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排山,郝金玉
(1.山西省地勘局二一一地質隊,山西 忻州 034000;2.山西昊迪地質勘查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忻州 034000)
小型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是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水平和強化資源整合利用的基礎,也是建設“綠色礦山”和“去庫存”的主要手段[1]。基于此,本文以忻州市小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為依據,分析了加強忻州市小型礦產資源開發管理的措施,為推動全市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提供幫助。
山西省地處太行山與黃河中游峽谷區域,是我國重要的資源型經濟區域,區內銅、鉛、鋅、煤、白云巖、石灰巖等礦產資源豐富。隨著我國礦業結構的調整、轉型升級,山西省礦業市場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加快了礦業結構和轉型升級步伐,導致山西省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產生變化。如山西省從2008年至2017年之間對砂石骨料的需求隨著山西省社會經濟發展有著明顯的變化(圖1)。從圖1可以看出,自2008年至2012年之間,山西省正處于大力發展階段,所以砂石產量隨著需求量增長十分迅速;2013年至2014年需求量雖然有所增長,但增長速率有所降低;從2015年到至今,礦石產量持續下降,這與山西省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相吻合。
(1)合理調控開采總量。以提高小型礦產資源產能和產量為主要目的,嚴格控制小型礦山數量,進行資源整合和礦山關閉等措施。在整合與關閉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忻州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基本需求,著重分析中長期建設需要的資源量,對銅、鐵、鉛、鋅、白云巖、石灰巖等生產總量進行調控,如到2020年全市白云巖開采總量達到60萬噸/年,石灰巖產量達到600萬噸/年。規劃期內,嚴把礦山開采準入條件,確保全市市級發證礦山總數在原有基礎上不再增加,新設采礦權的投放數量控制在60個以內。

圖1 山西省2008-2017年砂石骨料變化趨勢圖
礦山總量調控措施有:①在采礦權總量控制的范圍內,主要以減一增一的方式,投放新增采礦權,重點向冶金白云巖、優質石灰巖等礦產傾斜;②按照“一個礦區原則上由一個主體開發,一個主體可以開發多個礦區”的原則,在企業自愿、市場主導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資源整合、兼并重組力度,逐步減少全市礦山個數,進一步提升礦業集約化水平;③引進新的開發技術,在原有開采規模的基礎上擴大生產規模;④對污染較大、資源接近枯竭的礦山關閉,盡可能的減少和控制礦山數量。
(2)優化資源開采布局。針對已經審批發證的小型礦山,結合忻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及礦產資源實際情況,劃分集中開采區和禁止開采區和允許開采區[2]。優化資源開采布局的管理措施有:①集中開采區是新設小型礦床采礦權的主要區域;②對區內礦產資源開發進行統一規劃,有計劃的投放礦業權;③加強規劃引導,強化秩序監管,持續推進資源整合和產業整合,促進資源規模集約開發,切實發揮集中開采區在礦業中的骨干和支撐作用。④對于集中開采區的礦山而言,以最低開采規模和“三率”指標為主要依據進行準入管理,以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程度為最終目的;⑤允許開采區內已有小型礦產開采活動,符合規劃要求的給予保留,不符合規劃準入條件的到期后不再延續。
(3)市、縣級發證采礦權設置區劃。市、縣級發證采礦權設置區劃類型有已設采礦權整合、空白區新設等兩種類型,共計190個,其中礦業權設置方案及其調整方案已批復的開采規劃區塊28個,均為空白區新設;規劃新設置162個。對截止2015年底仍在有效期內的406個市、縣級發證已有采礦權,符合規劃要求的予以保留;對于布局不合理的礦山按照上述管理措施進行整合處理;對未能達到規劃開采要求的小型礦山按照要求給予一定期限的整改時間;對于不能滿足當前國家政策,如重污染礦山、資源枯竭礦山等給予限期關閉處理。市、縣級發證采礦權設置區劃管理措施有:①以開采規劃區塊為主要依據開展礦業權的設置與整合工作;②一個開采規劃區域應該只有一個采礦權;③若開采規劃區需要進行合并或者分割時,需要開展相應的論證工作;④在開采規劃區管理過程中,可根據基本需求進行調整,即進行動態管理機制。
(4)嚴格開采規劃準入管理。嚴格小型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全面實行小型礦產資源開發有償取得制度。除了國家批準的重點礦山開采項目外,不得以協議的方式出讓新立礦業權,均需經過網上交易平臺以市場競爭的方式公開出讓。在礦業權新設、延續、變更審查過程中增設“生態紅線”審核環節,凡在國家規定的禁采區和省級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的一律不得新設、延續、變更審批;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的礦業權,依法全面清理,穩步有序退出。
綜上所述,加強小型礦產資源的綜合管理有助于推動資源整合利用進程,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在分析山西省礦產資源利用程度的基礎上,從合理調控開采總量、優化資源開采布局、市縣級發證采礦權設置區劃和嚴格開采規劃準入管理4個方面論述了加強忻州市小型礦產資源開發管理的措施,為推動忻州市小型礦產資源整合利用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