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予晗
哲 學家德謨克利特曾說:“語言是生活的 化身。”曾經,呱呱墜地時,那一聲清脆的啼哭,昭告著你對世界的新奇;漸漸地,你牙牙學語,用魔幻般的發音表達你對生活的認識。認字,發音,從只言片語到口若懸河,你在語言中生活著。
語言與生活息息相關,從日常交流,到藝術欣賞,都是語言。它們不只是從口中說出來的瑣碎話語,還是信息和情感的精妙載體。只不過,繁忙的生活,讓人們更愿意將之簡化,簡化為傳情達意的工具。
你可能受朋友之邀,去看過一場展覽。一年一度的“廣美畢業展”,陳列著或唯美、或奇妙、或驚艷、或平實的展品,五花八門,卻訴說著屬于它們的語言。那是四年辛勤和努力的展現,是心中理想與熱情的結晶。沒有文字,卻令人觸動,這源于生活的思考,對生活的感悟,不是幾個簡單的符號所能傳達的。這些是他們所開啟的全新的大門,那些簡單將語言“物質化”的人,注定被擋在了門外。
又或者,一次偶然的機會,陽光正好,外出踏青,你發現了一個“秘密”:耳邊的和風,眼前的綠茵,都是語言,一種無聲的語言。你可以學習日本文人德富蘆花,面對自然靜靜佇立五分鐘,諦聽“大自然的語言”。置身于自然之中,我們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靜聽天籟,天人相應,默默與自然對話,感受自然對生活的無聲啟迪。
還曾經,你翻閱詩詞,輕輕吟哦那些最錦繡的文字,感受來自生活最美的語言。“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傾吐著相思之苦;“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訴說著亡國之痛;“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寫盡黍離之悲。似乎,自然簡,人情繁。而語言的魅力卻在兩者之間綻放出和諧的光彩。
生活像是母親,她孕育著語言這神奇的事物,諸子百家,詩詞歌賦,方言俚語,自然物語。一點一點地累積養分,正如你在生活中一點一點地經歷著、學習著、成長著。閱歷的增加,讓你讀懂了詩文,聽懂了樂曲,也理解了自然的畫外音。而語言,也像漸漸長大的孩子,勾勒著生活母親的輪廓,記錄著曾經的歲月滄桑,為她歌舞絢麗的明天。
靜心,嗅一縷花香,品一杯清茗,感受那些陌生卻親切的語言,與生活相遇,與生活相通。
[作者系江蘇省鎮江第一中學高三(8)班學生]
點評:
作者以西方古哲名言開篇,直指語言和生活的關系,即語言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體現。隨后,親切自然地寫出展覽中的無聲語言、自然中的靜默語言和詩詞中的錦繡語言。這些語言,都是與生活相遇的結果或啟示。文章以第二人稱的散文化筆觸寫來,親切平和,字里行間充滿對語言和生活的情思。生活與語言的母子關系譬喻,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指導老師:張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