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松浦彌太郎 譯|冷 婷
也許溫柔是一切之基本,我們可以用柔軟將其輕輕包圍。如果把溫柔當作相互交換的禮物,無須交流,也能達到美妙的效果。與人接觸打交道,剛正不阿固然可貴,但溫柔和善更讓人心悅誠服。
為了比別人先有所作為,我們就要先人一步洞察發現。無論是能給人帶來喜悅的事、令人期盼的事,還是想先拿到手的東西,你想得到這些,需要的都不是超能力,而是細致觀察及溫暖體貼。比如開家庭派對,誰都會想到準備食物、飲料和音樂,這時你需要準備的是,一旦大家倦了、累了,可以用來倚靠休息的靠墊。
“被喜歡”和“被討厭”是一對組合。如果能被所有的人喜歡,自然是令人高興的事,但這絕對不可能發生。要是能意識到這個現實,就不會被社交軟件上的評論及無情的謠言左右。
每個人都希望完美地展現自己,雖然不至于到為此撒謊的地步,但稍微想要粉飾一下的心情倒是多少都會有的。然而,在這信息開放的時代,即便想要粉飾也很難成功。此外,粉飾意味著掩蓋一些東西,與其如此,倒不如勇敢面對。
對我們而言,親切地對待家人、朋友和工作伙伴就如同呼吸一般稀松平常。可話說回來,這些親切是不是早已模式化?所謂親切,需發自內心,若挖得不夠深,就無法企及。
“與大家一起”的好處是輕松、快樂、心安,不過團體活動也有其限制性,那就是不能隨心所欲地走自己的路。雖然友情很重要,但如果總得迎合別人,一旦出現分歧就被責備,這樣的人際關系未免太過沉重。相信我們更想要的模式是,即便偶爾獨自打發時間、獨自外出、做出不同的選擇,大家也能其樂融融。這種關系就像是輕輕相連的虛線,不緊密但也不會離散。
沉迷于未到手的東西,緊緊抓住已到手的東西,這樣下去,將漸漸陷入苦悶,透不過氣。建議大家購買衣服等物件時,采取“買一件扔一件”的原則。而物件以外的事情,相信這一原則也同樣適用。
無論是與親友打交道,還是從事團體活動,生活中總會遇到與別人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這時,原本打算保持冷靜的你,會不會因意氣用事而固執己見?堅持“我就是想這樣做”的行為,就像小孩撒嬌一樣蠻橫無理。與其這樣,何不理智地向對方說明“為什么這樣做更好”,并努力得到理解。如果無法說清楚,那證明連你自己都還沒想明白。
所謂與人靠得更近,不是雙方緊貼在一起,而是牽掛對方,漸漸了解對方的所思所想,讓自己的心慢慢靠近對方的心。
你想為重要的人做些什么?或許你想到的是說一些溫馨的話,表現出親切的態度、體貼的行為,或贈送禮物。然而,當對方感到悲傷時,再溫馨的言語也有無法安撫的時候;當對方受到傷害時,親切的態度說不定反倒成為一種負擔。這時什么都不用做,只需默默站在不遠處陪伴對方。對,只是陪伴,永遠陪伴。就算有陣子沒見面了,雙方的心也依然靠得很近,這才是最美好的禮物。
和人會面時,除營造良好的相處氛圍外,還要給對方準備一份禮物。不過,這里說的禮物并不是指巧克力、名貴堅果之類的東西,而是諸如對方感興趣的話題、能啟發對方的建議,或能讓對方打起精神的笑顏。那些讓人覺得“每次和他(她)會面都有意外的收獲,能見面真的很幸運”的人,與人會面時總會帶來令人開心的禮物。
向對方說“謝謝”時,請再加上一些感想。答謝是回贈對方一份“禮物”,但不一定是物件,也可以是一句感想,哪怕不是鄭重的言辭也無所謂。答謝和被答謝都是值得高興的事,讓我們借由禮物,創造更多歡樂吧!
我們之所以在收到他人的求助后聞聲而逃,是因為我們不是當事人、懶于想象、缺乏同情心、待人不夠親切。雖然世上什么樣的人都有,但還是希望大家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能多替對方擔憂。擔憂是要把對方放在心上,這不是什么壞事。
替人分憂的精神很珍貴,但請千萬別強求對方。不管出于多大的善意,強求都是剝奪對方自由的行為。是否接受你的意見,是對方的自由,請不要用“我是為你好”這種咒語束縛他人。
“自己”是不是每個人最關心的話題?比如無論如何都想說關于自己的話題,時不時想成為最出風頭的那個人。總而言之,任何人都有自我展示的欲望。可即便如此,還是希望大家能稍微克制些,做到謙讓,優先考慮對方。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過分謙讓,說不定會被誤以為是不負責的旁觀者。
也許你的預言像上帝的一樣精準,但即便如此,也不要否定別人說的話,不要一開始就說“不”,不要關上心門,把話說死。打心底里否定的行為,就像是咔嚓一聲剪斷了繩索。另外,否定還會埋下爭吵的種子。所以,請試著坦率地傾聽。
即便雙方相互信賴,彼此尊重,但突然遭受對方背叛的情況也還是有的。這時,受傷的你應該會感到悲痛和憤怒吧?會想要譴責對方吧?但事實是,人就是一種偶爾會做出背叛行為的生物。既然無法解決,那就放棄追究吧。說到底,人是脆弱的。與此同時,也別忘記“或許有一天自己也會背叛別人”。
這其實是件很費勁兒的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和他們在一起時,我們必須逼迫自己加速成長。一旦發現自己的不足,不僅要接受這一現實落差,還要努力縮短與優秀的人之間的距離。雖說過程艱辛,但這是提升自我的最佳課程,它能讓我們體會到平時在舒適的朋友圈中感受不到的緊張感,并努力提升自己。
新事物本身是極具魔力的,比如就算很便宜,但只要是新衣服,我們就會穿得很開心;就算要去很辛苦地勞作,但只要有新工具,我們就能打起精神。但如果一味依賴新事物的力量,那么即便是再有創新性的想法與事物,也會有腐舊的一天。因此,要在新與舊之間找到平衡點。對待現有的事物,請多斟酌它們是否存在不足,是否需要多打磨一下。無論是物品、能力還是打交道的人,“新”都不代表所有。
用正確的方法淘米,注意水量及火候,才能煮出閃閃發光的白米飯。比起濃度,味噌湯更重要的是透過湯汁、味噌醬、配料,還原每一種食材原本的味道。即便不是招待客人,也要把每頓飯做得美味。諸如“只要能填飽肚子,吃什么都一樣”的想法,你不覺得太過乏味了嗎?
吃飯是一件快樂的事,并非填飽肚子就好。因此,讓我們慢慢品味吧!如果你有狼吞虎咽的習慣,請記得改正。
覺得“做飯很麻煩”,所以叫外賣;覺得“沒有能做的事,很無聊”,所以發泄不滿。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這樣做的都大有人在。但我認為這樣很可惜,因為只要下功夫做事,就不會覺得無聊。拿做果醬來說,從清洗、預備到燉煮,這個過程是一段奢侈且歡樂的時光。
從購買食材、烹飪,到選擇器皿盛放,再到端上餐桌,這一整套才叫料理。當然,也包括餐后收拾碗盤。無論是哪個步驟,都該誠心誠意地做好。或許這些你都明白,但偶爾還是可以再多叮囑自己一下。從娛樂消遣到前菜、主菜的西式套餐實屬豪華,然而正統的西式套餐重在品味日常。買菜、料理、選擇盛放的器皿,然后和親愛的家人一起享用,這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呀!
“現在想吃什么呢?”請試著如此詢問自己的身體,因為這很重要。想吃甜的東西?想吃口味重的東西?想吃蔬菜?想吃肉?我們可以透過這些想吃的食物,了解自己此時的身體狀況。身體不健康時,人會更想吃對身體不利的東西,尤其是那些具有麻痹效果的食物,這或許是身體崩潰的前兆。
聽說在遠古時期,人是通過手掌傳遞食物的,而餐具其實就相當于手掌。既然手是有溫度的,那么餐具也一定要是溫熱的才行。加熱餐具后,把熱乎乎的料理盛放在其中,這時即便是很日常的意大利面或咖喱飯,也會成為豐盛的超級美食。至于加熱餐具的方法,可以用熱水沖洗,之后別忘記迅速擦干。杯子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方法加熱。
魯山人有這樣一句名言:“器皿是料理的外衣。”換言之,美味的食物會因與人不般配的器皿而被糟蹋。鑒于此,在做料理時,請好好思考用哪個器皿盛放。
所謂收藏,就是樂于收集很多東西;而選擇,就是樂于努力選擇出一件東西。物件自然不在話下,所有的東西都要選擇。比方說,比起“喝什么隨便”及“只喝咖啡”這兩種行為,根據自己當日的身體狀況及心情,慎重選擇飲品,會讓飲品更美味。總之,平時請多注意斟酌選擇,重視選擇這件事。
請每天都確認一下冰箱里的東西吧!越是塞滿東西的大冰箱,越要細致地確認。請在清楚冰箱里還有什么東西的基礎上制作食物。雖然購物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但不可能天天花工夫在上面。想要盡快決定今天的菜式,比起研究新食譜,確認冰箱里已有的東西會來得更容易些。
通常吃第一口是無法嘗出食物的味道的,借由第二口、第三口,才開始慢慢探索出食物的滋味。如果能把味道調淡些,方可將食材本身的美味留到最后。外賣及家常菜的口味一般都會偏濃郁,雖然吃一口就能滿足舌尖,但缺乏余味。正因如此,我才認為家庭料理做得清淡些好。像那種吃一口馬上能嘗出番茄醬味的菜,我覺得吃起來很乏味。此外,如每一餐飯菜的分量能偏少些,不僅盛在器皿里視覺效果好,還不會給身體帶來太大的負擔。

新100個基本:自我更新指南[日]松浦彌太郎 著冷婷 譯文治圖書 九州出版社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