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超 隋欣
摘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至此,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豫劇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既肯定其社會影響與藝術價值,也表明其傳承與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面對當前豫劇的發展現狀,本文試從戲曲題材,表演形式,以及市場化進程中利用名人效應等方面,來探討豫劇未來可持續發展策略。
關鍵詞:河南豫劇 可持續發展
河南豫劇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積淀的產物,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其演唱氣勢豪爽、張馳結合,人物形象性格各異,以細膩刻畫戲曲人物內心而著稱,曾多次走出國門前往世界各地演出,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曾一度受各界人士歡迎。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等。
步入21世紀之后,智能手機的應用;互聯網的大規模普及和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影、電視等影視產業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人民群眾茶余飯后的生活娛樂方式也由較早的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隨之曾經備受人們追捧的戲曲正在逐漸被世人所冷落,豫劇的受眾群體也在慢慢減少。豫劇的社會娛樂功能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被其他文娛活動所取代。面對這一現狀,豫劇應在傳統形式的基礎上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做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現如今人們的娛樂需求。從而使不同的社會群體對豫劇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得到了解,將豫劇這門傳統戲劇發揚光大。
一、豫劇發展概述
豫劇是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與京劇、越劇同為中國戲曲三鼎甲。早期被人們稱為河南梆子,建國后因其發源于河南省而簡稱“豫”,故稱豫劇。這一變化象征著豫劇藝術將面臨著新的發展,也象征著豫劇這門戲曲藝術將開始逐漸走向成熟。在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早在清乾隆年間,據《杞縣志》記載:當時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并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豫劇就是在原來的梆子戲上逐漸改良而形成的。豫劇從清朝末期至今已經形成四大聲腔,即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以沙河流域為中心,即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等地)。新中國成立后,在楊蘭春等老一輩藝術家的帶領下,對豫劇已經形成的四大流派唱腔進行了改良和創新,將豫劇的唱腔進行科學改造,并創新的融入了西方歌劇的類型,形成了“現代調”,又稱“現代戲流派”。
到上世紀初,梆子戲存在諸多弊端。例如:念白唱詞過多使用本土方言,行當不成熟;服裝、道具極為簡陋。直至上世紀20年代后期,伴隨著戲曲改良風氣的不斷推動,樊庭粹等一批劇作家對豫劇的創新和發展可謂是功不可沒。他們在原有的唱腔念白和表演形式上都做了創新,為豫劇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后,出現了一些結合現實社會和反應社會風氣的一系列豫劇作品。如《小二黑結婚》、《朝陽溝》、《倒霉大叔的婚事》等,因其貼近群眾生活、通俗易懂而受到民眾的追捧。這些豫劇劇目不僅流行于河南地區,更在我國各個地區受到人民的喜愛,使豫劇一舉成為我國最有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
二、豫劇發展現狀
1.戲曲題材方面
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外來文化的不斷侵入催生出許多新的文化活動。人民的娛樂活動也變得豐富多彩,而豫劇這門古老的戲曲藝術卻仍停留在單一的表演形式,劇目也還停留在之前輝煌時期的狀態。近年來鮮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劇目出現在觀眾視野中。在新生代群體中由于豫劇節奏慢、劇情陳舊,而不受年輕人喜歡。隨著時光的流逝,老一代的戲迷聽眾也正在逐漸地減少,觀眾群體出現斷層的現象。這時就需要引進能夠讓大家喜聞樂見、并在在觀眾中引起感情共鳴的題材。在現實生活不斷變化,時代不斷發展的當下,戲曲觀眾的審美和需求也大不相同。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且人口眾多的文明古國,從古至今我們身邊從不缺生動感人的故事題材。再結合當下時代背景,創作出膾炙人口的劇目顯得尤為重要。
2.表現形式方面
早期傳統豫劇的舞臺裝置極為簡單,有也只是一個桌子兩把椅子就可以開演。而在表演過程中時間空間的轉換主要靠戲曲演員的唱詞或念白以及一些程式化的動作來提示,而不靠其他輔助手段來描繪。在戲曲演員的表演中幾乎可以表現戲曲中所涉及到的任何規定情景。如開門、關門、坐橋以及自然現象等都可以通過戲曲演員象征性的動作來表現出來。到近現代以來,有較固定的劇場,舞臺裝置才有所改進。豫劇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而現如今舞臺設計,燈光舞美等都隨著科技的進步而趨于成熟。對于豫劇這門傳統的藝術形式,應順應時代發展緊跟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作出相應的改變。
3.豫劇的受眾群體
社會的進步以及互聯網的發展導致,年輕人的娛樂形式和審美趣味與老一輩人有著天壤之別。2011.9.18-9.28第二屆中國豫劇節剛剛落下帷幕,曾先后對河南豫劇在展演期間其中六個劇場的觀眾進行了觀眾年齡段隨機抽查,發現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占85%,30-40歲占12%,其中還有些是因為戲劇教學的需要,30歲以下占3%,也就是說豫劇的觀眾群是中老年人。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年觀眾群體也在逐漸縮減,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來了解豫劇并喜歡上豫劇成為其發展的必要問題。
創辦于1994年的電視節目《梨園春》為豫劇的傳播帶來了功不可沒的機遇,直到現在依然是一檔戲曲類的王牌節目。其獨創的戲曲選拔擂臺賽吸引著各個不同年齡的戲迷朋友們都參與其中,尤其是舞臺上鬼馬精靈的小戲迷們著實令人喜歡。這些小戲迷們的演出曾一時掀起一股“豫劇熱”,風靡全國。但《梨園春》節目的收視群體絕大部分還是來自于已有的戲迷觀眾們,且隨著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不斷普及,傳統電視節目的收視率也在不斷下滑。隨之《梨園春》這檔紅極一時的戲曲節目也逐漸在走下坡路。
三、 可持續發展策略
首先關于戲曲題材方面來看,在豫劇浩瀚的發展長河中,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經典劇目,都生動的地反映了當下的社會風氣和市井生活。例如:1958年結合當時時代背景的《朝陽溝》;1984年的《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作品都與時代相結合,因此也受到了民眾的追捧與喜愛。所以劇目的創作,要結合當下時代背景,并要貼和群眾生活。所以編劇應該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以自己在社會中的所見所感來作為創作靈感,多創作一些反映當代人民生活和精神風貌的新劇目。因此對于豫劇的創作者來說,立足當前國家高度重視“文化自信”的大環境下,不論是結合歷史典故還是面向新時代來開發新的劇目。這些優秀的創作都將會為豫劇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對于其可持續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其次在豫劇的表現形式上河南省歌劇二團曾將婦孺皆知的經典故事《程嬰救孤》做了全新的舞臺改編,在這次改編中創作者使用了前所未有的電影技術和華美的舞美設計、將這部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改編成了一個與眾不同、堪稱史詩級別的饕餮盛宴。經過改良過的豫劇風靡全國,不僅在在河南本地演出,更是在國內其他地區引起了一片轟動,經統計共演出了大約400多場,并成為我國自誕生以來首次走向國際舞臺的戲曲演出,其在紐約百老匯劇院的演出受到美國群眾的熱烈追捧。在這部再創作的豫劇中,可以看到戲曲藝術要源遠流長,不僅需要保留原有的傳統,還需要更多的創新。在如今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新的舞臺設計;燈光背景等新型舞臺技術都可以與傳統的戲曲藝術相結合。將傳統與現代科技相碰撞,新舊表演形式的交互將會為豫劇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也同樣可以吸引更廣闊的觀眾可以走進劇院來欣賞這一新舊相結合的豫劇藝術。
再次關于豫劇的受眾群體這方面,要想吸引新的觀眾想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門古老的戲曲藝術,就需要學習今年很火爆的一檔節目《國家寶藏》。這檔節目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對文物背后的文明進行了解,來呼吁人民群眾對文物要有保護意識。《國家寶藏》通過邀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演員或當紅明星,作為“國寶守護人”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通過電視化語言,精彩的節目編排以及演員們精湛的演技,使一個個文物呈現在觀眾的視野中,賦予每一件文物鮮活的個性與“生命力”。同時利用公眾人物的影響力及龐大的“粉絲”群體來引起人們的重視。此節目一出,在社會上引起的強烈的反響。既喚起了廣大觀眾對于文物的重視,也使得更多的老百姓能全方位的認識我國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可謂是一舉兩得。然而在我國需要守護的不只是博物館中實體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傳這類傳統文化也同樣需要有影響力的人來推崇和保護。運用公眾人物的影響力及龐大的“粉絲”群體來引起更多年輕人能關注豫劇,從而喜歡上這門古老的藝術。當前“流量明星”盛行,每一位當紅“小生”或“小花旦”背后都背負著巨大的“流量效應”,利用其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來作為豫劇這類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守護人”,將會對豫劇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通過“名人效應”將會使更多的年輕人來了解和認識豫劇,為豫劇的發展和傳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豫劇,是經過歷史長河的沖刷而不斷發展至今,她代表了中原地區人民的藝術追求和文化內涵,反映了河南人民勤勞質樸;不斷創新的精神內涵。回顧中國戲曲藝術近千年,河南豫劇近百年,豫劇的發展歷史并非一帆風順,但每一次對于豫劇來說都是成長,不斷成長和吸收才使得我國傳統文化得以源遠流長。立足當前豫劇所面臨的發展現狀,以及在弘揚“文化自信”的大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固步自封;一成不變。從劇目創作到表現形式再到受眾群體多層次發展,都要多方面考慮。既要從傳統層面出發,也要結合時代背景與人民娛樂趣味來協同雙向發展。在如今傳統文化發展受到重視社會主義新時代,豫劇這門古老的綜合藝術應該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保護,發揚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國華.二十世紀豫劇藝術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4.
[2]何夢醒.非遺視角下探析豫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策略[J].藝術科技,2016(9)174.
[3]張厚平.豫劇受眾年輕化策略 豫劇傳播的有效路徑探討[J].中國戲劇,2013(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