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成蘭
語文是語言系統和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合體。新課程標準強調了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育就是用我們民族以及全人類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一代代人,讓學生的身心健全發展,為學生的人文積淀和終生學習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一、新教材要求在教學實踐中加強人文教育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
新教材體現了人文性。首先在教材篇目的選擇上。打開新編的七年級語文教材,你會發現入選篇目的內容豐富多彩,既重溫人類經典,又緊跟時代脈搏。每篇文章都具有較強的人文性。如今的學生相當多的是獨生子女,家境優越,父母寵愛,很少會想到生命、責任意識。這些問題的解決,非人文教育不可。
其次,新教材對學生要求的標準降低了。以古文為例,老教材對學生的要求可謂是繁、難、大,而新教材對此要求降低,但在課外推薦內容上有所增加。可見,新教材意圖讓學生廣泛閱讀,了解優秀的的古典文化,懂得欣賞文質兼美的傳統文學,有目的地讓學生在品昧、積累、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不斷地完善自己。
二、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途徑
1.教師的獨特人文魅力,引導學生的人文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認識人的世界是從教師開始的,顯而易見,這就意味著教師是榜樣。”對于人文精神的傳遞,教師是關鍵。人文教育需要能承擔人性化教學角色、有人格魅力的教師。孩子的心靈是敏感、獨特的,模仿能力強,他為著接受一切美好新鮮事物而敞開。如果教師誘導孩子學習好榜樣,鼓勵效仿一切良好的行為,潛移默化中,學生身上的缺點就會不知不覺中逐漸消失。
教師對學生除了傳授知識,他的言談舉止所體現的人文修養對學生的影響深刻且久遠,甚至能影響其一生。我們知道,人類的是非、善惡、美丑、奉獻、責任、關愛、珍惜生命、艱苦奮斗等優秀的人文精神。我們教師應以自己的人文精神去品評語文教材中的人物與事件,真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個性的發揮,為學生插上愛的翅膀,調動他們的無窮想象力,多一些鼓勵和期待,讓學生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應當積極創造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促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言,達到共享、共進的理想境界。
2.立足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首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
語文新教材所選編的課文都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典型的如《秋天的懷念》《地下森林斷想》《那樹》《祝福》等,都蘊涵著豐富的道德情感力量,都有著對人生乃至對整個人類的關愛、反思,滲透著深刻的哲學美學思想及強烈的思辨色彩。因此我們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深入挖掘人文素材和文中隱含的人文價值,努力創設和諧、自由的人文氛圍,引導學生在張揚個性的同時,給學生以人文關懷,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個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心地善良、身心健康、責任擔當、感悟人生價值、體會人類美好、獲得人文熏陶。
如《我與地壇》,教師就可與學生一起深入挖掘,仔細揣摩,欣賞品味,培養積累學生的人文素養。作者史鐵生的不幸遭遇,輪椅中的消沉和奮起,緊緊抓住了學生。當地壇由一般的人文景觀變成了作者生活中賴以支撐自己生命的精神家園時,學生們也感受到一種偉大的自然力,感悟到了生命的寶貴、生活的可愛、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再如,古文《曹劌論戰》《論語》等都是體現古代文化和人文內涵的作品。
其次,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對教材人文精神進行挖掘的同時,教師的教學方法同樣不可忽視,教師要做的不是強制地填鴨式的灌輸,而是發掘學生的內在潛力,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人文熏陶中不知不覺地完成情感和審美教育,以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師生之間多一點感情交流、思維碰撞、思想升華。教學中老師多一點靈動點撥,少一些僵硬充填.課堂上多一點民主氛圍,少一些獨裁語調;探討間多一點寬容的姿態,少一些苛刻的譏諷;共處時多一點平等與尊重,少一些自大與歧視。進而真正達到“做互相崇拜、共同創造的人”。
再次,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積極參與,使教學過程不拘于認知的過程,還是一個交往互動的過程在合作學習中有利于學生展現個性,培養與他人合作的團隊精神,也即人文精神。我們必須形成一條以“思想鑄就”為核心,讓精神、思想和言語共生的學習主線,循序漸進,逐步攀升。如課堂上的小組討論,小型的比賽洳辯論、表演等)活動都能使學生在與他人合作的同時,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這就意味著對同學的充分尊重,并且取長補短,對自己有了客觀的認識,在追求成功的同時也表現了渴望得到他人關注與理解、肯定與認可。
3.關注日常生活,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
首先,廣博的的課外閱讀提供人文素養的營養。
錢理群教授說:“中學語文教學落實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給人建立一種精神底子。”在古今中外的文學沃土中有著豐富的精品佳作。魯迅的文字是子彈,顆顆寫滿正義和真理.張承志的文字是油畫,色調濃烈:川端康成的文字,帶給你一團青春的迷霧,悸動而憂傷黑塞的文字,卻是如此素淡和質樸,蘊含的又是深邃的悟和啟迪……學生進行美文閱讀,有助于學生閱讀群體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凈化心靈.引領精神閱讀。
其次,多彩的社會文化活動豐富人文閱歷。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參觀名勝古跡,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等。中國有著眾多的名勝古跡,都呈現多元形態,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表現著開放的人文精神,是經得起我們用古代或現代文化的視角去審視的。學生在游覽時,對古人文化精底蘊、智慧的崇敬之情能內化為自覺學習的力量,并派生出對中國古文化的珍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本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良好的人文素養是人發展的最本質的源泉,最持久的動力,是生命核心的潛能。人文素養的積累正如春雨的滋潤必將伴隨學生的一生,促進其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仙林分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