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安廷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越來越向培養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的方向發展,這既是語文課程標準落實的必然結果,也是中考語文能力要求的良性導向。盡管中考語文各個地區有不同的要求,也體現出各地區對語文教學要求的差異。但縱觀全國各地區的語文試題,尤其是語文閱讀試題,我們不難發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只要能抓住課程標準的要求,按相關能力培養要求來開展教學,就能很好地應對閱讀試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心得,把中考檢測能力要求與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統一起來,從課程標準要求、課程目標內容、閱讀實踐拓展等三方面,論述中考視角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立足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中融入閱讀方法的傳授與閱讀能力培養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每一個階段相對應都有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與要求,這些目標與要求的實質是對每一階段學生閱讀能力的檢測。在中考視角下,無論是從語文難易度的區分,還是從語文教學的檢測評價,都是圍繞著課程標準來進行命題的。與課程標準明晰的條文式能力要求存在差異的是,語文能力的檢測往往是復合型的,即語文綜合能力的檢測,閱讀教學尤其如此。因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立足于語文課程標準,把考綱要求與課程標準納入同一平臺作深入的研究,剝離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相應目標與要求,才能在閱讀教學中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更好地引導學生在檢測與能力培養中尋求更高效的做法。
以古代詩詞的閱讀教學為例,在課程標準中對這一方面的要求較少,主要側重于理解基本內容、掌握詩詞寫作特色與技巧、體會基本感情并進行誦讀。換言之,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生古代詩詞的要求重在積累,因此在中考檢測中,積累并進行簡單的運用就是古代詩詞閱讀教學的目標。如在杜甫的《春望》教學中,只要教學過程中能實現三個目標:誦讀要流利、體會要到位、情感要共鳴,就能實現課程標準目標與中考要求的統一。筆者在教學設計中以誦讀入手,通過誦讀來調動學生語感的培養,才能引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體會,進行品味。再結合本詩的背景與寫作技巧的分析,逐步引導學生對本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進行探索,最終實現情感的共鳴,從而掌握全詩內容。在這一過程中,要運用適當的閱讀方法,有針對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俗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代詩詞貴在讀,筆者就通過運用重慶方言(四川方言)來誦讀本詩,通過情感滲透與表現把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凸顯出來,從而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更好地運用方言來找到詩歌誦讀的突破口,很好地理解詩歌。
二、閱讀教學中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融為一體
從語文課程目標來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三個方面,但三者之間又不是相互割裂、互不聯系的。從閱讀教學的角度來看,三者是一個總體目標的三維表現。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把這三者融為一體,以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來推動學生實現中考的檢測評價要求。從語文閱讀教學的角度來看,知識、能力、方法、情感都是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的,用單一的目標來開展教學都會走入閱讀教學的誤區,陷入應試教育的泥淖。而在新課改下,學生主體與學生發展已然成為了全社會的共識,語文閱讀教學也必須走出應試目標,從學生終生發展需要的角度來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才能使學生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走向更好的發展道路。
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是一個宏大而籠統的目標,但放在中考視角下這一目標就逐步清晰起來。以2016年重慶中考語文A卷閱讀《比剎那更短,比時光更長》第17題為例,就是對整個閱讀材料的較深層次解讀,因為四個選項都有一定的道理。而只有通過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為一體,運用到文本中去,才能將作者的感情、認識與自我的認知統一起來。而這種統一就不是單一的能力或知識,更不是方法、情感,而是三者融合后語文素養的體現。對于語文素養較好的學生而言,可能僅僅通過語感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答案。而這種語感能力其本質就是語文素養,是將語文閱讀教學目標上升到自我領悟與體會的較高階段。
三、課外閱讀與課堂閱讀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升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在本質上來說,檢測學生的閱讀能力或語文素養,不僅僅可以通過考試或測評評價,還可以通過課外閱讀活動的延伸。從課程標準來看,初中生閱讀量為不少于260萬字的名著閱讀,年均為100萬字左右。初中語文教師要運用好課外閱讀活動這一平臺,把課堂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活動結合起來,通過閱讀實踐來檢測并升華學生語文能力,形成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語文能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兩個功能性作用,其一是窗口作用,即通過課堂閱讀教學這個窗口,引導學生走入到更廣闊、更深邃的文學世界,這一作用最終指向語文的人文性其二是閱讀方法論的傳播,這主要體現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這一作用主要側重于語文的工具性。而對于課外閱讀活動而言,語文的人文性遠比工具性重要得多,學生所收獲的知識與能力不僅僅體現在平時的語文檢測與考查上,更多是體現上對學生精神世界的熏陶與改造上,在豐富學生學識的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的人文修養。
以羅貫中《三國演義》的節選《舌戰群儒》為例,作為《三國演義》中非常精彩的部分,它不僅在語言運用上值得學習,而且通過語言所體現出的人物形象、心理變化、邏輯思維等,都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內容。如果只停留上翻譯與理解上,顯然人物形象就會被弱化,吳國主和派的真實嘴臉就沒有辦法揭露出來。要全面深刻認識并理解人物,顯然通過這一回(第四十三回)的內容就無法表現出來的。語文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赤壁之戰這一事件的全過程進行閱讀,甚至對《三國演義》整部小說進行閱讀,才能讓學生對課堂閱讀教學有深刻的理解。而這種理解遷移到整部小說中,形成個性化閱讀方式與閱讀能力,就能把課堂閱讀方法、閱讀知識轉化為學生語文綜合性能力,對學生終生閱讀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而對于中考閱讀而言,這種課外、課內閱讀活動所形成的綜合能力運用到閱讀試題中,有助于學生更全面理解并解決問題。
總之,由于中考閱讀試題以能力檢測為主,不僅融入了知識、能力、方法,更是對初中學生理解、體會、感悟進行了一個系統的考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只有把握中考語文發展趨勢,以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能力為主,才能以不變應萬變,體現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
★作者單位重慶市黔江區黃溪初級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