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往初高中的銜接研究,往往局限于學科教師的學科銜接研究,關注點也主要在具體的學科教學上。在教學管理層面上,從教育與教學兩個維度對銜接問題的思考,更能有效促進學生成長和學校發展。
【關鍵詞】初高中銜接;教學管理策略;學生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90-0052-02
【作者簡介】柏培斌,南京市天印高級中學(南京,211100)德育主任,高級教師。
關于初高中的銜接問題,目前在學科層面上已有充分的認識,并在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得到了關注與運用。但在教學管理層面上,重視程度還不夠,導致教育教學活動出現不協調,學科間不能形成合力,甚至是產生內耗。在現階段的高中教學體系與高考框架下,不同學科的發展要求、考查模式各不相同,作為教學管理者,必須要從高一開始,從頂層開始就教育和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綜合設計、總體規劃、合理布局,讓各學科的發展有序、協調,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綜合素質。
一、對初高中教與學方式變化的再認識
1.從學習內容看初高中變化。
初中的學科門類及課程內容設置全面、合理,著眼于學生學科素養的全面發展。但在現實的教學實際中,受“中考指揮棒”的牽引,大部分學校都是重點圍繞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開展教學,其他學科不同程度被弱化了。這樣一來,學生在初中畢業時,應該達到的學科知識基礎、學科素養,遠達不到課程規劃的預期要求。而學生在高一學習時,馬上就要面對語數英、理化生、政史地共九個學科的學習,而且從教材內容的呈現到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考試的學科要求等各個方面,都是一個全新而系統的開始。
2.從學習方式看初高中變化。
初中的學科學習內容相對而言,容量小、難度低、概念直觀形象,學習的方式主要是從日常的生活感知開始,問題模型的建立基本源于生活與觀察,問題的討論基本停留在定性分析上,“聽、背、默”是初中常用的學習方式。高中的學習則容量大,從現象深入到本質分析,從定性分析過渡到定量研究。問題往往比較抽象,邏輯推理要求高,且環環相扣,知識間的梯度也有所加大。對學生的要求不再是聽、背、默,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需要學生有較好的知識梳理習慣,及時進行歸納總結與知識再建構的意識。
3.從教學方式看初高中變化。
高中由于學科繁多,加之學科結構的特殊性,導致學科的課堂教學時間極為有限,教師在眾多的教學內容與有限的課時矛盾沖突中,不得不加大教學容量,加快教學節奏,教學的細致程度遠不如初中,課堂上往往只能選擇典型問題、典型思路進行分析,無法面面俱到,課堂訓練的量也是非常有限的。這一現象在理科教學中尤為突出。教師留給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緩沖”時間很少,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鞏固和總結歸納,都只是在課外的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而且高中對知識的靈活應用、知識的遷移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二、對初高中學生生活環境與情感變化的再認識
在目前的家庭結構下,大多數的初中學生家長對孩子的生活照顧,近乎“保姆式”全天候服務,學生的一日三餐、穿衣作息全部由父母安排。學生跟家長每天的接觸時間也比較多,孩子在校的情緒波動、情感變化,家長比較容易及時捕捉,從而對孩子的安慰、引導也就比較及時。同時,初中學生因年齡原因,情感世界也相對單純,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比較簡單,容易溝通。學生一旦進入高中,學習的節奏明顯加快,每天的作息時間很緊,如果是住校生,一周時間全部在校。學生差異化的飲食習慣與食堂供應品種的矛盾,家庭的舒適溫馨與集體宿舍擁擠對比,對于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較弱的初中生來說,顯然是一個考驗。同時,高中學生的情感變得更為細膩和微妙,面對新的同學、新的教師、舍友,如何構建融洽的人際關系,如何在充滿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營造真誠的情感氛圍,如何及時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緒,都是每一個學生時時面臨的問題。筆者曾經教過的每一屆高一學生中,幾乎都有因為吃不慣食堂的飯菜、受不了集體宿舍的擁擠與吵鬧,加之學習也經常遇到挫折,而造成夜晚失眠、白天精力無法集中的現象。
三、在教學管理層面上,如何應對變化、做好銜接
首先,從年級的教學規劃出發,根據本年級的生源狀況、教師分布、學科特點,以及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合理配置教師和學生,合理分解各學科的教學時間。筆者曾在開學一個月后,對高一學生進行全面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最大的困惑是學校或班級對各科的要求是全面兼顧又重點突出,學習內容要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但事實上,每個學科教師都強調自己學科的重要性,每天都有很多的學習任務。學生從睜開眼睛開始,就在手忙腳亂中無序學習,甚至有時連當天的作業都來不及完成。面對這種現狀,教學管理者必須要提前預判,拿出具體的管理框架與舉措來協調各學科教學,讓學生每天的學習忙而不亂、有序高效。在年級教學管理實踐中,以“時間切割、任務導學”的形式,將所有的課外時間,依據學生整體基礎情況,進行量化切割,并要求科任教師據此安排學習內容,包括知識梳理、鞏固訓練、課前預習。
教學管理者還要提前搭建好以備課組長為龍頭的學科建設平臺。學校要為備課組的每位教師預備好一套初中教材,要求他們先主動研究,然后再通過集體備課方式,就初高中教材的差異與聯系、教學策略,進行充分交流。教師要深入班級了解學生的初中學習狀況,然后針對具體的學情,以“導學案”形式,設置教與學的銜接區與緩沖區,適度降低教學梯度,放緩教學坡度,做到“慢起步、快加速”。
其次,作為教學管理者,不僅僅只著眼于學科教學,還要從學生的生活及情感方面進行銜接教育。通過開設相關的講座、活動,讓學生事先認識到初高中差異的客觀性、規律性,在學習過程中有適時的路徑導航,出現偏差時有教師的及時幫扶。通過開學第一課,從學校層面上,對學生的高中學習和生活,有一個框架性的總體介紹。對高中的學科體系、學習要求、課堂特點進行概要性分析說明,讓高年級的學生介紹心得體會,現身說法。借助“校長信箱”“專家講座”“心理疏導”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情緒與情感的釋放、疏導平臺,及時化解不良情緒,引導學生去自我調整、自我完善。各個班級圍繞“學習的有序與有效”主題,開設班會課,敞開心扉、相互交流。在全年級尋找正面典型,借助學校的宣傳途徑,大力宣傳,在為大家提供身邊的榜樣的同時,形成同學之間相互“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還要通過“家長學校”,引導家長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與身心的階段性變化,學會合理配合學校關注孩子的成長,以家校聯動來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發展營造愛的氛圍,為孩子遮風擋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