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明 黃春梅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于批復某科研院所為“專利價值分析工作試點單位”,試點工作為期一年。某所成立了研究所專利分類分級管理工作組,建立了專利價值分析專家數據庫,希望通過對研究所存量專利進行分析和梳理,結合專利全過程管理,探索建立專利分類分級管理標準化體系;參照國家知識產權局出臺的專利價值分析指標體系,探索建立符合中科院院情和適合某所學科特點的專利價值分析方法,試圖探索建立具有納米產業特色的專利價值分析指標體系。
我們首先對一批存量專利進行了篩選和試評,初次采用全指標對第一批半導體照明領域的存量專利(7件)進行評估,并在這個過程中對專利價值分析各指標在分類分級中的應用進行了驗證,發現了一些可能的問題和需要調整的方向,明確了后續工作的目標和工作計劃。
在對指標和評分表單調整后,我們在第二批評估中,選取了一批有一定學科優勢和特色的課題組,方向集中在:印刷電子、碳納米材料、太赫茲器件、太陽能電池、L半導體照明領域等方向,進行所內試點,在條件成熟后再在全所推廣。
針對第二批評估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對指標評分標準進行了小幅度的調整,同時為了提高效率,簡化了評分表單。在第三批評估中,我們針對余量的所有授權專利進行評分。
一、建立了所試點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的專業團隊工作機制
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由所內各級相關領導共計8人組成,領導小組下設項目執行團隊,項目執行團隊由專利檢索分析團隊和專利價值分析評價團隊。
領導小組負責對整體工作的推動和監督、專家團隊的適用性評價、分類分級結果和專利價值分析結果的判斷。項目執行團隊主要由所技術轉移中心負責具體運作,執行團隊對領導小組負責并定期向其匯報工作,負責流程設計、指標設計、標的選取、商業化應用等具體方案的設計。專利檢索分析團隊負責對提案技術方案進行檢索分析,判斷其授權前景,提高申請質量和授權率。專利價值分析評價團隊負責從專利的法律價值、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三個維度對專利的價值度進行打分評價;檢索團隊和價值分析團隊均來自建好的專利價值分析專家數據庫成員。
在所領導小組的第一次例會中,會議確定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首批擬評估的專利范圍(7件LED相關專利);②專利價值分析評價指標的適用性;③專利分類分級初步實驗性流程;④專利專家庫成員。
在所領導小組的第二次例會中,會議確定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確定第二批擬評估的專利范圍:試點課題組共計70件左右;②針對首批專家反饋問題對指標進行修改,確認了調整后的指標以及流程表單;③新增部分專家成員。
二、建立了專利價值分析專家數據庫
專家數據庫成員主要從某所內部、蘇州地區企業、蘇州地區投資機構、以及其他合作單位或院所中進行征集,截至目前,共征集到法律專家13人,專利檢索專家11人,技術專家19人,經濟專家6人。
由于某所涉及技術方向比較多,所征集的專家很難涵蓋到所有的技術領域,因此我們仍然在借助各種機會繼續征集專家。
在第二批和第三批專利價值評估工作中,技術和經濟的評估工作主要由課題組組長指定專家完成,法律價值的評估工作由征集的法律專家完成。
三、專利價值分析過程結合到某所的專利全周期管理過程中
我們在建立的全周期管理的過程中的一些關鍵節點,植入了專利價值分析的指標評價過程。希望通過此項改進,建立動態專利分類分級管理體系。
價值分析的植入主要體現在:
在發明人提案時,由課題組內部對技術進行價值度自評,根據價值度自評結果作為事務所選擇、以及未來是否進行國際申請的參考依據。
PCT申請之前,通過價值度分析確認是否有國際布局的必要性。
國內專利申請授權之后,通過價值度分析進行分級管理。
四、存量專利按技術領域進行梳理
截止目前,某所已申請專利1100余件,我們將其按照微納制造、能源與清潔技術、納米新材料、納米器件、納米生物技術等學科領域進行了劃分,并按照領域劃分制作成專利宣傳冊,同時我們也對專家成員按照同樣技術領域進行了劃分,如此,一方面便于技術需求方能快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技術,促進轉移轉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專利快速匹配到相應技術領域的專家。
五、指標權重調整
針對首批專利中專家反饋的問題以及結合某所實際情況,我們主要對法律價值度的指標和指標權重進行了調整:
六、專利價值分析表單設計
由于某所專利涉及技術領域較多,在安排專家打分時存在流程繁瑣的問題,因此我們為了簡化流程和提高專家的評估效率,經過多次修改調整,設計如下表單:
(1)法律價值度打分表。通過一張打分表,可以匯總專家的聯系方式、賬戶信息、每位專家所有專利的評分結果、評分意見、以及評分問題反饋,一方面,專家容易操作,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統計匯總的工作。
(2)技術、經濟價值度打分表。考慮到某所專利涉及領域較多、所外專家難以全面征集的問題,在第二批和第三批專利價值度評估過程中,技術、經濟的價值度均由課題組內部指定人員完成。
在法律價值度評估中,“依賴性”指標的打分對于法律專家來說存在較大難度,需要全面檢索國內外公開專利并進行比對分析,工作量過大,操作上不現實。但是考慮到發明人對自身專利技術在國際上的位置比較了解,所以該指標放入了技術、經濟的評分表中并由發明人進行自評,法律專家可以進行參考。
七、培訓
針對專家和團隊對專利價值分析指標認識不足,以及研究所各課題組積極性差次不齊的問題,我們在第二批專利評估前,邀請了中技所滕波老師給我們的專家進行了一次系統的培訓。
我們對一批存量專利進行了篩選和試評,初次采用全指標對第一批半導體照明領域的存量專利進行評估,并在這個過程中對專利價值分析各指標在分類分級中的應用進行了驗證,發現了一些可能的問題和需要調整的方向,明確了后續工作的目標和工作計劃。
分類分級和價值分析工作也初見成效,選取了一批有一定學科優勢和特色的課題組,方向集中在:印刷電子、碳納米材料、太赫茲器件、太陽能電池、L半導體照明領域等方向,進行所內試點,在條件成熟后再在全所推廣。
八、難點
在前期的工作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項目推進的難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專家的征集和培訓
我們在全所和部分對外征集了一些專家,基本覆蓋了我所大部分技術領域,但也有少數領域無法湊齊9位專家,特別是經濟類專家,我們缺乏有效的征集途徑,有的行業很小,真正的專家很難邀請到。另外,不同專家知識背景、關注角度均有不同,對待同一個指標,往往有不同看法,存在較大的主觀性。
另外,專家培訓也是難點,很難將所有的專家邀請來進行相關培訓,但不經培訓的專家,在對指標體系有所理解偏差時,就會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出現前面所述的一些問題。
2.指標適用性的改進
目前,由于我們經驗尚欠,雖然對于指標的適用性的調整有一定的想法,但對于如何做最終的決策,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