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人體自身有能力治愈60%~70%的不適和疾病?你可知道,我們的自愈能力為何越來越差?本期,我們請來中西醫幾位專家為大家詳細解答,幫你喚醒沉睡已久的自愈力。
【自愈力,人人與生俱來】
人體自帶“良醫”
著名心血管專家、中國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醫生治病,只是激發和扶持人類機體的自愈力而已,最終治好疾病的,不是藥,而是人們自己。這是因為,人體內其實蘊含著一個大藥鋪——其中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激素,這些激素就是“藥鋪”的藥材,將其排列組合,可以配出30多種藥方來。
不僅如此,人體內還配備了一位高度負責的貼身“醫生”——自愈系統,這包括免疫力、排異能力、修復能力(愈合和再生能力)、內分泌調節能力、應激能力等。當人有不適或生病時,這位“醫生”可以敏感地捕捉到人體異常信號,馬上調整人體的各種功能,并及時調動“藥鋪”中的各種激素,進行“配藥”、“用藥”,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相反,如果人體的這種能力遭到徹底破壞,即使華佗再世,也不可能挽救性命,艾滋病之所以成為不治之癥,最主要的問題是免疫系統遭到了滅頂之災。
這些不良習慣,讓自愈力越來越差
世界自然醫學會聯合總會主席馬永華教授說:“自愈力是人體與生俱來的潛能,具有巨大的神奇力量,不會因年齡增長而消失。”可如今,不少人處于亞健康狀態。一生病,非吃藥、打針不能痊愈,那么,是什么讓我們的自愈力變得越來越差呢?
1.一生病就吃藥
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于求醫問藥來抵御疾病。以感冒為例,不少人一感冒就馬上吃藥,其實人體自身就有自愈感冒的能力。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發高燒等癥狀都能把病菌趕出體外,削弱病菌的破壞力。由于人體在自我修復的過程中會出現上述癥狀,人們為了消除這些癥狀帶來的不適感,就會用藥物粗暴的干涉,這樣,人體的自愈能力就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人們反而因為癥狀的消失,在下一次疾病來襲的時候,還是第一時間求助于藥物。自愈力也適用“用進廢退”的原理,在這種惡性循環中,身體的自愈力就會越來越懶惰,被閑置,直至最后退化失去作用。
2.太愛干凈
人體的免疫系統要經過外界“馴化”來增加抵抗病原體的能力,如果太愛干凈,免疫系統就沒有鍛煉的機會,長此以往免疫力就越來越差。
3.長期睡不夠8小時
人的睡眠系統也是遵循著大自然的規律,這個系統如果被打亂,人不但無法高效工作,免疫力也會下降,誘發多種疾病。
4.飲食不均衡
長期挑食、偏食的人,常常會因為營養攝入不全面,出現很多小毛病。古語有云:“魚生火,肉生痰,蘿卜青菜保平安”,均衡膳食才最有利于健康。
5.情緒不好
樂觀的人不僅能讓人生活更積極,還能有效增強免疫力。而經常情緒抑郁、心理壓力大的人比樂觀開朗的人免疫力會差很多。保持愉快的心情、積極面對生活,才能防衰老,增強免疫力。
6.久坐、不愛運動
很多上班族一坐就是大半天,這會降低人體代謝速度及營養吸收。久坐者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循環往往不暢,腸道免疫屏障功能也會隨之下降。
很多小毛病,不吃藥也能好
德國《生機》雜志刊登過這樣一篇文章:只要注意調養和改善生活習慣,60%的疾病都能夠自愈。現實生活中,一些小毛病其實是可以不吃藥而愈的:
1.感冒
當身體受到細菌、病毒的襲擊時,自愈系統會迅速地組織免疫細胞來打一場防衛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感冒。大多數感冒都可以不治而愈,這個過程大概需要5—7天。
2.創傷
當身體受到了機械、物理的損傷,它會默默地修復傷口、促進痊愈。比如,不小心蹭壞了皮膚、出了血,過一會兒就會自然止住,這就是體內有天然的止血藥——血小板。
除了身體表面的傷口,其他包括胃潰瘍、口腔潰瘍之類的“傷痕”,甚至骨折、腦部傷害等,當傷害一開始,機體會立刻自然地產生再生作用,分化出新的細胞,使受傷的細胞結痂脫落,轉變成新的肉芽組織,完成自療。
當然,自愈需要條件,必要時還要尋求醫生的幫助。比如,如果皮膚潰爛,要及時給傷口消炎;骨折后要上夾板;出現潰瘍,要少吃上火的食物。
3.輕度“三高”
當機體內出現了多余的垃圾廢物,它會有條不紊地通過各種渠道將其清除。比如,肝臟、腎臟都可以為身體排毒。脂肪肝、部分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風等生活方式疾病,在初期,通過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運動,即使不用藥也可以使機體逐漸恢復正常。
4.發燒
人受感染時,體溫升高是一種保護機制,可以抵御某些病菌的繁殖。因此,一般來說,低于38℃的發燒,多休息、多喝水就可以緩解,并不需要吃退燒藥。
5.上吐下瀉
孕婦嘔吐,是對胎兒的一種自我保護。很多時候,拉肚子也是一種自我防御。當我們吃了有毒食物后,往往會上吐下瀉,這樣毒物才能及時地從體內排出,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從口入”的危害。此時,只要讓腸胃充分休息,適時補充水分就可以了。
【養足正氣,方能自愈】
自愈力強弱與正氣是否充沛息息相關
北京厚樸中醫學堂堂主、中醫教育家、身心醫學專家徐文兵說,一個人自愈力的強弱,取決于人體正氣的強弱。
《素問遺篇·刺法論》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人體發病首先是因為正氣虧虛,然后才導致病邪入侵,使體內陰陽平衡失和而發病,因此,正氣的強弱是是否發病的關鍵。同樣的環境情況下,有的人發病,而有的人卻不發病,中醫認為核心因素就是其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除了發病,抗邪也是由人體正氣的強弱來決定。正氣充沛,病邪入侵輕淺,就容易恢復。正氣虛弱,病邪入侵深入,病情就不容易恢復。所以,正氣不僅僅決定病邪入侵與否、入侵深淺,也決定人體抗邪能力,身體恢復健康的能力,是核心因素。
比如,同樣是感受風寒,如果患者自身陽氣較強,喝點熱水,吃點熱粥,蔥姜蒜,都可能鼓舞體內陽氣,使風寒散于無形。而本身陽虛的人,則不容易好。一旦感受風寒,可能會直接腹瀉,表現為陰證的癥狀,甚至還會胸部悶痛,出現心陽虛的表現(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往往如此)。同樣是感受風寒,有的人喝點熱水、熱粥病就好了,而有的人需要緊急服用溫心陽、扶正祛邪的藥物,經過反復多日才能好轉。由此可見,人體正氣的強弱,是決定疾病向愈,好轉的關鍵。
自愈力變弱時,借助外力拉一把
“人體的自愈功能十分強大。如果我們積極利用它,就可以通過自身調節,消除體內的致病因素,重新回歸健康。但這并不是說人體的自愈力守護在那里,我們就可以放心了,生病了就可以不找醫生,不吃藥,該吃冷食還吃冷食。”徐文兵講解說,每個人的天生稟賦不同,自愈功能的強弱也不同。利用自愈力祛病也是要辯證對待的。當我們自身的自愈功能比較弱的時候,就需要依靠外力的幫助。
還以外感風寒為例,一個陽氣充足的人,通過喝熱粥,熱水,吃蔥姜等辛溫散寒的食物就可以將病邪驅除體外,而一個陽氣不足,感邪程度又比較重的人,就必須依靠藥物或者艾灸等療法,來扶助他體內的正氣,恢復自愈功能,戰勝疾病。
這樣做,可以提升你的自愈力
飲食有道,強健脾胃
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養正氣、提高自愈力,必先養脾胃。北京孔醫堂坐館專家武國忠說,中醫講究天人合一,人秉天地四時之氣而生。通過飲食來養正氣的最好方法就是順應天地四時更迭,選擇相應的食材。
1.春天多吃“青色菜系”。按照中醫學觀點來講,春天主升發,在五色中對應是青。“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綠色,所以,春天我們要多吃各種常見的綠色蔬菜,比如菠菜、水蘿卜、芹菜等。
2.夏天多吃“紅色菜系”。夏天主心、主南方,呈現的是一派“火德”之象,它的顏色是紅色。自然界賜予我們很多適合于這個節令的食物,比如,西紅柿、櫻桃等。在這個紅色“當道”的季節,多吃這些食物既飽了口福,又養了脾胃。
3.秋天多吃“黃色菜系”。秋天屬金,到了秋季,果實的顏色由深轉淺,一到秋天,人的脾胃會比較虛弱,這個時候,要選擇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藥、蓮子、蛋類等。
4.冬天多吃“白色菜系”。冬天應該吃以大白菜、蘿卜為主的白色菜系的時令菜,盡量少用那些反時令的菜,比如紅顏色的西紅柿就應該少食。冬天是一個藏精氣的時候,飲食結構一定要合理地搭配。
艾灸補陽
《扁鵲心書》中明確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艾草是純陽之物,艾灸時,通過皮膚表面向經絡、臟腑滲透能量,從內部為身體補充正氣,滋養臟腑,具有增強、提高和復原人體自愈力的作用。平時,經常艾灸以下四個穴位,對提升自愈力大有裨益:
1.大椎穴:古人稱它為“諸陽之會”,堪稱陽中之陽,它的作用不限于補陽,當陰陽相爭的時候,刺激大椎,可使陰陽平衡。取穴:位于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2.腎俞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艾灸此穴,可滋補腎陽,在短時間內生發陽氣,鼓舞腎氣。取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3.神闕穴(肚臍):古人有“臍為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臟之根”的說法。神闕穴是人體的長壽大穴,堅持艾灸神闕穴,可以提高免疫力,強身健體。
4.足三里穴:歸屬足陽明胃經,艾灸此穴有調理脾胃、補益后天等作用。取穴:位于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
睡眠充足,調養情志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覺補。可見,睡眠質量好壞與健康有著很大關系。睡眠占人生1/3的時間,是恢復體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睡好覺,即是養陽。陽旺,則正氣足,自愈能力就強。
武國忠強調,對于很多現代人來說,一定要避免熬夜。因為過度熬夜,陽氣不能交陰,會虛耗于外。陽氣虛耗,體質必然會變差,自愈能力也會隨之變弱。現代人既然做不到像古人那樣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但至少要保證入睡時間別晚于23點。
此外,不良情緒也是消耗我們正氣的主要因素之一。中醫素有七情致病的說法: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不良情緒不僅會影響人的氣血正常運行,導致氣血功能紊亂,自愈功能下降,還會損傷五臟。所以,平素里,我們應該保有一個平和、樂觀的心態,使自身氣血通暢、充盈,正氣充沛,這樣自愈功能才會無懈可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