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光
作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確定好教學內容,特別是教學重點。
一、確定教學重點的意義
據顧之川老師介紹,人教版必修教材,以前每單元有4篇選文,但老師們反映課時不夠,上不完,所以現行教材每單元只留了3篇選文。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老師覺得常常在“趕課”。如果我們不改變策略,即便每周給10個課時,也不夠用。我們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設計好每堂課的重點,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有效地掌握重點知識,有效地提升核心素養。
二、目前確定教學重點存在的誤區
1.泛重點(無重點)
有的老師把課文內容等同于教學內容,認為只要是課文里有的,都應一一挖掘出來,每一課都是作家、作品、背景、字音、字形、字義、結構、主旨、手法、練習等等,按部就班,唯恐有所遺漏,影響學生考試分數。到處都是重點,等于沒有重點,到處都是目標,就是沒有明確的目標。
2.重點脫離總目標
任何一個教學行為,都應有明確的目標。教學重點的確定更需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目標與重點的關系是,先有目標后有重點。明確了教學的總目標之后,再來確定教學重點。偏離了總目標的重點,將是無效的重點,甚至會沖淡真正的重點。
3.照搬別人確定的重點
不少老師確定教學重點,完全依賴別人考綱上就是這樣表述的,教參是這么寫的,下載的課件上就是這么定的,以前老師就是這么教我的等等。老師們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辨析、選擇,不懂“拿來”,只是全盤吸收。
4.教師從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喜好出發來確定重點
語文的課程體系有較大彈性,所以我們的老師面對同樣的一篇課文,面對同一層次的學生,卻設計出完全不同的教學重點,自己理解比較深的地方就多講,自己搞得不大清楚的地方就跳過去,自己喜歡詩歌就多講詩歌,不喜歡戲劇就完全給學生自學,結果是造成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均衡。
三、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
1.第一層級:國家的教育方針
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2.第二層級學科課程標準
教育部于2003年制定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理念、課程目標,實施建議等方面作了闡述。這是我們確定不同課型,不同文體的教學目標的綱領性文件。
3.第三層級教材(課本)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我們看教材,也有類似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教材就是教材。
很多教師看教材,眼中依次呈現的是牟、詞、句、段、篇。教學步驟也就是讀準字音、解釋詞義、理解句子、歸納段意、總結中心思想。我們看一本教材有幾個單元,每個單元有幾篇文章,每篇文章有幾段,每篇文章后有幾個練習題,教學就是把這些內容一一講給學生聽。
第二重境界看教材不是教材。
我們的教學一直貫徹一個理念:語文教學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語文學習是借助課文示例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但很多人卻誤讀為教師可以隨心所欲地確定教學內容。認為隨機探究一、二個問題,就可達到提升語文素養的目的。至于字詞、結構、手法、主旨等等,都可以不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有“點”無“面”的教學,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第三重境界看教材還是教材。
看教材還是教材,只是我們已意識到它是在課標統領下的一個體系。看教材,不僅要看一篇篇的文章,還要研究整冊書的前言,每一個單元前邊的單元提要,還要揣摩每一篇課文后面的“賞析”“研討”“練習”,以此來揣摩編者的意圖,明晰各篇、各單元、各冊之間的內在聯系,最后準確定位每一篇文章在教材體系中的坐標,只有這樣才可能科學合理地確定一篇文章的教學重點。
4.第四層級學情
學情包括學生的基礎、興趣、個體差異、發展需要等。學情不明,教學內容便無法取舍。低估了學生的能力,我們的教學就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高估了學生的能力,我們的教學就會出現不流暢、完不成預設任務等情況。我們一定得摸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此為據,量身定做合理的教學重點。
以上四個層級的依據不是孤立存在的,只要我們認真去理一下,一定會看到一條貫通上下的線索,如果你找到了這一條線,說明你確定的重點應該是合理的。下面我們來分析一個實例。
衡水中學的楊春曉老師在上《丹柯》一文時,重點解決了四個問題:
(1)復述故事情節。
(2)主人公丹柯面臨著怎樣的困境?其中最大的困境是什么?
(3)請分別用兩組詞概括族人和丹柯的性格特點(要求兩組詞構成反義關系)。
[此處依據第3~5段、第10~13段、第16~19段,分別設計了三個情景劇]
(4)丹柯的悲劇能否避免?如果你是族人中的一員,族人有難。你會不會像丹柯一樣站出來引領大家前行?
[此處拓展了丹柯的同類:普羅米修斯、蝙蝠俠、布魯諾、譚嗣同等]
[最后引導學生做一個不詆毀、不懷疑、不踐踏、不殺害英雄的合格的“族人”]
首先,我們來看《課程標準》中對小說選修課的目標要求:
(1)培養閱讀古今中外各類小說的興趣,從優秀小說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教學修養。
(2)理解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
(3)學習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說的藝術特性。
(4)朗讀小說的精彩片段,品味語言,深入領會作品內涵。體驗人物的命運遭遇和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其次,我們看一下《外國小說欣賞》一書的前言的相關表述:
“本教科書分為八個單元,以小說的基本元素而設定,分別為‘敘述‘場景‘主題‘人物‘情節‘結構‘情感‘虛構等。”
本教科書每一單元分為三個板塊:閱讀、話題、思考與實踐。
再次,看一下《丹柯》課文后的“話題”——主題。
“《丹柯》是一篇以思想為目的小說……丹柯那種為理想而獻身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精神,以及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實踐的態度,鼓舞和感染著讀者。”
“思考與實踐中《丹柯》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人們前進的道路,這表現了怎樣的主題?”
最后我們結合一下小說的定義.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進而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綜合以上表述,我們可以給《丹柯》定位:《丹柯》是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中研討“主題”專題的唯一一篇重點例文。重點應確定為.通過人物形象分析,來探究小說主題,引導學生學習丹柯精神。反觀楊春曉老師的教學流程:了解基本事實(情節)→分析人物形象→品味精彩片段→理解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學習丹柯精神。這是符合課程體系要求的。
★作者單位:云南臨滄市第一中學。