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丹
2001年6月,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就提出:改革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而對于一線語文教學來說,探索并實施語文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必將是今后語文發展的必然性選擇。
一、國家課程校本化是走出當前語文教學困境的需要
2016年新修訂的高考語文考試大綱更注重體現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和綜合性,強調全面考查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但就目前語文教學現狀而言,仍然免不了“機械主義”的弊病,具體表現如下:
1.教學過程中,師生專注于課本。第一,教學內容是課本中的課文。第二,教學進度是根據課本而安排的。第三,教學目的是課本或教參中規定的。可以說,當前多數高中語文教師是忙于教課本的內容,對高中語文教材是全盤接受,為教材而教,不敢越“雷池一步”。具體的課堂教學沒有或很少考慮到校情、學情,教學沒有個性。于是,一方面是語文的外延無限廣闊,另一方面卻是語文學習的空間如此的狹窄。
2.課堂成為了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甚至唯一陣地。一方面,教師擔心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備課時納入了過多教學目標。而為了完成這些目標,語文課堂往往成為了老師的“一言堂”。另一方面,學生們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漸漸習慣了以聽眾的方式進行語文學習,以此來完成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積累的學習任務。這種完全基于課堂“教”的語文學習無疑收效甚微,甚至可能將語文課程推向死胡同!
3.分數成為教與學的唯一指標。無論是教材修訂者的初衷還是課程標準制訂者的指向,都很美好:“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等等。但實際上,在一線教學中,目標往往只有一個——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在如今的中國,考試就是學生學習唯一的衡量指標,既然要采用標準化考試模式,教師就不能不按照這一模式訓練學生。
要擺脫語文教學的困境,就必須解決“機械主義”弊病。而校本化國家課程,開拓以教師為課程主體、以學生為課程核心的、關注語文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基于“學”的語文教學新局面是一個很好的出路。
二、國家課程校本化是語文課程本身的實施和發展需要
當前,語文教育一直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困惑,就是語文教育一直缺乏一種明確的“課程意識”。課程與教材建設問題,也始終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難題,以往語文教育過于統一的課程和教材機制,既不能適應全國各地的特殊情況,也極大地限制了地方、學校和教師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不利于課程和教材建設內部的良性競爭和自然發展。同時,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將教材等同于課程,使課程的豐富性遭受了極大的損耗,學生接受語文教育變成了僅僅是教讀教材的教育,這種現狀極大地影響了語文教學效率。
何謂“課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課程即活動,在其教育思想中著意強調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現代教育公認一個觀點:學比教更重要。教育的目的是學而不是教,那么作為學習的重要呈現的“課程”,就必須是基于學而不是基于教。學是個動態的過程,由此課程也應是一個生長性的動態系統。
的確,課程應是充滿活力的、建筑在師生教與學良性循環基礎上的發展性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國家、地方、學校、教師、學生絕不是不可逆的單指向,而是由可逆的多元素間共生性循環作用體系。
學校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它在實施國家課程時不能只是被動的傳承,而是要結合地方特點和自身條件以及師生實際,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即國家課程校本化,使國家課程得以軟著陸,有效實現教育目的。
探索并實施國家課程的校本化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使學生能夠通過高中三年的語文學習,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是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需要
單純的科學文化知識素養的提升并不直接等同于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其間需要一個積極的“轉換酶”——課程意識。教師自身知識的增長固然重要,但“我即課程”意識的樹立更為重要。無論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還是校本課程,最終的執行者都在于教師。語文教師就是語文課程的主體。傳統教學,語文老師們往往按部就班地跟著教材走,優秀的老師會創造性地挖掘教材的價值。但為什么不再向前一些呢?何不打破教材的束縛,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對教材篇目加以選擇,輔以增刪,結合自身特點、地方條件形成個性化的教師課程序列?何不圍繞這一序列,教師有意識地深入研究、繼續學習,教學一體化,走不可替代的教師專業化道路?如此一來,教師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的課程,發展自我,又何愁“職業倦怠”,何愁課程沒有活力?
新課程實施要求教師從忠實的執行者轉變為創造性的實施者、開發者。教師課程意識亟待提高,適應新課程的能力需要提高。面對新觀念、新教材、新方法,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四、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是學生語文素養有效提升的需要
國家課程校本化的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整合國家資源、地方資源和學校資源。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讓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應用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閱讀與表達的能力,就成為語文教學的指歸。而就目前的高中語文課程所選用的教材來看,必修及選修教材對于高中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而言是遠遠不夠的。
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單從閱讀量來看,教科書哪怕加上人教社配置的《語文讀本》仍是遠遠不夠的。福建省雖然指定了《家》等7本文學名著和《論語》《孟子》作為必考書目以促進學生的閱讀,可真正能較好完成的學生很少。2002年秋開始使用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生的閱讀提出以下要求:“擴大閱讀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關注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課外閱讀材料包括文學名著(10部以上)、科普書刊和其他讀物,即適合高中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總量不少于300萬字。”但從實際了解來看,多數高中生的閱讀是不達標的,而且閱讀書目的質量也難以保障,淺層閱讀多、深層閱讀少。
要有效處理好課內外的“多”與“少”的矛盾,教師就必須把握好“收”與“放”,就必須把握好精讀與泛讀、課內與課外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只有對語文教材進行了校本化的處理,教師才能夠有時間有精力去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另一方面,學生得到較寬松的課堂時間與空間,方能更有機會參與課堂,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與教師一起建構屬于自己的語文課程。由此,課堂方能成為充滿活力的輻射點,把學生由已知引向未知,帶其從課內有效地走向課外,構筑充滿生機的“大語文”空間,幫助學生養成積極的語文學習習慣,指向其終身學習、終身發展。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高中語文教材校本化的教學實踐和研究——以人教版為例》(課題立項批準號:FJKYJD15-29)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建甌一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