對區內的找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1]。

圖1 博古圖金礦地質圖
伊什基里克裂谷帶(伊犁亞板塊)是該礦的分布所在,該裂谷帶展布特點呈現狹長的東西向帶狀,其形成于早古生代褶皺基底,該裂谷帶為西天山區域上非常重要的金成礦帶。展布方向為EW向[2]。
阿克沙克組以及大哈拉軍山組(下石炭統)是該礦的主要產出地層(圖1),火山、沉積巖系是大哈拉軍山組的主要地層出露。該礦成礦與大哈拉軍山組(早石炭世)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是區內金礦成礦的重要礦源層。
(1)礦區地層。礦區由于大哈拉軍山組分布廣泛,普遍出露與礦區,一套火山巖系(中酸性)是其主要的巖性特點,是經火山噴發多韻律下形成,是賦存金礦的有利層位。礦區北側區域上的方向上主要分布下亞組,呈現巨厚的特點,火山碎屑巖以及酸性熔巖是其主要構成,中性熔巖分布較少。在礦區南側區域上分布著上亞組,中酸熔巖是其主要的構成,火山碎屑巖分布較少。凝灰巖(安山質巖屑晶屑)以及安山巖和砂巖(凝灰質)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該礦主要賦存于阿克沙克組以及大哈拉軍山組地層中。
(2)礦區構造。斷裂構造是區內的主要的構造特征,斷裂主要展布特點呈現近東西向以及北西向為主,南北向展布的斷裂在礦區便于區域比較突出。破碎巖石特征在近東西向展布的斷裂中尤為明顯,石英脈以及破碎角礫巖在其中甚為發育。呈現東西向展布的區域斷裂的次級斷裂為北西向展布,破碎巖石在帶內異常明顯,具有突出的蝕變特征。
(3)礦區巖漿巖。區內的容礦巖石主要為石英鈉長巖,對礦體的形成非常有益,礦體中伴生煌斑巖脈,有的礦體形成也有其參與。
區內的斷裂構造(北西向)對金礦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蝕變帶內分是礦體的主要分布所在,尖滅再現現象地表礦體可見,金礦化尤以粘土化以及黃鐵絹英巖化和硅化與黃鉀鐵礬化蝕變中比較強烈。
(1)礦體特征。破碎硅化蝕變巖是該礦1號礦體的主要賦存部位,脈巖以及角礫凝灰熔巖(流紋質)是其原巖的重要組成。第四系覆蓋于礦化蝕變帶兩側的端部,適應鈉長斑巖是其主要的容礦巖石。
(2)圍巖蝕變。圍巖和金礦化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不僅具有非常多的蝕變類型,而且異常強烈,具有很大的范圍。主要包括褐鐵礦化以及鹽酸鹽化和綠泥石化等多種類型,同時還有黃鉀鐵礬化以及綠泥石化和粘土化與硅化等。
(1)地層控礦。區內構造在后期對巖漿活動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侵入中酸性脈巖,熱流體在北西向斷裂構造中逐漸對火山巖成礦物質進行萃取,使這些含礦熱液逐漸運移至有利的富集陳匡部位,逐漸的沉淀下來形成礦體。
(2)斷裂構造控礦。①對該礦起著控巖空曠作用的是區內的基底斷裂,呈現東西向展布,同時起著礦液通道的作用,為重要的導礦構造。②金礦體和礦化帶以及脈巖(中酸性)都受控于北西向展布的次級斷裂構造,影響其產狀規模與形態,對該礦的形成起著容礦及富集沉淀的作用。
(3)熱液蝕變對金礦化的控制。構造蝕變熱液會對該礦金礦化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同時具有分帶性的熱液蝕變特點,主要包括青磐巖化帶以及黃鐵絹英巖化帶和硅化帶等。后兩個巖化帶是金礦化的主要分布所在,而且蝕變越強烈的范圍越廣泛的,金礦化越明顯,礦化蝕變帶內是金礦體的分布所在。
因區內具有非常復雜的構造環境,且地層以及巖脈(中酸性)和熱液蝕變與巖性構造等均控制著區內的成礦。依照該區金成礦地質特征情況,該礦的礦源層主要為火山巖沉積(泥盆紀),中酸性巖脈以及斷裂構造破碎帶(北西向)在其后期階段發生侵入,促進了金的活化與遷移沉淀。成礦于北西向構造蝕變巖帶內。金成礦屬淺成低溫熱液-構造破碎蝕變巖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