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娜
摘 要:舞蹈作為一種動態的藝術,是以人體的動作、姿態和造型的組合、發展、變化所形成的舞蹈語言。身體作為舞蹈表達的特殊載體,其力的應用是舞蹈表達的重要媒介。發力是一種起勢,不同舞種有它不同的發力特點。中國古典舞是建立在戲曲表演、太極等傳統藝術基礎上,同時吸取和借鑒西方古典芭蕾所形成的獨特風格特點舞蹈,因此它的發力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本文從中國古典舞韻律、氣息、節奏等發力特點以及中國古典舞發力中太極的體現來突出發力的重要性,同時探討如何將中國古典舞的發力運用到舞蹈表演中去。
關鍵詞:舞蹈動作 中國古典舞 發力
一、中國古典舞的發力特點
凡屬于人體運動去完成的各種動作都離不開力。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施力物體通過對受力物體施加力的作用而使其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或使其發生形變。“發力”強調是施力物體。在表演中,發力技巧的掌握對于舞蹈演員而言是不容忽視的,其在舞蹈中的技術技巧、彈跳等動作都是通過力去表現和完成的運動。發力,即蓄力,是動作的起勢所形成的力。發力是舞蹈表演中離不開的一個重要因素,發力的大小以及發力的點,對舞蹈表演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中國古典舞的發力不只體現在外在的動作或直上直下的發力,更注重身體的韻律、氣息的配合、節奏的處理,遵循擰、傾、圓、曲之間的互相配合。它的發力還遵循芭蕾開、繃、直、立的原則,從而形成了中國古典舞發力的最大特點。從中國古典舞的韻律、氣息、節奏、以及“二次發力”上可以體現出其特點。
在韻律上,中國古典舞發力遵循“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開先合”等“從反面做起”的運動規則。舞蹈發力的動勢不會直接往右,而是在發力上會向反面“起法兒”。動作講究“起于心而發于腰,腰發力之端”,可見力在之間起著承上啟下、協調的作用。“圓”作為中國古典舞動作形態中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因此在發力的過程中,遵循主干、支干都要走“圓”,達到從“形”到“勁”不中斷的發力特點。
在氣息上,“提沉”是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元素之本,貫穿一切動作的始終。“提沉”是由呼吸來帶動。發力的過程中,通過呼吸的配合,使舞蹈動作的完成更為流暢、圓潤。在中國古典舞當中,提沉還受到重心和重力的影響。提沉發力時,依靠呼吸以及重心的轉移,達到失去平衡瞬間發力的效果,從而展現舞蹈動作的動態美。
在節奏處理上,“快提慢落”、“長含快腆”,其節奏長短的不同,發力的速度也是不同的。按照用力的大小、強弱、快慢、輕重、延停、長短、頓挫劃分不同的“勁”,分清在舞蹈過程中力的速度變化。中國古典舞中多切分的節奏,在動作到位時,給以點的細化處理,達到瞬間的收力,從而產生停頓的舞姿直觀感。
在中國古典舞中,另外一種發力特點就是“二次發力”,顧名思義就是用力、發力、蓄力再次發力。在中國古典舞的跳躍中,舞姿具有擰、傾、仰、俯的舞姿動態和閃轉騰挪的動勢,其跳躍的發力特點是強調空中的爆發力和“二次發力”。發力的勁頭,要求具有停頓點、造型感,姿態在空間展現的瞬間就是“二次發力”。在技術技巧中,中國古典舞的轉與翻身也都含有“二次發力”,如串翻身中的“掛”,舞姿轉等。這也是區別去現代舞發力的特征之一。
二、中國古典舞發力中太極的體現
中國古典舞在吸取和借鑒西方古典芭蕾的同時,同時也融入了戲曲表演、太極、武術等中國傳統藝術。中國古典舞除了上述的一些發力特點之外,還融入了其他藝術的特征。比如太極,作為中國古典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遠的影響。太極講究陰陽結合,天人合一。因此,中國古典舞已經漸漸地融入了許多太極的特色,使中國古典舞的動作更為流暢,有勁。太極也有許多與中國古典舞相似的地方,比如在運動軌跡上,太極也要求走“圓”,大圓套小圓,在“圓”中完成動作。太極也不斷地在融入中國古典舞,給中國古典舞不斷地增加特色。
在發力上,中國古典舞也加入了不少太極的內容。
1.繃。“繃”勁在太極中是最基本的,它的存在,身體的任何部位皆是收緊的,但有時這個力是看不出來的。在中國古典舞中也是一樣,許多動作的力看似只是表面的功夫,很輕松。其實身體是收緊的,使得是暗勁。
2.捋。“捋”勁是順勢而行,順而化之。在太極中的動作許多是靠“捋”來完成。在中國古典舞中,有許多動作是運用順勢而行的力來完成。而且在一些的舞蹈劇目中也運用到了這種勁。比如在劇目《黃河》里面,很多的動作的發力用了這種勁
3.擠。在太極中,這種勁是一種以柔克剛的勁,外柔內剛是其最大的特點。中國古典舞中水袖的發力有運用到這個勁,看似水袖的袖子是柔的,但是水袖的出、收袖等的發力都是需要內在的勁。
4.按。“按”勁是與“擠”勁相反的一種力,在太極中是將動作發力的柔藏于剛中。在中國古典舞中,能體現出它的是提襟亮相。動作的力給人以剛強之感,但在發力當中又少不了柔的支撐。“擠”和“按”這兩種相反的力,在中國古典舞更加突顯出了它古典韻律和它的發力特點。并且加入太極元素后,使中國古典舞動作更加流暢,給觀眾更舒服的視覺效果。
5.采。“采”勁在太極中主要指捉摸不透的動作發力和動作路徑,使人意料不到,給人以出其不意的效果。在中國古典舞中,很多動作是有著這樣的特點。比如在中國古典舞的韻律上,它的發力是要向反面“起法兒”。以及中國古典舞中的節奏變化引起了動作發力大小的、快慢的變化,瞬間的發力和收力,也會給人帶來出其不意的效果。
6.挒。“挒”勁在太極中是柔順而剛發,其發力是有迅猛之勢。在中國古典舞中,動作大開大合,發力快而不亂,氣勢強,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比如在劇目《黃河》中的第一段,七人舞之前的“翻浪”,先沉氣,慢起,到高處時突然發力,力的加強,讓觀眾能感受到黃河的氣勢磅礴之力。
7.肘。“肘”是身體上最強硬的部位之一。“肘”也是手臂發力的一個重要部位。在太極中“肘”勁是柔而剛的順應,中國古典舞中“肘”的發力要控制的剛剛正好,不能太直,會讓人覺得肢體僵硬,而又不能過于彎,這樣手臂會讓人覺得不夠修長。其力要剛中有柔,剛柔并存,才能保證在發力時會帶給人舒服之感。
8.靠。“靠”勁在太極中是至剛之勢,收力之后,又以柔繼之。在中國古典舞發力中,有許多動作是運用到了這個勁頭。比如“撲虎”這個動作,就是先依靠剛勢,下地后,又以柔勁移動。
中國古典舞在運用太極元素的同時,又吸取了中國戲曲藝術的特點,在發力及其動勢上,不斷地突顯出它的獨特之處。比如劇目《龍飛鳳舞》不僅僅具有中國古典舞的風格,在開頭還加入了不少太極的元素,使整個劇目更加具有中國的韻味以及古典舞的風格特點。
三、中國古典舞發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運用
在中國古典舞表演中,不僅要注重基本功訓練、技術技巧的訓練、身韻的訓練,除此之外,在表演中還需要注意發力的點。力的大小,發力的點對不對在舞蹈表演中是極為重要的。在舞蹈表演中,要學會用“巧勁”。如果找不到正確的發力點,亂使勁,有時會讓舞蹈動作變質,失去中國古典舞中的韻味。
一個劇目的高潮,可以從動作的爆發中體現出來,發力的速度的變化,有時還會影響情緒上的變化。如作品群舞《歲月如歌》,開頭以地面翻、滾等技巧為主,體現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小演員的執著,對舞蹈的熱愛。第二段通過利用跳、翻、滾等技巧,推起劇目的第一個高潮。發力的變強,技術技巧的增加,也使觀眾感受到演員學習舞蹈的不尋常經歷,也讓觀眾體會到舞蹈學習生活的艱辛、汗水與激情熱血交織的心情。在最后一個部分則是將古典舞的動作與技術技巧融入到情緒遞進的過程中。雖然劇目已經失去了技巧上“力”的變化,轉為情緒高潮。這也更是吸引觀眾的一個爆發點。雖然每一個動作的“力”,已經沒有第二段來的那么強烈,但是觀眾上演員情緒和神態的變化,體會到這個劇目的情感,讓觀眾更深刻地感受到演員內心的變化。所以,在舞蹈表演中,“發力”強弱的變化,不僅僅影響著舞蹈動作的完成程度,還會突出演員內心情緒的變化。從而讓觀眾從演員表演中“力”的變化來體會到整個舞蹈劇目的情緒變化。
舞蹈表演中“發力”的變化,能引起整個作品情緒高潮的起承轉合,使觀眾隨著高潮的變化欣賞整個劇目,體會舞蹈表演的內涵。因此,在中國古典舞的訓練中要注重“發力”的運用,能夠豐富中國古典舞特有的節奏和表現方法,進一步表現出了中國古典舞深層的美學韻味,形成了細膩圓潤、剛柔相濟、情景交融、技藝結合,以及精、氣、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諧和與高度統一的美學特色。
結語
發力,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舞蹈中,都是不可分開的兩個字。中國古典舞的發力,融入了中國古典舞身韻的特色,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美的生命律動。中國古典舞融入太極藝術之后,使其更有古典韻味,中國古典舞的發力與太極的發力環環相扣,也使中國古典舞的發力突顯出與其他舞種不同之處。中國古典舞在其自身的不斷發展過程中能夠始終保持其傳統,既區別于古典芭蕾開繃直的審美特征,又不同于現代舞順其自然的運動法則,從而形成具有中華民族傳統審美特征的動作風格和韻律。中國古典舞的特色正是文化自信的展現,為了更好地將中國古典舞傳承和發展,需要更多的文藝工作者深入去開發其潛在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唐滿城.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江玲,陳鴻等.舞蹈鑒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9.
[3]付秋雯.“不動形不成,形成仍在動”——試論中國古典舞的舞姿動勢[J].文學界,2011.
[4]肖蕊戀.淺談中國古典舞的動勢[J].華章,2009.
[5]龔晨.談古典舞跳躍技術技巧的“二次發力”[J].青年文化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