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敦民
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問題突出。據國家衛計委預測,到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將達到2.55億左右,占總人口的17.8%左右。其中,還有占老年人口總數15%左右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鑒于銀發族群不斷擴大的現狀,國務院發出了《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
那么,如何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呢?二者又怎樣結合呢?這些都是老年人最關心的話題,筆者就此采訪了對“醫養結合”有深入研究的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唐強教授。
〇 為何提倡“醫養結合”?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提前到來,“未富先老”問題突出,對一些老年病的常發、易發和突發患者的救治,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療和看護問題,均成為社會關注熱點。而我國目前的現狀卻是——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互相獨立、自成系統,養老院不方便就醫,醫院里又不能養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經常往返家庭、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既耽誤治療,也增加了家屬負擔。這也致使許多患病老人把醫院當成養老院,成了“常住戶”,加劇了醫療資源的緊缺。
這些已經引起國家的重視,李克強總理提出,“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是深化醫改、應對老齡化、增進億萬家庭福祉的惠民舉措。能夠更好地保障老有所醫、老有所養”。
“醫養結合”是指把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醫”包括醫療康復保健服務,具體有醫療服務、健康咨詢、健康檢查、疾病診治、護理服務、大病康復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養”主要包括生活照護、精神心理服務、文化活動服務。醫養一體化,將養老機構和醫院的功能相結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融為一體,做好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
2016年6月,國家衛計委聯合民政部公布了一些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目前已經有不少中醫醫院開展了“醫養結合”的服務模式,為年邁長者提供日常保健、健康促進、中醫康復、養老護理及其他生活服務。
〇 中醫養生優勢突出。
人們都知道,中醫養生目前十分火爆,如今中醫堂、養生館如雨后春筍,遍布大城市的大街小巷。通過保養、調理,讓身體達到健康狀態,可以說是每一個人的愿望。這也是中醫養生火爆的群眾基礎和主要原因。
中醫中藥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診療經驗,對許多疾病具有獨到的見解和獨特治療方法。
“預防是最好的醫藥”,這是當代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醫學博士亞歷山大·利夫說的一句話。而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已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論。中醫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上醫“治未病”防治思想。古人提出“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等養生保健的理念。中醫注重養生,注重人體的自強,有幾千年來形成的實踐經驗。
古代醫家不僅發明了很多中醫治療方法,還很早就開始了“醫養結合”,許多古代權威醫學著作都記載著不少養生保健方法。例如孫思邈的醫學專著中記載的“食療18方”和“養生13法”;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萬密齋的《醫學全書》中的相關內容等。
非藥物方法是中醫養生保健的一大特點,如傳統的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還有現代的足浴、汗蒸、精油熏洗、玫瑰花浴、穴位埋線等。開展中醫養生不需要什么儀器設備,也不需要什么高科技,有一雙手就可以進行按摩、穴位指壓等,可以說,中醫養生保健有著簡便廉效的優勢。
現代人熟悉的“食療”就源自于中醫,藥膳飲食保健在中醫養生中,具有突出的作用。藥膳有著豐富內容和悠久歷史,許多中藥既是藥品又是食品。中醫的膏方調理,是中醫養生的一大特色,有病可以治病,無病可以強身健體。冬春季節服用膏方,可以預防疾病發生,控制老年病、慢性病,特別適合于女性和老年人。
現代醫學對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便秘、心悸失眠等病癥以藥物治療為主。中醫則對疾病的康復調理有很多辦法,如飲食養生、情志養生等。
〇 “醫養結合”是中醫養生發展的必然趨勢。
據唐強教授介紹,在老年人醫療服務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疊加的今天,健康養老服務呈現了多層次、多樣化的發展特點。針對普通養老機構不能解決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養護問題,開辦“醫養結合”的康復中心十分必要,而中醫開辦“醫養結合”的康復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以醫代養”、“醫養結合”關鍵在于一個“合”字。唐強教授認為,醫和養與其說是結合,不如說是融合。因為結合還各有棱角,融合才能無縫對接,融合的健康養老服務才會接地氣、有人氣。依托醫院的醫療、教學、科研、護理等方面的先天優勢,整合區域優質資源,讓老人們能夠“不出院門”得到醫、養、學、為的一站式服務。中醫中藥在養生保健、重大疾病的預防、慢病的早期干預和健康管理方面,都獨具優勢。中醫藥的養生方法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中醫的非診療性的健康養生服務等,可以讓老人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這樣,能夠讓入住醫養中心的老人實現“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的四大目標。
(編輯 宋 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