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煜
摘 要:音樂劇中包含著音樂,舞蹈,戲劇等多形式化的表演方式,其人物的表演與塑造會影響到整體音樂劇的演出效果。因此音樂劇中任務的塑造以及舞蹈動作的特色是展現整個作品的重要環節,首先因其具有較高觀賞價值,更為加深舞臺的藝術效果與震撼力,是音樂劇表演更具有生命力,發揮出最大表演效果。本文旨在根據音樂劇中舞蹈的特點與元素運用,分析舞蹈動作對于人物塑造的體現與定位,闡述其關系與影響。
關鍵詞:音樂劇 舞蹈動作 人物塑造 藝術效果
一、音樂劇中舞蹈動作的特色與運用
1.音樂劇中的舞蹈元素
舞蹈在音樂劇中是一種加強形象深入與情感表現的肢體語言,是推動情節發展的有力工具,良好的舞蹈元素運用甚至比獨白更具有說服力。音樂劇中的舞蹈本身就是一種包含情緒的藝術形式,其中包含舞蹈的風格編排,舞蹈隊形,中心思想等多方面元素的展現。而音樂劇由于其故事情節與舞臺氣氛的渲染與節奏,舞蹈的隊形總會根據適當的情境制造相應的畫面感,從而直接或間接的表現出舞蹈的深層含義;而舞蹈的編排則通常會從整體的風格特點出發,創造出符合其人物性格與情節的舞蹈;舞蹈的風格則需符合音樂劇的時代特征,地域特征等,將中心思想通過人物塑造與舞蹈動作,最直觀的進行刻畫,帶動人物的內心活動,達到以舞傳神的作用。無論傷感的動作或滑稽的畫面,舞蹈元素的運用都能使音樂劇的呈現更加異彩紛呈。
2.音樂劇中舞蹈動作的特點
音樂劇的舞蹈動作從總體類型上可分為抒情性舞蹈和敘事性舞蹈兩大類別,在近年來也出現了二者相融的舞蹈類型,三種不同舞蹈通過肢體,情緒等方面展現出了效果特點也有所差異。敘事性舞蹈的肢體動作顧名思義是通過舞蹈的與肢體語言的方式,展現音樂劇中某一特殊或特定的情節,起到故事情節的推動及渲染效用,這其中有的舞蹈動作是表現時間事件發生的流動,而有些則體現氣氛的緊張與輕緩,為后面的故事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等。而抒情性舞蹈動作則主要在情節的推動下通過肢體刻畫展現人物的情緒與心中所想,塑造豐富的喜怒哀樂。第三種抒情敘事并存的舞蹈動作,其特征更偏向于抒情性與敘事性的融合,將二者的特點通過情節之間的相輔相成進行進一步抒發,通過融合渲染音樂劇中的整體效果。
3.音樂劇中舞蹈動作的運用
音樂劇中舞蹈動作的運用是其整體的重要表現不等,觀眾可從舞蹈動作中體會到人物的內心世界,了解人物特點。例如在音樂劇《西區故事》中,就利用爵士舞展現兩伙人打群架的情節,使得原本雜亂無章的畫面在爵士舞的運用中亂而不失節奏感,讓觀眾明確了解情節矛盾點,以及重要人物在斗毆情節中的特殊沖突。從中可以看出,音樂劇中的舞蹈動作是通過情節的闡述加人物情感的迸發而描繪的動人故事,所以,音樂劇中舞蹈動作的合理運用極為重要。
二、舞蹈動作在音樂劇中的人物塑造
1.舞蹈動作在音樂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通過舞蹈動作在音樂劇中塑造人物形象時,需要通過對不同人物與情節的特征限定進行動作間的塑造,例如老態龍鐘的老人,其舞蹈動作的節奏與步伐則相對年輕人的角色更加緩慢沉穩,增添其年齡感,而其舞蹈動作中的節奏也需更加遲緩,展現出步伐蹣跚的姿態。再比如溫婉的少婦人設,其舞蹈動作的設計則更加柔和,充滿親和力等。在音樂劇《德古拉:愛比死更強大》中,就曾有段精神病患者的群舞情節,由于其人物設定,在一開始他們的舞姿怪異,左右擺動并形態不一,有的蜷縮掙扎,有的狂亂夸張,而在音樂進入到高潮部分時,則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開始了整齊的抓狂,跳躍翻滾等,每個人體現著不同的病癥,但又統一塑造了這特殊的共同團體。由此可見,令人印象深刻的舞蹈動作也需要基于人物特點與規劃才能得以展現。
2.舞蹈動作在音樂劇中對人物性格的定位
人物性格特征與其人物的背景,職業,以及人物所經歷的事件等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就像不同職業人群的思想與動作習慣的不同一樣,從舞蹈動作中定位表現也同樣有所展現,例如退伍的老軍人由于其性格定位需區別與其他老人,肢體干練,步伐穩而慢,動作細節也要凸顯出老軍人特有的氣質,再比如窮人孩子與富人孩子的舞蹈動作差別,也可從生活上的富裕心靈上的束縛,對比生活上的貧困和心靈上的自由來對比,用歡快但夾雜復雜沉重的步調表現其背景特征。而在音樂劇《德古拉:愛比死更強大》中,男主人公沒有一句演唱或臺詞,僅憑著肢體語言與舞蹈動作完成了整個表演,在許多人多其提出質疑,問他為什么只跳舞而沒有臺詞時,男主人公通過有力的步伐亮相,以及流暢精彩的獨舞表演,在穿插大量的跳躍躬身中與旋律配合得當,充分展現了其狂野,高傲以及冷漠的人物性格,而在結尾其優雅的肢體表現展現了解脫的舒緩感,恰恰良好地明確了德古拉的偉大性格特征,這也是人物性格定位對于舞蹈動作人物塑造的經典。
3.舞蹈動作在音樂劇中對人物內心活動的體現
眾所皆知,人物內心活動的變化因不同人會產生不同的肢體表現效果,而舞蹈動作是音樂劇中能夠將人物內心活動與狀態最為淋漓盡致表現出來的體現,舞蹈動作對于人物內心的塑造也需要具體形象的編排來表達。而在人物性格與形象的限制下,舞蹈動作在人物憤怒、悲哀、歡樂時的具體節奏都要具體化,并通過內心活動的變化控制舞蹈動作,展現人物內心活動,舞蹈動作要在感動自己的基礎上感動觀眾。帶著舞蹈動作把握人物情感,將舞蹈與內心活動相互影響與牽連。
三、舞蹈動作在音樂劇中對人物塑造的影響
1.音樂劇中舞蹈動作的形式對人物塑造的影響
舞蹈動作在音樂劇中的不同呈現風格與舞種等形成了其編排本身的差異,有的舞蹈動作整體呈“圓”形形式,其主要肢體動作是展現柔和與美滿,效果更加溫和;而“方”的動作形式則相對更加強硬,可以體現出人物的堅韌精神或自強態度;而整體的舞蹈形式相較于“對稱”而言更具有形式感,常用于劇情中刻畫與表現人物事件較為平和的部分與心態;相反“凹凸”形式的舞蹈動作無章感較強,呈混亂形態,可以很好的展現音樂劇當中的一些戲劇沖突,或表現人物的緊張與憤怒情緒。例如在音樂劇《灰姑娘》中,舞蹈演員為表現灰姑娘獲得裙子的喜悅之情,就通過整齊的舞蹈配合強烈的形式感展現給觀眾,而其舞蹈的形式就為“圓”形,配合情節與音樂讓觀眾直觀的感受到其人物內心的愉快。而音樂劇《德古拉:愛比死更強大》中,米娜在“玻璃屋”中所采用的就是以“凹凸”為主要形式的獨舞,并跟隨音樂律動展現舞蹈動作中的快慢節奏,并從中加入許多造型,來展現米娜想要逃脫當有愧于心的心理,使得音樂劇在不失美感的同時通過速度與力度展現人物內心的焦躁不安。
2.舞蹈動作在音樂劇中的風格對人物塑造的影響
音樂劇中舞蹈動作的風格主要決定限制于劇本身的思想,民族信仰以及地域性限制等因素,音樂劇當中最為常見的爵士舞與現代舞就是其代表。兩種舞蹈類型風格明確,也使得其更便于人物塑造,例如現代舞的敘事感與空間感都較強,同時舞蹈本身更輕盈靈活,也更貼近生活。在音樂劇中,每個舞蹈動作都要標準化,規范化,并在嚴格要求的基礎上展現人物內心變化以及劇情發展,以求準確無誤,而舞蹈動作在音樂劇中也只有通過肢體步伐的表現,才能真正體現出人物性格的鮮明與音樂劇舞蹈的美感,給觀眾心靈上與視覺上的享受。例如在音樂劇《西區故事》中,開頭的片段就運用了爵士的風格以群舞的方式在街道“游走”,通過瀟灑的肢體動作,展現人們的玩世不恭以及“橫行霸道”的態度,而其中融入的看似隨意的驅趕動作,則展現出了人們在故事情節中的潛意識搶地盤的榮譽感與快感。
3.舞蹈動作在音樂劇中的技巧對人物塑造的影響
在音樂劇中人物塑造上,舞蹈動作的技巧在展現人物心境與情緒,以及背景主要是因舞蹈力度與線條上的差異產生,以現代舞為例,芭蕾舞的舞蹈形式與動作表現都與其有眾多相似特點,其音樂劇舞蹈演繹時除了肢體關節最大限度上的打開之外,還要擁有良好的線條美感以及平衡能力,舒緩輕快的展現人物在情節發展中的生活形態。由于現代舞的整體動作形態類似芭蕾中“繃”的狀態,演員需保持肢體放松狀態下的身體線條,并在舞蹈動作中造成無限的延伸感,給人以美的享受,并幫助人物在此性格中的刻畫展現。
另一方面,出形態伸展以外,音樂劇中的人物塑造在舞蹈動作上還有連貫性與沖擊性的體現,這些連貫性動作雖看起來不如跳轉與翻轉難度大,但根據音樂劇中的內容與節奏,用表演的方式融入讓情感迸發,便難以掌控。無論是動作固定在某一重心上的轉換,或是空中,地面動作,都要求舞蹈演員的重心穩固,并通過連貫性給予觀眾更加強烈的內心感知與畫面感知,這種動作技巧也被稱為“情感技巧”,能夠通過肢體的掌控肌肉的收縮,使音樂劇更加深情并具有說服力。
4.舞蹈動作在音樂劇中的節奏對人物塑造的影響
節奏雖然看似在音樂劇中無關緊要,但確實包含音樂劇在內的各種藝術形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音樂劇中舞蹈動作的肢體語言與人物內心都會根據故事的節奏與音樂的節奏隨之迸發,同理,節奏的快慢也從一定角度上定位了舞蹈與音樂劇情節的類型與風格,舞蹈的變化會隨著不同的節奏變化為之改變,為動作與節奏的配合則更加展現人物內心的層次感。
根據以上幾點可以看出,音樂劇中舞蹈動作的展現方式與人物塑造,其形式,風格,節奏,情節等方面均有聯系,也造成了互相極大程度上的影響。
結語
綜上所述,舞蹈動作在音樂劇中與人物塑造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其融合性造成了精彩的任務沖突與情節發展,才能使的音樂劇在觀眾的心中留下印象并產生共鳴。
參考文獻:
[1]區潔.論音樂劇表演中歌唱與形體動作的整合藝術表現[J].四川戲劇,2015(6):90-92.
[2]區潔.音樂劇整合表演中“歌唱與運動”的戲劇性呈現——英國三所專業院校聯合音樂劇表演工作坊案例分析[J].音樂創作,2014(8):135-137.
[3]楊靜. 音樂劇演唱中美聲與流行唱法相融之研究及其教學探討[D].南京藝術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