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綜合創生式幸福作業”研究從學生“作業最讓我們不幸福”的現實呼聲出發,努力把握兒童的幸福觀,整體、持續地重構作業系統。通過問卷調查、現場觀察、座談、材料分析等,發現該研究對教育性實踐的培育、家校關系的更新、社區教育力的提升、共同體的建設與發展等都具有積極意義,也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幸福感。
【關鍵詞】幸福作業;綜合創生;融合共生;新世界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90-0057-03
【作者簡介】顧惠芬,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031)副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在中國,億萬小學生幾乎每天都與作業為伴。一方面,作業是學生進行各學科學習的基礎性構成,也是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學科作業真實地占據著學生的生命時間,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構成。然而,當前的作業形態,能擔得起這樣的“重要”期待嗎?基于這樣的思考,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實驗小學(以下簡稱“龍小”)持續開展了5年的“小學生綜合創生式幸福作業”研究,重點討論作業,尤其是家庭作業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幸福關照:作業改革朝向美好那方
1.基于對學生體驗的關照。
一方面,家庭作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到人們的基本認同,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這樣重要的作業卻成了學生在訪談中“最讓我不幸福”的事物。通過問卷調研,我們進一步發現學生的“不幸福”感受主要集中在“量大費時”“單調無趣”“被動劃一”“碎片割裂”等方面。
2.基于對研究領域的關照。
一方面,千千萬萬的小學生幾乎每天都在做作業,數百萬小學教師幾乎每天都在布置和批改作業。另一方面,雖然人們對作業問題的關注度普遍有所提高,但現有的學術著作、研究文獻數量相對較少,促成作業研究的知識創生、積淀、傳播和轉化的學術平臺也極其罕見。這種實踐的“大眾化”與研究的“小眾化”發人深思。研究的“弱視”與“弱勢”,也導致學生、教師在低水平“作業”中難以獲得幸福感。
3.基于對場域關系的關照。
一方面,家庭作業所處的時空非常特別,既是學校教育面向家庭的延伸,又是家庭教育面向學校的開拓,兩者在這里連接并都能意識到彼此合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家長、學生對作業負擔的抱怨在信訪信箱、網絡論壇中一聲又一聲……家庭作業,原本最應該成為學校、家庭友好結盟的“主陣地”,卻成了現實中的“主戰場”,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多元矛盾因此而頻頻爆發,更別談“幸福”了。
二、系統建構:幸福作業的復雜演進
1.學期常態作業的改革。
2014年9月,龍小四年級8班率先改革語文家庭作業。通過調研,學校了解到學生對“幸福作業”的追求——一舉多得、輕松高效、親子共贏,由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作業的設計:將語文作業與學生的班級、家庭、社會生活關聯,學科關鍵能力訓練融入其中,形成一周7天的項目化結構,三方正式建立“幸福作業”的合作約定。他們共同參與作業的實施和評價:以書面信函、QQ群等,建立“幸福對話”互動機制;與班級建設整合,開發了全學科參與、貫穿學期長程的“幸福導圖”評價機制;開發了“幸福班報”階段推進機制并由此衍生了“幸福作業講評課”這一語文教學與班級建設整合的新課型。
2015年1月起,學期中的幸福作業改革逐步實現了從語文學科組,到數學、英語、綜合等學科的拓展,并嘗試了國慶等小長假作業的改革。
2.寒暑假作業的改革。
2015年暑假是“綜合創生式幸福作業”的探索期,龍小四年級8班學生改革“幸福作業暑假版”,以小隊的方式,開展“走進社區,幸福牽手”的項目研究,并在9月開學初進行了現場展示和研討。2016年寒假,該班學生引領改革全校學生的“寒假幸福作業”。兩輪研究,借助材料展示、“小隊海選”為主要方式的展評活動初步建立起假期與期初生活的聯系。
2016年暑假,“綜合創生式幸福作業”進入成型期,學校與華東師范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共同主辦“學生暑假生活與期初生活重建”全國現場會,形成了假期作業研究的基本模型:以“各學科關鍵能力與社會實踐活動融為一體”為設計思路,以“學期末+假期+學期初”為建構視野,以學生、家長、教師“三力共驅”,學校、家庭、社區資源“三環交融”為合作模式,以假期作業成果與班級、年級、學校的文化建設、課程建設、主題教育活動等全面勾連為期初展評框架……
2017寒暑假及2018寒假是“綜合創生式幸福作業”的深化期,學校與國際兒童救助會、華東師范大學聯合發起“你好,寒假”“你好,暑假”公益性項目,形成了由自發參與的教師、學校近200個研究單元組成的全國研究共同體,促使學校研究不斷向縱深發展:優化了期初的“寒暑假生活成果博覽展銷”機制,從政府層面推動建立了“龍虎塘街道學生寒暑假生活促進委員會”,開發了“班級成長導師團寒暑假生活與期初生活重建研究手冊”,完善了面向學生、家長、班主任的研訓機制……
三、生態形成:融合共生的新世界
通過問卷、訪談、過程觀察、學生的自我報告等,我們發現,“小學生綜合創生式幸福作業”對教育生態的建設和優化帶來了新空間,實現了新可能。
1.作業研究的新形態可以成為現實。
就研究體系而言,建立了“解放兒童、成就兒童,幫助學生享受優秀、幸福的人生”的價值取向,滲透了學生立場、家校合作、綜合創生等前瞻性理念,形成了“自主合作、整體結構、全納共生、愉悅體驗”四大特征,開發了“學期作業項目化”“假期作業主題統整模塊化”新樣態,孵化了“三力驅動、三環交融”的操作模式……就研究過程而言,呈現了“學術性與實踐性深度融通”的新格局:學生、家長、教師、高校教授、雜志主編、社區社會人士……多元主體的合作提升了研究的綜合性,而所有主體的參與和發展,又呼應了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和發展;研究中充分使用問卷、訪談、材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數據的意識得以增強,長程設計、綜合融通等思維方式也得到提升;數10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內外教育期刊上,學校多次開放現場,相繼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育學知識的創生、積淀、傳播和轉化,尤其是“寒暑假研究”,更是從人的生命全程視角明確提出了“第四教育世界”的理論頂層架構。
就研究效果而言,學生、家長都在問卷中表示了較高的滿意度,更有學生直接表達,希望更多中國學生乃至全世界學生都能“幸福作業”,從而“享受幸福生活,走向幸福人生”。
2.良好的家校新關系可以成為現實。
一是合作內容指向生活世界,“小學生綜合創生式幸福作業”強調學科關鍵能力和面向生活的綜合素養的共同提升,以學校、家庭、社會資源的交融為作業基礎,又以提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社會生活質量為目標之一。
二是合作方式的多元創生,在共讀共寫、調研對話、培訓沙龍中,形成理念、認知的共鳴;借助“互聯網+”虛擬空間、活動現場物理空間、“集結令”等,實施跨班、跨年級、跨地區的聯動,實現實踐行動的“同頻共振”;在共同參與過程評價、寒暑假生活成果博覽展銷中,實現成果共享、反思共進。
三是關系的改善,“幸福作業”重建了民主合作的關系,學生、教師、家長作為平等的研究主體,全程參與作業的策劃、實施、評價。歷次的問卷調研中,對“家長、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好了”一題,學生、家長的認可度均在90%以上。
3.社區教育力的提升可以成為現實。
其一,實現了社區與學校教育互動共生的制度創新。學校推動成立了“龍虎塘街道學生寒暑假生活與期初生活促進委員會”,由政府頒發聘書,將學校、家庭、社區、社會組織的研究骨干組織在一起,制訂了共同參與研究的工作機制,使得街道每個部門都能積極為學生的假期作業提供豐富資源,并能共同參與寒暑假作業的策劃討論、過程實施以及期初的“成果博覽展銷會”。
其二,實現了對社區教育水平的影響。學生、家長、教師在與社區聯合創造的豐富多彩的實踐“作業”過程中,通過邀請社區代表參與學校組織的調研分析、學術沙龍等具有一定專業性的活動,不斷提升社區人士的教育意識和教育水平。
4.成長共同體的發展可以成為現實。
研究中充分發揮每個參與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建立了多層次、多類型的成長共同體。如與國內外學者、雜志主編、非本校的校長與教師等組成的“你好,寒暑假”全國項目組,班級層面形成的“班級成長導師團”。又如具體實踐中生成的以學生為主體,家長、教師、社區社會人士共同參與的多元組織:基于活動內容自主選擇的項目組、特別行動小隊等,基于功能類型的玩伴團、學習小組等,基于場域定向的家庭式小社團、“互聯網+”主題分享團……借助個體與群體的互動,使每個個體的生命成長與群體的共同發展成為可能。研究已經體現出在學生立場與學生領導力、財經素養等方面的培養,家長與社區、社會人士的教育自覺喚醒,班主任領導力研究,校長思維品質提升等內涵的突破。
“小學生綜合創生式幸福作業”研究,基于當下,朝向成就幸福的“美好那方”,為我們打開了一個融合共生的“新世界”。我們衷心期待這一研究,能為當下的教育改革帶來新啟迪,增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