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明
新聞鏈接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重癥醫學科曾成功實施第1例兒童氣管支架放置的手術,氣管支架置入手術被認為是呼吸介入治療難度最高的技術之一,兒科醫院呼吸介入治療也成功躋身于國內先進行列。
呼吸道狹窄,臨床危重癥
兒童呼吸道狹窄定義為呼吸道管腔內徑不足正常氣道的50%。其中按照狹窄段來分,局限性狹窄為狹窄段小于氣管總長的50%,超過50%者為長段狹窄;按照部位分為呼吸道內狹窄,包括先天性氣管軟骨環發育異常、氣管內隔膜形成、氣管內生物等引起的氣管狹窄;還有氣管外因素導致的狹窄,如先天性心臟病或大血管發育畸形、縱隔內占位等外部壓迫造成的氣管狹窄。嚴重氣道狹窄可導致兒童出現呼吸困難,窒息而死亡。
氣管支架置入的適應證
先天性氣管狹窄多采用手術治療,但并非所有類型的氣管狹窄均適合手術治療。近年來,氣管鏡介入治療下支氣管支架置入手術為氣管狹窄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氣管支架應用的適應證包括:
1.先天性心臟病術前合并呼吸道狹窄并出現嚴重通氣功能障礙、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后出現撤除呼吸機困難的患者;
2.先天性中重度氣管支氣管狹窄、軟化所致通氣功能障礙,造成反復呼吸道感染;
3.感染所致炎性狹窄,常規介入治療如電凝、冷凍不能緩解并導致長期肺不張或肺氣腫者;
4.外科氣管成形術后造成吻合口狹窄者。
由于嬰幼兒先天性氣道發育異常(如氣管軟化),部分患兒癥狀可以隨年齡增長而緩解,同時氣管支架本身也存在諸多并發癥,所以對于氣道支架放置是否必要或置入時間,需要針對每個患兒進行個體化討論。
高難度的氣管支架置入
氣管支架置入的難點在于它需要應用幾乎所有的呼吸介入治療技術,如對氣管支架進行管理、對患兒病變氣道的直徑及長度進行反復地評估及測量;在支架置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缺氧、氣道黏膜出血、心血管功能不穩定等并發癥,需要在操作過程中預備心肺復蘇設備及相關急救藥物;同時氣管支架置入還會出現支架位置不理想或支架釋放失敗,這也需要應用硬性支氣管鏡進行位置調整及取出。
而氣管支架真正的難點在于支架置入后的氣道管理,以及支架置入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處理。
1.呼吸道支架移位 通常發生于術后1周,由于支架與呼吸道壁間尚未形成牢固結合,劇烈咳嗽時受呼吸道壁擠壓發生移位。一般在支架置入后第1、3、7天常規進行氣管鏡復查,發現移位及早調整。
2.分泌物潴留 一般常見于覆膜支架置入,可應用祛痰藥物霧化并結合氣管鏡吸引清除黏稠分泌物。
3.肉芽組織增生 較常見于金屬支架置入,容易造成繼發感染阻塞呼吸道造成呼吸道再狹窄。常規術后半年需要定期隨訪。
正是由于氣管支架置入存在較多并發癥,且對操作技術要求較高,故氣管支架置入術治療氣管狹窄并非首選方案,是治療嚴重氣道病變的“最后一道防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