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亮
【摘 要】本文認為“冰花男孩”事件在傳統媒體大量報道之前為集聚階段,信息傳播路徑基本為單向線性傳播;傳統媒體介入后為擴散階段,信息傳播路徑為傳統媒體、互聯網、自媒體三者交叉互動。從而認為,在正能量事件的網絡傳播中,主動設置議程能匡正輿情走向,掌握話語權能強化正面輿論,建構情感框架能強化社會行動的合法性。
【關鍵詞】網絡正能量;集聚;擴散;輿情;“冰花男孩”事件
2018年1月8日,云南昭通魯甸縣新街鎮轉山包小學三年級學生王福滿像平時一樣,趕往距家4.5公里的學校參加期末考試,由于氣溫較低,等王福滿趕到教室時,頭發和眉毛已被風霜打得雪白,同學看著他的“冰花”造型忍不住大笑。班級老師看著十分心疼,就給王福滿拍了一張照片,并將照片傳給了校長付恒,付恒將照片傳到網上后,觸動了無數網友的淚點,“冰花男孩”瞬間走紅網絡。
由于“冰花男孩”事件從輿論關注到輿論弱化持續的時間較長,且涉及的內容廣而多,雜而亂。鑒于此,筆者以1月8日“冰花男孩”網絡走紅為時間起點,以1月23日,輿情逐步弱化為時間終點,將信息傳播集聚和擴散的路徑作為切入點,分析自媒體、互聯網、傳統媒體在事件萌發、升溫、集聚、擴散中扮演的角色。由此來分析,在網絡正能量事件傳播中,如何應對輿情,以及輿情呈現的特征。
一、集聚路徑:自媒體→互聯網→傳統媒體←自媒體
1月8日8時50分左右,新街鎮轉山包小學校長付恒將王福滿“冰花造型”的照片傳到網上。通過自媒體,付恒點燃了“正能量”。此時,輿情的傳播僅限于微信、微博、百度貼吧等網絡社區,范圍較小,為輿情傳播的自發“累積”階段。
1月9日11時13分,人民網云南頻道發布消息:《云南昭通“冰花”男孩冒冰霜上學 網友鼓勵:努力讀書改變命運》,[1]主流媒體網站的關注讓輿情不斷升溫。此時,輿情的傳播范圍開始由自媒體向網易、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以及傳統媒體旗下的網站傳播,范圍開始擴大。
從1月9日11點到1月10日傳統紙媒報道之前,由于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中國經濟網、新浪網、騰訊網、東方網等知名媒體或網站的傳播,“冰花男孩”事件的輿情開始蔓延。
從1月10日開始,《新華每日電訊》《春城晚報》《成都商報》等傳統紙媒跟進,央視等媒體派出記者實地采訪。由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的集中播放給受眾帶來了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和感官觸動力,讓“冰花男孩”事件升溫。從1月10到20日,網絡上以“冰花男孩”為關鍵詞的新聞達700條之多,輿情呈“井噴式”擴散。
從集聚的路徑來看,從1月8日8點50分到1月9日11時,信息流向較為封閉,主要集中在博客、微博、微信等網絡社區,信息流通以單向為主?;蛲ㄟ^微信、微博、博客對“冰花男孩”新聞進行轉發、評論,或通過貼吧、論壇/BBS對他人的信息進行轉帖,在這一過程中,網友會有選擇性地設置標題,或增刪新聞內容,但轉發者和接受者之間基本不實現互動交流。從1月9日11時人民網刊發記者從一線采回的消息到1月10日各大紙媒紛紛刊登“冰花男孩”事件之前,信息流向逐步向主流媒體和其主辦的網站延伸,但仍以單向為主。即傳統媒體獲取采訪信息的源頭,要么是互聯網,要么是自媒體,要么二者兼而有之,傳統媒體和網絡之間基本沒有互動。
二、擴散路徑:傳統媒體、互聯網、自媒體互動交叉傳播
從1月10日開始,伴隨著主流媒體的傳播和傳統紙媒的刊登,信息流向從以單向流動為主,逐步向雙向、互動交叉轉變,即傳統媒體、互聯網、自媒體之間實現了融通。
如北方網,1月10日7點56分轉載了《成都商報》的稿件《頭頂風霜上學 “冰花”男孩讓網友心疼》,[2]而《成都商報》1月10日國內版刊發的稿件則來自人民網客戶端,即人民網云南頻道的稿子《云南昭通“冰花”男孩冒冰霜上學 網友鼓勵:努力讀書改變命運》。[3]而在1月9日14點的百度貼吧上,原封不動地轉載了人民網上的消息《云南昭通“冰花”男孩冒冰霜上學造型走紅,網友:好心疼》。[4]
在網絡時代,當一件網絡公共事件的覆蓋面、關注度、影響力達到一個極值點時,它擴散的路徑就會擺脫由點到面的單一垂直方式,而實現點到點、點到面、面到面的多向度傳播。在“冰花男孩”事件中,經過1月8日和1月9日的發酵升溫后,1月10日事件的關注度達到了峰值。此時,由于網絡將“冰花男孩”推向了公眾視野,作為一個信息焦點,信息流自然會由周邊向核心集聚,而集聚結果就會導致信息呈幾何級的速度擴散。
由此,筆者認為,“冰花男孩”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單從信息流向的角度來講,從信息集聚擴散的那一刻起,傳播者、受傳者的身份已經“融合為一”。此刻,大家關注的焦點都在“冰花男孩”身上,只要有涉及“冰花男孩”的信息,不管是向“好”或“壞”的方向演化,都會主動轉載,于是個人議程、公眾議程、媒體議程就“匯合為一”。此時,只要互聯網、自媒體、傳統媒體任何一方設置一個議程,都會得到其他各方的呼應,即信息流向再無強與弱、主動與被動、傳與受的“楚河漢界”。
三、主動設置議程:匡正輿情走向
作為網絡正能量事件,從“冰花造型”照片上傳到網上的那一刻起,它就與多數人的信念、態度和意見實現了情感上的共鳴。如網友深瑟系在百度貼吧跟帖時說:“沒有對比沒有傷害,沒有對比就不知道我們有多幸福?!盵5]相對于一致叫好的正面輿情,網絡上也有不少負面輿情,如網友“用戶5831354651”所說:“真讓人傷心!事件報道出來了,才意識到要資助一下,下雪了才組團送福利!每年那么多的教育基金都去哪了!”[6]筆者通過網絡搜索引擎檢索發現,網友的吐槽等負面輿論基本都在1月9日人民網刊發出消息之后,且這些輿情大多集中在微博、微信、百度貼吧的跟帖或者留言中,而且數量極少。所以說,在網絡時代,提升輿論引導能力關鍵要及早設置議程,把媒體的關注度和影響力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公眾的“媒體議程”中。endprint
就“冰花男孩”事件來說,從1月10日開始,由于網絡輿論還處于集聚升溫的狀態,導致各種觀點還處于一種混沌的形成階段。此時,網絡正輿情與負輿情必將會經歷一段短暫的博弈的狀態,正如陳力丹所說:“如果人們議論的輿論客體所體現的信念、價值觀與公眾差距……‘問題沒有解決,輿論是不會消失的。”[7]即輿情有一段潛伏期,如果不適當引導就會出現反轉,造成負輿情大于正輿情。
從1月10日到1月23日,筆者從網絡檢索的信息發現,“冰花男孩”事件發展到后期,網絡上有不少的負面雜音。不過,由于從1月10日開始,輿情開始降溫,負面輿情始終未能實現反轉。所以,從“冰花男孩”事件的擴散路徑來看,正是由于主流媒體網站人民網在事件發生的26小時后即發聲,將受眾關注的“冰花”造型、同學嬉笑、家庭境況等視覺形象的前因后果進行了真實的還原,才有效地過濾掉了如自嘲、戲謔、反諷等個性化的敏感表達,匡正了輿情走向。這一點,對相關部門應對突發事件可資借鑒。
四、掌握話語權:強化正面輿論
在“冰花男孩”事件整個信息傳播流程中,政府、公眾、主流媒體始終處于一種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狀態,而這種無聲的配合讓負面輿情的集聚喪失了活躍期。
1月8日上午,“冰花男孩”照片被網友熱議之后,當日下午,云南昭通市即派人到學校和“冰花男孩”家中了解情況。1月9日,即召開視頻會要求保障好學生、留守兒童溫暖安全過冬。反應如此迅速,是各方所料不及的。
1月10日,云南省團省委、云南青基會、昭通團市委的工作人員為魯甸縣新街鎮轉山包小學及附近高寒山區學校,送去了愛心捐款和補助?!氨泻ⅰ钡母赣H也在1月15日收到了捐助。而此時,媒體也第一時間將愛心捐款的數量、對象發布到網上,讓輿論的焦點從“冰花男孩”身上轉移到愛心人士身上,讓輿論跟著主流媒體設置的議程往前推移。
在“冰花男孩”事件中,由于地方政府、社會公眾和大眾媒體在傳播網絡正能量事件的過程中實現了相融相通,使得其他媒體在報道事件來龍去脈的過程中盡可能地保持與團體中其他大多數人的想法相協調,于是主流媒體的話語權便得到了強化,并“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8]
總之,從“冰花男孩”事件萌發、升溫、擴散,主流媒體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伴隨著輿情聚焦點的變化,主流媒體在紙媒、電視熒屏上旗幟鮮明地提出觀點性的話語,建構著一種正向的價值判斷與情感表達,并將其發布到“兩微一端”上,動員廣大網友跟帖發言,為網上網下輿情提供公開的“辯論市場”,疏解負面輿情,讓輿論形成的過程變成輿論表達的過程。
五、建構情感框架:強化社會行動合法性
從群體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群體心理的接受機制表現為以正義感、成就感、自我替代為特征的主動參與動機。”[9]由于“冰花男孩”事件從一開始就被貼上了“正能量”的標簽,因此網民更多的是以一種點贊的方式來遏制內心的負面情緒,因為不從眾就有可能被網友“集體圍攻”,因為道德倫理的規則不容踐踏。如英國網友評論的那樣:“真希望我們國家的老師和孩子們能讀一下這篇文章,下半厘米的雪英國學校就停課了?!盵10]“冰花男孩”事件從被網絡“捧紅”到被當地政府、慈善機構和社會各界關注,到“冰花男孩”受邀到北京看升旗儀式、到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參觀等,再到后期輿論質疑“冰花男孩被過度消費,成了正能量道具?”[11]社會輿論建構的框架始終未曾離開情感的認同。
對網絡正能量的謳歌,媒體所建構的情感框架基本都是在強化社會行動合法性,即便有媒體提出《“冰花男孩”的30萬與500 慈善事業要依法送溫暖》,雖有點含沙射影,但是這些稍顯爭議的輿情基本被正義的“情感話語”所弱化,即輿情不斷將有爭議的話題邊緣化或者以低強度的憤怒進行輿情再造,讓人們對“冰花男孩”事件的認知“沿著情感本身的運作邏輯來形成一套關于爭議認知的理解方式”。[12]
注釋:
[1][3]楊文明,徐前.云南昭通“冰花”男孩冒冰霜上學 網友鼓勵:努力讀書改變命運,http://yn.people.com.cn/n2/2018/0109/c378439-31122023.html,2018-1
-9.
[2]頭頂風霜上學“冰花”男孩讓網友心疼[N].成都商報,2018-1-10.
[4]云南昭通“冰花”男孩冒冰霜上學造型走紅 網友:好心疼.http://tieba.baidu.com/p/5509706710,2018-1-9.
[5]《看了冰花男孩有點心疼!》網友深瑟系的跟帖,http://tieba.baidu.com/p/5509763642,2018-1-10.
[6]《“冰花男孩”感動全國網友 首批10萬元捐款抵昭通》網友“用戶5831354651”的微博評論.http://s.weibo.com/weibo/%25E5%2586%25B0%25E8%258A%25B1%25E7%2594%25B7%25E5%25AD%25A9&b=1&page=50,2018-1-11.
[7]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20.
[8]王治河.福柯[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59.
[9]曹英.群體性事件中的信息傳播流程、節點與心理接受機制[J].河南社會科學,2009(01).
[10]什么造就了“冰花男孩”?[N].南方周末,2018-1-18.
[11]陶舜.冰花男孩被過度消費,成了正能量道具?.http://www.sohu.com/a/218205131_118622,2018
-1-22.
[12]劉濤.元框架:話語實踐中的修辭發明與爭議宣認[J].新聞大學,2017(02).
(作者單位:嘉峪關日報社)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