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尤佳
辛溫解表退熱法
通過使用辛溫解表的藥物達到退熱的目的,適用于外感風寒患者。
表現為發熱、頭痛、怕風、怕冷、咽喉腫痛、干嘔、不時出汗等的患者,宜選用桂枝湯(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等),服用后,稍停一會兒,喝些稀粥,可滋養脾胃、加強療效,同時要禁食生冷、黏膩、酒肉之品;表現為發熱、頭痛、身痛、多喘、怕冷、但不出汗的患者,宜選用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等),因發汗作用較強,需在醫生指導下選用。
此外,還可選用中藥擦浴法,取荊芥、羌活、防風各10~20克,加水100~200毫升,煎煮20分鐘左右。用藥棉蘸取藥液,反復擦雙足涌泉穴(腳心),或頸部兩側、腋窩、腹股溝、肘窩等處,擦到皮膚發紅為度。此法尤適宜外感風寒伴有無汗頭痛、肢體酸痛、發熱怕冷者。
辛涼解表退熱法
在發病初期可選用辛涼發散的藥物使熱外透,從而達到退熱的目的,適用于外感風熱患者,表現為發熱、有汗、頭痛、口渴、咽喉腫痛、咳嗽、不怕冷、怕熱等,宜選用桑菊飲(桑葉、菊花等)、銀翹散(薄荷、牛蒡子、金銀花、連翹、淡豆豉等)。
中藥擦浴法:取薄荷、柴胡、黃芩各10~20克,加水100~200毫升,煎煮20分鐘左右。使用方法同上。尤適宜外感風熱伴有咽喉腫痛、頭痛、口干、口渴者。
瀉下退熱法
通過有通腑瀉下作用的藥物將積滯由大便排出體外,從而達到退熱的目的,適用于實熱積滯在內者,表現為大便不通、腹脹胃滿、腹痛、按之發硬等,宜選用大承氣湯(大黃、枳實、厚樸等)。也可于每日早晚喝適量蜂蜜水或決明子茶,或按摩大腸俞(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天樞(臍中旁開2寸處)等穴位。
寒涼藥退熱法
適用于熱邪侵犯人體較為嚴重者,表現為高熱不退、昏迷亂語、身上可見出血斑點,治療上應該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宜選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平時多喝溫開水。也可采用物理降溫的方法,如冰塊冷敷(額頭、腋下等部位)、酒精(鹽水)擦浴(頸部、胸部、腋下、四肢和手腳心)、生石膏水濕敷手足心,或用冷水浸濕的毛巾放于前額、腋窩、腹股溝等部位。
和解退熱法
所謂和解退熱法,是指發熱、怕冷在患者身上同時出現,中醫認為它的病因是半表半里的,這時既不可發汗,也不能瀉下,只能采用調和的方法解除熱邪,同時調和肝脾與腸胃,宜選用小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半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