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三郎
100多年前,俄國的免疫學家梅哥尼科夫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來自保加利亞的農民普遍健康長壽,而這些農民經常食用發酵牛奶。他通過考察后認為,牛奶中的活細菌,是他們保持身體健康的關鍵。益生菌的概念隨之產生。如今,益生菌已是一個見諸各類乳制品的一個巨大賣點。顧名思義,益生菌中的“益生”二字,應該有益于身體。補充益生菌,對人體到底有哪些好處?它是否能夠調理腸胃呢?
首先,人體是一個細菌的樂園。近年的研究表明,人體內的細菌遠比想象中復雜,而當前科學對體內細菌的認識卻非常有限。除分布在皮膚及自然腔道內,人體絕大部分細菌生活在腸道里。它們的種類多達800多種,就像一個繁復龐大的生態系統。如果用放大鏡來仔細瞧瞧,它們時刻不停的自我更新。在腸道里,有些細菌生活在腸道的固定位置。也有些致病菌,引起腸道內的細菌“大戰”,破壞腸道的正常環境。
人們自然容易想到,如果向腸道補充益生菌,通過人為增加有益菌群,是否能改善腸道的生態系統,進而調理腸胃呢?在過去的50年里,全世界進行了數千項針對益生菌的臨床研究。將這些研究結果梳理后發現,益生菌在改善稀便、調控免疫和過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良性結果。在安全性上,現有的研究幾乎沒有負面的結果。

腸道菌群種類多,大多能和平共處。腸道菌群失衡時,主要表現為共生菌的比例下降。人們最常補充的是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也包括少量鏈球菌等,它們也是我們最常聽說的益生菌。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益生菌有哪些特點?最主要的一條是,益生菌經得起安全檢驗關,它不會使人體致病,也不帶來副作用。那么,益生菌的有效性又如何呢?人們補充益生菌,必然通過飲食等方式,如通過酸奶等飲品攝入。因此,益生菌能否經得住胃酸及腸道消化液的考驗,就是一道關卡。總之,益生菌要發揮作用,既需要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細菌,而且在抵達腸道時具備足夠多的數量。
從科學的原理看,再結合目前的臨床研究,益生菌整體上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標榜含有益生菌的產品,就有益于身體的健康。一來,益生菌若想發揮功能,必須是特定的菌株并攝入一定的劑量。二來,加入各類食品的益生菌,并不是一種治療性的藥物,它只是一種食物。正像美國微生物學會的一項結論所說,“對疾病處理而言,絕大多數益生菌在人體中的使用都是預防和支持性的,而不是治療性的”。換句話說,當腸胃功能已經失調,食用含有益生菌的產品,到底能產生多大的效果,非常難以確定。事實上,面對拉稀之類的排便異常,對因治療可能才更有效。
幾年前,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微生物學家內森·麥克納爾蒂,完成了一項有趣的研究,提供了一點不同的聲音。他找來7對同卵雙胞胎,讓每對雙胞胎中的其中一位每天飲用兩份含有5種菌株的酸奶。隨后,再采集他們的糞便排泄物來監測細菌的DNA。結果發現,這些酸奶中的益生菌并沒有在腸道里“扎根”,也沒有影響腸道原來的細菌組成。也就是說,那些聲稱含有益生菌的酸奶,至少在腸道菌群方面并沒有調控效果。分析下來看,人體腸內有幾十萬億微生物,服用益生菌類產品依然只能提供幾十億益生菌。相較于復雜的腸道生態系統而言,補充益生菌像是投進湖面的一枚石子,漣漪很快消散。
對日常生活飲食而言,高脂和高糖的飲食習慣,容易引起腸道菌群生態環境改變,尤其是共生菌的比例下降。此外,不合理地口服抗生素,既能殺滅有害細菌,同時也會對腸道菌群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服用抗生素時一定要有適應證,且在醫生指導下服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