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靳乾峰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河南地質局,河南 鄭州 450000)
斷裂構造是影響礦區成礦和開采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斷裂產生的原因是多樣的,導致不同背景條件下產生的斷裂形態差異較大,且斷裂構造的空間部分極為復雜,使得傳統的數學手段難以對其進行準確的量化描述[1]。但是,斷裂的分布及形態也具有一定的分布規律[2],因此,確定了斷裂構造的可描述性,如采用分形理論等可以有效的對礦區復雜構造進行量化的描述[3]。
測家山礦區位于司前-光澤燕山構造巖漿帶內,區內斷裂發育,斷層性質包括正斷層和逆斷層,展布方向主要為NE和近NS向,其次為NW向[4]。規模較小的斷層中,近NS向斷層較發育,尤其在測家山中部區域特征更明顯。
分形幾何理論可以較好的反映斷裂構造特征,因此,本文以某礦區為例,使用該方法分析礦區構造發育規律。在使用該方法評價過程中需要選定評價指標,如斷層網絡復雜程度等,定量的評價礦區范圍內地質體被斷層切割、破壞程度,是實現定量評價礦區構造發育規律的基礎,如對礦區斷裂長度、寬度以及斷裂分布的密集程度等信息的采集[5]。但是,上述單一的指標并不能準確的反映出斷裂構造的復雜程度,如相同的斷裂條數而長度不同或者長度相同而斷裂條數不同,只有綜合多個方面才能直觀的表達出斷裂構造的復雜性[6]。分維指標與傳統的斷裂構造描述方法存在較大差異,可以有效的避免上述不足,能夠直觀的將斷裂構造的復雜程度表達出來,并實現量化的過程,因此常被用來實現量化斷裂體系的研究中。根據前人研究資料可以得出,相似的維值不僅僅與斷裂的長度有關,還需斷裂發育的組合樣式、條數等密切相關,且具有隨著斷裂條數增多、長度和角度增大而使得相似維值隨之增大[7]。因此,可以借助這一變化規律實現斷裂構造的定量評價研究。
測家山區域斷層比較發育,現以該礦區1∶10000的地形地質平面圖上的已知構造資料為統計基礎,進行相應的計算及整合,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相應的評價和判別。
分維值的測算方法較多,如碼尺法、網格(箱形)覆蓋法、康托塵集法等,以網格覆蓋法較為簡便易行。本次研究中的分維計算即采用此法。
實際求測過程中,首先結合測家山地形地質平面圖,把研究區的構造單元依次按1000×1000m、500×500m、250×250m、125×125m、62.5×62.5m劃分為若干個小網格,即依次的將網格邊長對半分割,將網格細化為越來越密的正方形網格,然后統計每一個單元內含有斷層跡線的網格數(表1)。

10 57 31 15 4 1 11 36 19 15 4 1 12 22 11 4 2 1 13 0 0 0 0 0 14 39 18 8 2 1 15 31 16 6 3 1 16 0 0 0 0 0 17 5 3 3 2 1 18 37 22 9 3 1 19 21 10 3 3 1 20 0 0 0 0 0 21 14 8 3 2 1 22 54 22 12 4 1 23 0 0 0 0 0 24 0 0 0 0 0 25 18 8 6 3 1 26 21 13 8 3 1 27 0 0 0 0 0 28 0 0 0 0 0合計 527 268 130 55 19平均 18.82142857 9.5714286 4.6428571 1.9642857 0.6785714
通過對本區數據的系統處理,結果顯示相應數據的相關系數穩定,相關性好,其中的擬合直線斜率即可接受為該小單元的容量維值(圖1a,b,c)。

圖1 全區及部分單元的統計數據雙對數線性擬合
把這些擬合線的斜率數據(即相應區塊的分維值)進行匯總,此值又代表相應位置所在的單元中心處的容量維值,其可以反映該單元處斷裂網絡的復雜程度。
接下來,將單元中心的相應坐標及其斷層容量維數據輸入系統,利用相應的軟件生成區域斷層分維數據平面圖,在采用克里格法進行內插加密,即可得到斷層分維(容量維)平面分布圖(圖2)。

圖2 測家山斷層容量維值平面分布圖
圖2中可以看出,斷裂構造最為復雜的地段(分維值最大)有兩處:一處以圖幅中部為中心,以南北向斷層為格架的斷層密集交叉區,分維值超過了1.0;一處以圖幅南部為中心,在北東和南北向斷裂交匯處的地段,分維值也超過了1.0;此外,此兩處的分維值等值線圖整體上為一南北向區塊,可推斷兩者深部為同一條。
(1)分維值是評價礦區構造的有效指標之一,在相應的地質資料分析和處理的基礎上,應用分維值可以客觀的反映礦區構造的復雜程度,并對斷層深部分布做出科學推斷,為礦區生產部署提供依據。
(2)測家山礦區中部和南部構造程度較復雜,其他區域一般,據分維值測算,本區域北東和南北向的斷裂可判定為同一條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