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
詞條
劇場效應:原為法國思想家盧梭描述18世紀巴黎時開創的術語,意指:城市被戲劇化,市民又像看戲的觀眾,又像被動的演員。后人形象地引申出新意:一人看戲時站起,所有人都將最終站起,本想獨占鰲頭,結果所有人都占不到鰲頭。
又到了給孩子報名補課班的時候。龍媽被拽進了十幾個家長群,被灌輸了各種資深老師、優質班級的資料,被四面八方涌來的報價嚇到了。好像每個媽媽都理直氣壯地說“再貴也值得”,她簡直找不到人訴苦,說說真心話:“孩子的一個學期至少有三門功課要報補課班,加起來就是我三個月的工資,為什么沒人嫌貴呢?”
龍媽的孩子屬龍,所以昵稱龍媽。這個昵稱完全不利于她吐槽、哭窮,哪怕哭的是真窮。看看以前的同學們,小孩要么上重點學校,要么上國際學校,要么去私立學校,還有富三代是去英國讀中學;大家都懂“要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但龍媽知道,有些父母不過是硬撐腰桿,拼命攢錢,只為了讓孩子不輸在這根線上。看看格子間就知道了——大家都在限時搶購團購掙積分贏贈品——就算是新時代,一分錢也要掰作兩半用,哪個白領有財務自由?
但孩子們的財務基本上是自由的——開學老師就交待了要買好ipad,教學需要;但有了新武器的教學好像還是不夠用,仍要開補課班。如果有樂器或體育等專長,課外學習的費用更高,課程和作業排得撲撲滿,要以半小時為單位來切割周末和放學后的時間——如此說來,把錢自由得近乎豪邁地花在教育上,結果卻是孩子根本沒有自由可言。前幾天,龍媽在好幾個群里都看到家長們轉發了一條公眾號文章,說的是某學校不斷給高三學生加課,不肯輸給別的學校,以至于住宿的學生們每周只有兩小時的自由時間!
龍媽覺得自己像在看一場戲,群里的媽媽們都義憤填膺,怪那個學校不人道,教育方式有誤,批判起來都是頭頭是道,好像在劇院里看到蹩腳的表演,就紛紛站起來指責臺上的演員,結果臺上的戲沒法看了,臺下的人都站起來,不知不覺也指手畫腳,反倒是臺下的戲更吸引人了。可輪到她們用炫耀的口吻講起自家孩子周末的課程時,好像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和那個學校的做法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龍媽覺得演戲最難了,從小就不喜歡大合唱、詩朗誦之類的表演:跟著別人的節奏,口是心非,笑得好假。長大進公司做事也一樣,她永遠學不會見縫插針的拍馬屁,看山水,別苗頭,永遠只會做好分內事。合群這種事,要么靠天分,要么靠技巧,她都沒有。別的女同事每季更換網紅款的口紅、靴子、衣裙,她永遠都是基本款。她真心不想讓小龍把寶貴的少年時光浪費在周末的補課班上,但每當路過那些補習班教室,看到花里胡哨的廣告語,再看到門外驕傲地坐在車里、期盼地站在門口等候下課的家長們,她又難免會心虛:自己不合群、跟不上時髦也就罷了,但孩子未來要和這些孩子競爭,想想都覺得累,如果孩子怪自己沒有給予“和別人一樣”的條件,自己情何以堪?
她去問龍爸,“你覺得有必要讓兒子去讀那幾個貴的要死的補課班嗎?”龍爸沉吟片刻,反問道,“你覺得我當年有必要去讀那個貴的要死的MBA嗎?”龍媽苦笑起來。當年,龍爸意識到MBA班能讓自己進入另一個社交圈,擁有更多往上流走的機會,就把他倆原本要操辦婚禮、蜜月旅行的那筆錢去報了MBA班。去了才發現,班里魚龍混雜,老師口吐蓮花,走走形式畢業后,他帶著信心去五百強公司面試——獵頭也很看好他——誰知當年有兩個去美國讀完MBA回來的家伙,要說競爭都輪不到他。再換一家公司,頭銜是好聽了,但專業并不對口,做到一年意興闌珊,再跳一家……如此周轉了五六家公司,再去應聘時招聘官的第一句話就是:為什么這些年跳動如此頻繁?
“滿街都是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滿街都是拿到高級文憑的白領。在我們這個城市,同質化傾向已經非常嚴重了,這并沒有讓競爭變得更激烈,老實說,光是看齊身邊的人就已經讓每個人都精疲力盡了。這不叫競爭,這叫集體的無用功。”龍爸這幾年滄桑了很多,那是缺乏成就感的中年人特有的喪氣。“不過從宏觀經濟上說還是有利于市場發展的。”
龍媽懂了。這學期,他們全家要利用周末時光盡量遠離大市場的發展,他們要郊游,要在家做菜做甜品,母子倆去看展覽,或父子倆一起去踢球……與其處處和別人一樣,不如有一件事和別人都不一樣。與其看齊被動演戲的陌生人,不如多看看身邊最親近的自家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