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峰
摘 要: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為地方美術教育拓展了研究思路,既有的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教學資源的滯后論已被質疑。農村中小學美術課程中的地方民俗藝術資源必將被引入重置。地方民間美術記憶與教育現實接通重構,具有地域民間美術特色的現代農村美術基礎教育將會進一步普及化、實用化。探討后現代主義與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的關系,為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提供了時代背景與發展理念,后現代主義思潮對農村地域美術資源的傳播、傳承和再生發揮更大的能動作用。
關鍵詞:民間美術 美術教育資源 后現代主義 玩味 記憶
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社會學家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后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它難以從理論上精準定義,反對各種約定俗成的形式,模糊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其對于文化藝術的播向與發展產生的輻射性思維,將美術的范疇融合了工藝、服裝、版畫等多種形式,并進行了多視域的文化解讀,而地域美術研究是20世紀末興起并逐漸升溫的的研究熱點,也是后現代視域中地方文化藝術建設的重要表象。因此,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與地方民間美術資源的融匯接通將彰顯出不可估量的時代藝術價值。
一、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現狀分析
受后現代主義啟發,中小學美術課程的改革打破傳統純繪畫教學的模式,全國中小學美術課以形式多樣的手工制作為主展開教學。此類教學的實施需要準備充分的美術材料,包括各類繪畫顏料、各種材質材料及工具。農村中小學生受經濟條件因素制約或留守家長不具備網上購物操作的能力,學生在美術課堂所需的材料物品準備參差不齊,使得農村中小學美術課無法按正常秩序展開。教師及學校對此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廣大農村中小學基礎美術教育與城市中小學美術教育落差加大,使中小學生對美的認知匱乏,無法形成自己獨立完整的審美個性。
農村地區經濟文化的落后導致人們注重短期的經濟效益,認為美術課沒有實用性,這種大范圍思維模式和認識偏差嚴重影響到學校教學。后現代主義美術的范疇不僅指傳統意義上的繪畫,它可以是傳統繪畫的傳承、表演、娛樂、展示、設計以及和文化主題相關聯的內容,其中色彩富含的意義、裝飾的性格特征、應用工具的技法、材料的材質差異、表現物象的區別等都是中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資源,這就要求學生必須通過豐富多彩的美術課堂來實踐、嘗試、體悟、掌握。
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主要以繪畫作為教學的重心,技法性很強,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都是基于專業繪畫人才培養而設定的。后現代主義的出現則重新界定了美感,將審美表達的方式通過中小學生積極的創造性的表達、過程、最終表現性來實現,共同確立了理論化的審美標準和實踐性的審美作品。因此,民間藝術進校園不僅僅局限于高校,農村中小學生作為基礎美術教育的重點培養對象,是地方民間美術的有生傳承力量,無論從自身美育發展的需要還是地方文化藝術的傳承,都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開發美術教學資源來逐步解決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只有注重農村中小學生創造性的藝術實踐才能使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獲得長足的進步。
二、民間美術走進農村中小學課堂的必然性
農村地區作為地方本土文化的發源地,有責任有義務承擔起中小學美術教育之重任。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充分開發利用周邊既有的地方美術資源,指導和帶領學生就地取材,引入并重置美術課程資源以增強中小學美術課的活力和生命力,這是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必然舉措和根本所在。
1.活躍于城鄉中的民間藝術記憶之重構
(1)精神回歸與歷史記憶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活躍于城鄉的刺繡、剪紙、年畫、糖塑、泥人、皮影等民間美術門類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趣味和歡樂。隨著科技網絡時代的來臨,民間美術帶來的視覺效果及實用功能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民間美術物種不僅僅是供人們玩樂的小玩意,同時也是寄托地域情感和承載歷史記憶的重要物象。
在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民間美術成為人類文化藝術表達的一種直接方式,美術作為基礎教育從興趣愛好上升為精神需求,是這一年齡的學生所必須經歷的美的歷程。學習美術不僅為了實用更為了喜歡,繼而滿足自身的精神需要。正視地方文化藝術現實,深入觀察地方民眾與本土藝術生活的鏈接點,發揮包括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師、中小學生在內的廣大民眾對地方民俗美術的主導作用,對形成文化審美的集體認同很有必要。通過中小學生的手和腦將其重新納入后現代主義的時空中,以恢復或重建其生存語境,精神的回歸和歷史記憶的重構才能得以實現。
(2)以民俗為載體的傳統手工藝傳承
相對于城市的快節奏生活,農村的民俗生活及風土人情仍貯藏深厚的精神財富,尤其表現在歲時節令的民俗活動中,形成了包涵特殊名稱、特殊時間、特殊活動、特殊情感等諸要素共同構成的歷史文化時空。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形式,例如相應的飲食、服飾、信仰及社交娛樂等活動,這些活動的存在,成為點綴日常生活的高潮部分。?譹?訛依附民俗應用而生的剪紙、年畫、面塑、泥人、香包等物象正是傳統手工藝傳承中的具體見證。
后現代語境下,交通技術、信息傳播、跨文化交流的態勢使地域文化藝術的發展側重于自我文化個性的發掘與體現。教師在引入地域美術資源環節中可結合自身成長經歷,將以民俗為載體的傳統手工藝介入其中。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基礎教育的地域認同來逐步形成文化藝術的傳承鏈接。
2.后現代主義對地方民間美術教育的推動
民間美術包含了繪畫能力、色彩感知、服飾裝扮、生活娛樂等多種內容,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外觀形式,賦予了地域歷史、文化、民俗、哲學、藝術的意蘊,這些內質與后現代主義相一致,也契合了當代文化語境下的時代要求。
隨著后現代主義在社會各領域影響的深入化,地域美術基礎課程的改革將美術的范疇擴大,形成記憶現實化,通過地域美術的個性推動地域文化的積累,推動了地方文化藝術的傳播、傳承,農村中小學生乃至教師群體都是直接的受益者。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民間美術各個門類所形成的物象在不同時空的視覺表達,可以透視出其背后的文化觀念因素,以此窺見地域文化精神及其流變的印跡,?譺?訛形成教學與教研、科研的統一,以達到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
3.民間美術資源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要略
在當代的跨文化語境中,視覺文化藝術也發生了相應的轉型,傳統藝術形態在持續的傳承時空中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自信和自覺。作為地域民間美術資源承接的潛在力量,農村中小學教育主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的來傳承:
(1)美術資源的游戲化
“游戲說”是藝術起源的學說之一,18世紀席勒認為游戲是審美活動的本質特征,藝術起源具有原始的動力,即以外觀的快樂的游戲沖動出現的時候,立刻產生了模仿創造的沖動,因此藝術的娛樂性和審美性有共通之處。?譻?訛當下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在引入重置地方民間美術資源的同時,應通過時間和空間的轉化,將民間美術蘊含的表征符號通過宏觀表現和微觀的制作使其成為娛樂性的活動產物,漸離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使學生以游戲化的心態在手工制作作品時理解其內在的意味。
(2)品格取向的玩味化
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能夠最大化的利用本土民間美術資源進行學生審美的培養。以“玩”的形式使民間美術資源在學生眼中產生吸引力,對美的事物能夠積極聯想,投入熱情去玩去做。教師逐步引導學生玩樂的過程中完善對美的認識、學習。進而在“玩”中錘煉農村中小學生的品格和志趣。通過“玩”來發現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在成長其間有自己的追求,養成美與善的品格。
(3)資源傳承的活態化
地域文化主體精神的建設和深化成為地域文化藝術生發的重要環節,民間美術所生存的生態系統亟需進一步活態化。引導學生結合地域資源進行自我個性和創造性表現的美術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新能力。地域美術的傳承活力與生命力,將引發其求知欲,并在文化傳承的潛移默化中培養興趣愛好。在這種情形下,首先需要農村的學生有積極參與的興趣,美術教師應將地域美術資源進行理性化重構,使課堂教學轉化為課堂活動,使美術課堂從游戲化、志趣化轉化為活態化,層層遞進凝聚出農村中小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集體智慧,集群自信心,避免了當代教育界容易出現的問題,如孤僻、嫉妒等不良情緒的產生。也能在地域民間美術學習傳承中,發現許多愉快有趣的超越物象的存在,若能持續有效的學習和推動,則會促使廣大農村中小學具備前沿的美育環境。
地方民間美術是維系地方歷史、文化、哲學、民俗學等傳統文化重要支脈,它表現出了集視覺表象與時間隱性的特征,隱含著歷史進程中所附著在具體藝術形態中的時空沉淀,其中包涵了地域人民的歷史記憶,或小或大,都折射出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藝術發展脈絡。
結語
后現代與當代語境的交互觀照對于農村中小學民間美術課程的教學實踐提供了顯性思路,不僅拓寬了地方化美術教學的發展路徑,進而也以理論指導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思維推動農村中小學傳統美術教學模式的改變。結合當地民間美術資源,有效開發校本教學資源等方面美術課程的改革,豐富了21世紀農村美術基礎教育的課程教學理念。除了采用文本、圖像、視頻等的綜合數據媒介來記錄呈現地域文化藝術,更應發揮各自的地域優勢繼而傳承、開發具有“玩味”的娛樂游戲和創造活動,讓廣大農村中小學生對地域美術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意義有了真正的觸動。只有通過地方民間美術活動的開展和基礎美術教學的行為參與的互動聯系,地域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和可持續發展才能彰顯出時代的效能。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淮河流域傳統藝術的學校多維傳承體系研究”(編號:JK17036);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項目“農村小學藝術教育資源整合研究”(編號:Sk2016A0712);安徽省教育廳社科項目“潁河流域民俗美術生態研究”(編號:2014SK03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