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靜
【摘 要】現如今,掏出智能手機,就可以記錄最具現場感的新聞,發條微博、朋友圈,就能讓事件迅速傳播。融媒體時代下,通信設備的更新、新聞傳播平臺的多樣化發展,都給傳統電視記者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順應融媒體的要求,做一名合格的電視民生新聞記者,這就要求我們掌握一些新技能。
【關鍵詞】融媒體;傳統電視記者;挑戰;新技能
“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隨著融媒體的興起和發展,傳播模式正在趨向多元化,這為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提供了更寬廣的空間,同樣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擠壓與挑戰。
一、電視民生新聞記者面臨的挑戰
(一)尋找新聞線索的挑戰
《第一時間》是安徽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的大型直播民生新聞資訊欄目,從2003年7月28日開播至今,以時效性強、信息量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努力方向,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加強輿論監督,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在當地收視率一直穩居第一。
14年來,欄目共接到約166萬通熱線電話,據不完全統計,欄目常規報道的新聞線索,過去至少有七成都是來自熱線電話,尤其是省內地區的一些突發事件,比如火災、交通事故、案件等,往往現場群眾在報警的同時,都會撥打《第一時間》欄目熱線。熱心群眾提供的線索,保證了欄目記者能夠及時趕到,并把第一現場完整地記錄下來。
然而,即便如此,一檔欄目的熱心觀眾,也不可能覆蓋全省每一個地市縣區,不可能親臨每一個新聞現場,也不可能人人都會主動撥打欄目熱線。那么,很多新聞事件或者選題,就很難被欄目記者知曉,但是,這樣的新聞往往會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網絡新媒體,迅速傳播。在此情況下,如果記者仍然是坐等新聞熱線,就會錯過很多已經發生乃至是正在發生的新聞。比如《第一時間》曾經報道過六安市一名年輕母親墜樓不幸身亡的新聞,事發之后,并沒有人撥打欄目熱線,而是現場圍觀者把墜樓事件的視頻發到了朋友圈和微信群,記者看到之后,根據網絡信息去現場核實并采訪,最終完成了報道。
(二)時效性的挑戰
時效性是衡量新聞價值的一個決定性標尺。在媒體高度發達、競爭十分激烈的今天,人們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更高?!兜谝粫r間》欄目的播出時間是每天18點20分,為了確保當日新聞當天播出,欄目一直對記者有著嚴格的要求,對于合肥市之外的重大選題,一直都是攜帶移動非線性編輯系統,在當地直接采寫回傳。
然而,一個欄目所配備的移動非編系統數量畢竟有限,不可能每一路記者都攜帶。有時候,掌握新聞線索再安排記者趕去現場采訪的時間已經很遲,根本容不得記者正常采訪并編輯畫面回傳,這時,欄目會通過4G連線的方式,在節目中直播,或者記者直接用手機拍攝新聞畫面回傳,由后方編輯再播出。
《第一時間》因為有固定的播出時段,吸引了很多已經養成收視習慣的忠實觀眾,為欄目的高收視率持久續航。但是,面對傳統媒體的競爭以及新媒體的沖擊,如果還是墨守成規,將當天下午甚至上午發生的新聞,一直留到傍晚才播出,那么,在此之前,新媒體、網絡甚至其他同類民生新聞欄目,都已經多次報道。所以,為了打破傳統電視新聞播出時間的限制,欄目先后開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每當遇到重大新聞事件,欄目便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提前將最新進展發布出來。比如,8月17日上午,巢湖發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兩死七傷,當天中午欄目官方微博就已經將事故情況做了圖文報道,并預告給觀眾,讓他們注意收看當晚的電視新聞,這樣便彌補了固定時段播出的不足。
(三)拍攝設備的挑戰
傳統電視新聞的采編,通常都是一個采訪記者和一個攝像記者同時搭檔,而采用的錄像設備都是廣播級的攝像機。但是,這樣的設備常常受到拍攝的限制,比如,不是任何場合都允許扛起攝像機就進行拍攝。而且受到存儲介質的限制,攝像機拍攝的素材必須通過上載編輯之后,才能成為一條電視新聞進行播出。而不少自媒體通過手機或者相機,拍攝畫面之后,即可搶先對外發布內容。為了應對挑戰,傳統電視民生新聞記者,同樣可以利用手機等移動設備,在現場完成采訪和拍攝,然后通過手機網絡傳輸給后方編輯。比如在遇到暴雨天氣,廣播攝像機不便室外作業的時候,記者就用手機拍攝現場雨情。不過,需要我們保持清醒的是,比技術手段更重要的還是內容,自媒體時代,UGC(用戶生產內容)盛行,導致信息過載、內容蕪雜,更反襯出PGC(專業生產內容)的金貴和稀缺。[1]
(四)編輯的挑戰
眾所周知,傳統電視新聞節目,都是由正文配音和現場同期聲以及采訪同期聲組成。而隨著新媒體的推廣,很多網絡上的短新聞視頻,早已不再需要采訪同期聲,甚至沒有正文解說,只是運用新聞事件本身的現場視頻,加上一段文字做注解,并配以合適的音樂、音效以及特技,就成為了一條既博人眼球,又賺取點擊量的新聞短視頻。而這些現場視頻,往往來自事件的當事人或者目擊者,網絡編輯只需要進行簡單的處理,就可以迅速進行傳播。
而對于傳統電視新聞,拍攝和采訪是不可缺少的,有時候為了找到采訪對象接受采訪,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到后期編輯環節,不論是寫稿還是編輯,都需要耗費相應的時間,只有按部就班完成之后,才能制作好新聞稿件,相比新聞短視頻,制作周期就會長很多。
二、電視民生新聞記者應具備的新技能
(一)為我所用
新聞行業有句老話說“腳板底下出新聞”,電視民生新聞也不例外。記者必須深入一線,沉入基層,才能從現場捕捉到最真實的新聞人物和事件細節,做出有感染力的電視新聞。網絡上的海量信息魚龍混雜,所以,仍然需要電視民生新聞記者根據線索,努力在現實中探尋事件的真相,用心挖掘新聞內涵,只有這樣,才能讓欄目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獨占鰲頭。endprint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人人都有麥克風,很多自媒體涌現。這時,記者就要靈活機動,熟練掌握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溝通技巧,善于通過各種平臺與爆料人、當事人溝通,比如通過微博、微信群以及朋友圈的留言,準確鎖定事發地點,迅速前往采訪。同時,要整合利用新媒體上已經在傳播的一手視頻圖片資料,彌補第一現場缺失的不足,努力將新聞事件完整全面地展現給電視觀眾。
(二)打破常規
傳統電視新聞欄目都有固定的播出時間,這讓記者養成了按時成片的習慣,但是,進入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欄目也開辦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公眾號,甚至是新聞客戶端,這樣就可以讓最新最熱的新聞實時上線,無需等到電視節目的播出。所以,記者應打破常規,提前發稿,從有節點發稿轉變為全天候發稿。
融媒體時代對傳統電視記者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記者牢固樹立創新意識。同時,民生新聞欄目也要重視和加強記者創新意識的培養,為記者創新理念、創新工作、創新技術提供有利條件。
(三)一專多能
作為融媒體環境下的全媒體記者,首先要有思維模式上的“破”,其次要有采編技能上的“全”。融媒體狀態下的電視民生新聞記者還必須一專多能,單獨的文字、采訪、攝像崗位的分工界限將越來越模糊,記者要成為勝任寫作、采訪、攝影、攝像,制作音頻、視頻,玩轉網絡、發送微博和微信等的多面手。
融媒體時代對記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于記者來說,必須高度重視,要有一種與時俱進的精神,要有一種本領恐慌意識,不再滿足于只做好某一工種,要加強學習,深入研究,大膽實踐,勇于創新。此外,我們在關注融合新聞報道技巧的同時,務必牢記真實報道原則,形式永遠只能為內容服務,技巧只有在新聞真實的前提下才有正面的價值和意義。[2]
結語
傳統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在融媒體時代下,既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又面臨巨大的挑戰。同樣,對于欄目記者來說,擺在面前的既是機遇,又是考驗。當然,融媒體發展最終還要面臨受眾的考驗,快速、準確只是在新聞碎片化趨勢下的基本需求,要使新聞更耐看、更受歡迎,發揮融媒體的優勢,加強多媒體整合傳播策劃能力,運用新技術、大數據及多種傳播手段,與受眾開展互動交流,需要記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注釋:
[1]武斌.融媒體背景下的新聞采訪[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
[2]劉冰.融合新聞[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